只有奖得准,才能使该得奖的人心存感动,从而更努力地工作,并使其他人愿意视其为榜样;只有罚得狠,才能使被罚者有切肤之痛,并让其他人受到警戒,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大锅饭”式的奖励和“蜻蜓点水”式的惩罚都是不会产生效果的。
善用奖赏,激励无限
【经典语录】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释义】
见功赐赏,因能授官,这两者是使人既得到实惠又得到脸面的大好事,令人眼红心跳,人人都想得到。所以,君主可以用它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叫他们为君主拼死卖命。解读人都贪利,只要有利可图,原来可恶的东西也会变得可爱。黄鳝的样子像蛇,蚕的样子像毛毛虫。人们看到蛇非常害怕,看到毛毛虫浑身就起鸡皮疙瘩。但是,你看农妇们用手拣蚕时神情自若,渔夫们捉黄鳝时丝毫也不害怕。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养蚕、捉黄鳝有利可图啊。有利可图,人们就忘掉了这些东西的可怕可恶之处,面对这些东西,人人就都变得像勇士,个个勇往直前了。
【活学活用】
若要懂得奖赏之道,先要选好值得奖赏的人。
春秋时,越王问大夫文种说:“我打算讨伐吴国,以我国的现状看可以吗?”
文种说:“可以!但一定要运用严明的赏罚措施,赏要赏得诚信并且叫人向往,罚要罚得坚决并且叫人害怕。我想来做个实验,是不是可以在宫室里放一把火……”
于是,他们就放了一把火将宫室烧起来。开始,人们看见宫室起了火,却没有人去扑救。
越王就下了一道命令:“凡是救火而死的,就像在战场上牺牲一样受到表彰;凡是救火没有死的,就像在战场上打胜仗一样接受奖赏;不肯救火的,就像在战场上临阵脱逃一样受到严厉处罚!”
命令一下达,人们马上纷纷在身上涂上防火材料或在衣服上泼上水向大火冲去,左边上去三千人,右边也上去三千人。
通过这件事,越王知道怎么样才能保证讨伐吴国取得必然的胜利。
李悝在魏文侯的时候曾在边境做地方官,他想让当地的民众都练习射箭,提高防御能力,就下了一道法令:“以后凡是打官司遇到双方扯不清、不好判断的情况,就叫有争执的双方去比射箭。射中的就算胜诉,射不中的就算败诉。”法令一下达,人们纷纷都去练射箭,练得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射箭的本领普遍提高。等到与秦国交战时,一下子就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因为大家都成了射箭能手啦!
宋国东门一带有一户居民,家里死了老人,做儿子的在守孝期间,为了表示自己很悲伤,就拼命地哭,而且不肯吃不肯喝,直到把自己折腾得面黄肌瘦,皮包骨头,不像人样。
国君知道了,就嘉奖他为优秀孝子,并且举拔他做官。从此以后,宋国凡是家里死了人的,都纷纷来效仿,拼命哭啊,不吃不喝啊,每年都有十几个孝子就这样把自己折腾死了。
由此可见,奖赏是很重要的事。儿子为父母服丧,本来应该是自发的,居然也要动用奖赏来激励。君主要想叫臣民们为自己卖命,不用奖赏怎么行呢?
有的时候,奖赏激励并不需要什么成本,只要表达一点意思也就行了。
越国自从征吴失败后,越王就处心积虑想再讨伐吴国。报仇雪恨,希望手下的将士们在战场上能够出生入死,奋不顾身。
有一天,越王乘车外出,看见一只大青蛙,瞪着大眼睛,鼓着一肚子气,伏在路旁,见了人和车马也不躲避,好像在向人示威。越王从车上站起身来,向这只青蛙庄重地行了个礼。
车夫感到很奇怪,问道:“大王为何向青蛙敬礼啊?”
越王说:“这青蛙有一股气,勇气可嘉,令人肃然起敬啊!”
这件事传开后,将士们都说:“青蛙有勇气,大王还向它敬礼,更何况战士们有勇气呢!”于是这些将士们勇气倍增,甚至有人愿意割颈断头以示勇武不怕死。
越王为了向吴国报仇,调教手下的勇士,焚烧高台,一击鼓,士兵就往火里冲,因为冲进火里就有赏;又在江边练兵,一击鼓,士兵就往水里冲,因为冲进水里就有赏。
到了打仗的时候,一击鼓,士兵就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断头剖腹也义无反顾,因为英勇作战就有赏。平时如果能制定法规奖赏有才有德的人,那样的激励效果就更大啦!
