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韩非子》学生活
5556900000006

第6章 运权术——借势腾云之道(1)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但有权并不一定就是一个真正的统治者,也并不一定就能够驾驭好臣民。还要看有没有“势”。韩非子说:“势者,胜众之资也。”在权力场上,权势对于领导者,犹如水之于鱼、云雾之于飞龙一样重要。领导者之所以显得重要,就在于他手中有权势。

人们常常把“权”和“势”放在一起,其实权并不等于势,势往往比权更重要,它随时能转化为权,而有权并不代表有势,有势才有力。所以,权势对于领导者来说,是最为关键的东西,必须牢牢地抓住它。

把握权势,占据主动

【经典语录】

势重者,人君之渊也。君人者,势重于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矣。简公失之于田成,晋公失之于六卿,而上亡身死。故曰:“鱼不可脱于深渊。

——《韩非子·喻老》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赏罚下共则威分。

——《韩非子·八经》

【释义】

强势与重权是君主的深厚凭借。作为君主,权势落在臣子之间,失去后就不可能再得到了,如同鱼离开了深潭。齐简公的权势失落在田成子手中,晋国领导的权势失落在六卿手中,结果是身死国亡。所以,鱼不可以脱离深潭,君主不可以失去权势。

君主掌握政柄并据有势位,所以能够令行禁止。政柄是决定生杀的权力,势位是制服众人的凭借。废除什么,建立什么,如果无章可循,政权就不神圣了;如果和臣下共掌赏罚大权,君主的威势就分散了。解读有权与无权,有势与无势,不仅决定着上司在组织中的影响力,而且也直接决定着别人对他的看法、态度。谁掌握权势,谁就占据有利地位。

韩非子说:“如果有了才能而没有权势,那么即使是贤能的人也不能制服无能的人。所以将一尺长的木头树立在高山之上,就可以俯视千仞深的山涧,这并不是因为木头本身长,而是因为它的位置高。夏桀做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为他贤能,而是因为权势重;尧如果是一个普通人,不能管理三个家庭,也不是因为没有才能,而是因为地位太卑下。几万斤重的东西依靠船就能浮起来,几两的东西没有船就要沉下去,这并不是因为几万斤轻些,几两重倒反而重些,而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有势与无势的区别。

【活学活用】

人们常常把“权”和“势”放在一起,其实权并不等于势,势往往比权更重要,它随时能转化为权,而有权并不代表有势,有势才有力。

在这里,韩非子把凭借权势地位作为上司立功成名的一种必备手段。他认为,势是一种强制力,一种“胜众之资”。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强力来平衡的,“贤”的力量是不能与“势”同日而语的。也就是说,威势对于上司或领导者有重要的意义。“立尺木于高山之上,下则临千仞之谷”,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谁想要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想要君临群雄,谁就得掌握必要的权势。

中山国有个大官名叫相乐池,有一次,他奉命带一百辆车子出使赵国。道路难行,车队很容易走散。为此,他特地从门客中挑选出一个最聪明能干的人作为带队人,可是,车队在半路上还是走得散乱不堪。乐池便说:“我认为你有才智,才派你做带队人,现在队伍在半路上还是乱了,这是怎么回事?”

门客说:“看来你还不懂得治理的门道。有权威才能制服人;悬赏才足以鼓励人们积极努力;明罚才足以防止人们干坏事。有财有势,手握赏罚大权才能把事情治理好!现在我只是您的一个年轻的门客。由年轻人来管理年长者,由地位低下的来治理地位尊贵的,又没有掌握赏罚大权,这就是队伍必然要散乱的原因。如果您使我能做到:对那些干得好的我有权封其为卿相一样的大官,对那些干得不好的我有权惩罚他们,甚至杀他们的头,那我即使是个大笨蛋,也一定能把这支车队治理得服服帖帖!”