有一次,韩昭侯让人把一条穿旧了的裤子收藏起来。
他手下的人议论说:“看来我们的君主一点也不仁厚!一条穿旧了的裤子都舍不得送给别人,还要把它藏起来,真小气!”
韩昭侯知道了,解释说:“其实事情并不是你们所想的这样啊!我听说,英明的君主对自己的喜怒哀乐、一颦一笑是十分吝惜的,从不轻易地让人觉察。而且,每一笑总有笑的目的,每一颦也总有颦的目的,不能随便乱笑乱颦的。更何况这是条裤子,哪里仅仅是一颦一笑那样的小事?赠给一条裤子与一颦一笑,相差实在是很大的。我一定要等待一个有功的、值得我赠与的人,才能把裤子送给他。现在,这个人我还没有找到,所以,这条裤子我只能先收藏起来。”
【智慧金言】
一套标准的选才制度要建立起来,对于领导者而言,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人都有习惯,亲近自己喜欢的人,若是对于某人不太熟悉的话,怎会轻易地接近他呢?这对一个领导者而言,也是相同的道理。领导者有选择属下的权力,他就会很容易地想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人作为自己的人马。然而自己所熟悉的人是否能够胜任这些职务,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不吝厚赏,死士必来
【经典语录】
欲治者何疑于厚赏?
——《韩非子·二柄》
【释义】
想要治理天下,怎能不舍得厚赏呢?解读在韩非子看来,求功求利之心,是顺乎人情的。“人的一举一动,如果能以利为中心,就是与远在越国的人也可能和睦相处。”在这里,所谓“功”,是指功用,一物、一人或一事的实用价值;所谓“利”,是指物质利益,金钱财物之类。可见,如果没有利益的引诱,人们是不会为抽象的价值去献身的。因此,作为上司一定要懂得“功利”是人类的原动力,一定要发挥出“赏”在调动下属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如何才能使“赏”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
【活学活用】
战国时期,吴起率军急行军,时值六月酷暑。士兵难免叫苦连天,行军速度怎么也达不到预定的要求。吴起是以坚决实施严刑峻法著称于世的,但他想,这个时候虽然也可以拿几个特别的落后人“开刀”,逼迫士兵加速前进。但这样做的负面影响很大,狗急了还要跳墙,何况是持矛执戟的大队士兵。这时,他发现身后不远处,有一个士兵满脸痛苦的样子,嘴里还在大声地哼哼卿卿,但是,他的步伐却一点也没有慢下来。
仔细一瞧,原来,这个士兵身患脓疮,酷暑加上急行军,自然使他不胜其苦。吴起见状,当即高声对士兵们说:“我的原则是该处罚的绝不留情面,但应该给予奖赏的,也一定加以奖赏。”
他转身指了指身后那位身患脓疮的士兵,继续说,“像他这样不顾病痛、坚决执行命令的精神,我就要给予重赏!”随后,他叫那位士兵坐下,并亲自用口吮取脓汁……见此情景,士兵们顿时群情激奋,行军速度出人意料地加快了。
那个蒙受名将吮脓之赏的兵士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后,竟大哭起来。旁人百思不得其解,那位母亲答道:“过去,吴起将军也曾为孩子他爹吮过脓汁。其后两军交战之时,他爹为报答吴起的这种最高奖赏,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冲锋陷阵……虽然他爹为打仗得胜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却就此永远失去了丈夫!又听说吴起为我孩子吮取脓汁,吴起将军的名声自然是更大了,战无不胜的可能性也更大了,但只怕我的孩子的命运……这怎能叫我不哀痛啊!”
这个故事是说明,奖赏下属,如果能把握住“必赏”的原则,就可以实现极大地调动属下积极性的目的。
韩非子说:“奖赏和表扬轻微而又欺诈不能兑现的,臣民就不肯被君主使用;奖赏和表扬优厚而又确实守信用的,臣民就会不惜牺牲为君主效劳。”
在韩非子看来,奖赏不外两个目的:一是让立功者因得赏而激起再立新功的动力,二是让其他人因羡慕奖品而仿效着去立功。但是,如果奖赏不丰厚,不能满足人的心理企求度,那就哪一个目的都难以达到。所以,韩非子提出了第三奖赏的原则——“厚赏”,也就是使人们为了厚赏而甘愿付出某些牺牲,甚至在某些场合下甘愿舍身忘死。
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中曾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春秋时期,越国曾一度被吴国打得濒临覆国边缘。深受战败之辱的越王勾践,经过多年卧薪尝胆之后,准备要灭吴雪耻了。他问大夫文种:“我想攻打吴国,你说可以吗?”文种说:“已经可以了。因为我们的赏赐丰厚。你如果想看到这赏赐和赞誉的功效,不妨焚烧一座宫殿来试一试。”于是勾践命人在宫殿里点起了大火。大厦将倾,却不见一人前来救火。于是勾践下令:“救火的人不幸被烧死,将得到与杀敌而牺牲者同样的赏赐;救火后生还的人,将得到与凯旋将士同样的荣耀……”
命令还在传达之中,民众却已纷纷涌来。他们用防火物涂在身上,披上湿衣服,一个个视死如归地扑向熊熊大火。不一会儿,宫殿前已经人头攒动、水花飞涌,大火立即被扑灭了。
韩非子认为,要使手下人心甘情愿地为你卖命,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予丰厚的赏赐和崇高的赞誉。问题是,通过厚赏以使手下人心甘情愿地为你卖命,是否会耗尽府库,得不偿失呢?
韩非子说:“若夫厚赏者,非独赏功也,又劝一国。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是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也,欲治者何疑于厚赏?”他的意思是说,尽管受赏的人总是少数,这一次赏赐可能是有点得不偿失,但“重赏”的功效就在于因“重”而令众人羡慕,因而形成人人争功的局面。
吴起在魏武侯的时候任西河郡守。当时秦国在西河边境上建有一个亭堡,这对魏国边境的威胁非常大。吴起想拔掉它,但又不值得为此而专门去征集军队。于是他在城外斜放了一根车辕,说“谁能把它移到南门外,谁就可以得到上等的土地住宅。”开始人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很长时间,竟无人反应。后来,终于有一个人把车辕搬到了南门外。吴起毫不迟疑地赏给了他上等的土地和住宅。过了一会儿,他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子,并说:“有能把它移到西门外的,给予原来一样的赏赐!”话未说完就有人争着去搬了。吴起这才正式宣布命令:“明天将攻击秦国的亭堡,最先登上亭堡的,将被任命为国大夫,再赐给上等的土地和住宅!”第二天,西河人争先恐后地冲向亭堡,不一会儿,就把它攻下来了。
吴起的赏赐的确是够“重”了,但是在韩非子看来,比起攻克秦国的亭堡,尤其是唤起民众争先为吴起效力的风气而言,这种奖赏的代价是微不足道的。
比如,勾践既然一心想攻打吴国,当然希望国人具有不怕死的牺牲精神和勇气。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中还讲到过,有一次,勾践外出看见了一只像在发怒的大肚子青蛙,就赶紧下令停车,整冠弹衣,然后非常郑重严肃地向那青蛙致敬!驾车人非常惊讶地问:“大王为何对一只小小的青蛙如此敬重?”“这可不是一只寻常的青蛙!”勾践认真地说,“天地间最值得赞美的就是英勇气概。我看这只青蛙有这种气概,怎么能不向它致敬呢!”
很快全国的人都知道越王如此敬重英雄气概,于是,第一年,出现了自杀身死而把头献给越王的人。第二年,请求把自己的头献给越王的有十几个。士民们普遍具备了以不怕死为荣的观念。结果,越吴大战开始,越国将士异常英勇,他们随时可以断头剖腹,绝无一丝的回头、后退的想法。不久,越王勾践完成了灭吴雪耻的宿愿。
【智慧金言】
赏赐有时不需要多么大的成本,甚至只是一句话。身为越王的勾践给一只青蛙以崇高的赞誉,应该算是“厚誉”的了。通过这一举手之劳,激起了举国上下轻死重功、英勇作战的气概,他是大大地赚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