乐池的这个门客对于管理的一番精辟的讲解,正是韩非子“立尺木于高山之上,下则临干仞之谷”的道理。短木临深谷需占据有利的地势,同样,管理一切事物,也必须掌握足够的权力和威势。没有有利地势,参天大树也只能与山脚同高;没有权威,再聪明的人也只能在淫威底下呻吟。

“诸侯势力强大,臣子地位尊贵,都会影响到君主的权势。”保持上司的尊严、威势,牢牢掌握权力,乃是事关命根子的大事,必须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韩非子说:“君主过分宠爱臣下,一定会危害到君主本人;大臣过分尊贵,一定会改变君主的地位;王后和妃子如果不分等级,一定会危害到王后所生的儿子;国君的兄弟如果不服从国君,一定会危害到国家。我听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如果没有防备,就一定有拥有百辆兵车的大臣在他的身旁,来夺走他的民众而颠覆他的国家;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君,如果没有防备,就一定有拥有千辆兵车的大臣在他的身旁,来夺走他的威势而颠覆他的国家。所以诸侯的领地广阔,兵力强大,是天子的祸害;大臣们过分富裕,是君主的失败;大将宰相控制了君主而使大臣私门兴盛起来,这是君主应该摒除的事情。世间各种事物之中,没有什么能及得上君主身份的极端宝贵、君主地位的极端尊严、君主威势的极端重要、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

【智慧金言】

韩非子在这里再次突出强调了威势的重要,认为作为上司应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诸侯势力强大,臣子地位尊贵,都会影响到君主的权势。”保持上司的尊严、威势,牢牢掌握权力,乃是事关命根子的大事。所以韩非子说:“万物莫如主势之隆。”

以权驭人,调动属下

【经典语录】

权不欲见,素无为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

——《韩非子·扬权》

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

——《韩非子·人主》

【释义】

权势不应表露无遗,而应保持本色,无为而治。政事在地方,要害在中央。圣明君主执掌着要害。四方臣民都会来效劳。只要冷静地对待臣下,臣下自会办好事情。

马之所以能负重拉车达到远方,凭的是肌肉力量。大、中国家的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天下讨伐诸侯,凭的是威势;威势也就是君主的肌肉力量。解读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韩非子在谈到法度对权势的作用时说,坚持法度,有了权势,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背弃法度,丢掉权势,就会使国家陷于混乱。

“权势”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如果身为上司自以为大权在握就可以胡作非为,那么,丧权失势的日子就不远了。

【活学活用】

人有无限欲望,有财富欲、色欲、名誉欲、统治人欲等。人人都有“欲”,但无实现之条件,因此不害人,也不害己。而为官者一旦权力在握,有了实现欲望的客观条件,则被欲望牵着走,口不知自止,非至灭族而不罢休。

高明的人当进于所当进,止于所当止,隐于所当隐。因时顺势,行其所宜。若贪恋权势,不知进退,非保身之道也。

公元前208年冬,秦丞相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对这个历史人物,历来评论不一,不过同情的人并不多。他虽然对秦国的强大立过功,但他的为人、为官都不足取,这正是为世人所鄙视的原因吧!

《红楼梦》上有句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也许正是李斯对官场权谋研究得太多了,陷进去,拔不出来,把地位和权势看得太重,以致于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

李斯年轻时,就有很重的权势思想,《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有一次,李斯在厕所里看到一只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就吓跑了。后来,他看到仓库的老鼠吃粮食,而没人管。

他发出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这句感叹,反映了李斯争名逐利的思想,李想做的是粮仓中的老鼠,不想做厕所中的老鼠。

李斯当时在楚国做一管文书的官,这没什么出路。他辞去了小官,到齐国求学,当时齐国的苟况很有名,他就向荀况求学,在当时,学术空气很浓,研究“帝王之术”的人很多,荀况就是研究帝王之术的人。李斯明白,要想出将入相,就必须学有专长,他选择名师,可以看出他的眼光。

李斯学成了以后,要到秦国去,他的老师苟况问他为什么要到秦国去。

他说:“干事业要待时机,今日各国争雄,正是建立功名的好时机。秦国称雄天下,想一统大业,到那里可以干大事业。一个人地位卑贱而不思进取,就等于禽兽只能享受到自然界现成的食物,而永远陷于贫困,这将是最大的耻辱和悲哀。长久地处在这种境地,一味地埋怨世道,鄙薄功利而自己又无所作为,这绝不是读书人所希望的,所以我要到秦国去。”

荀子同意他到秦国去,但告诫他要注意节制,在成功的时候要想想“物忌太盛”的话,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李斯到秦国后,很快踏上政治舞台,他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了。

秦始皇死后,本应由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时任丞相的李斯却附从了赵高的阴谋,篡改了诏书,立胡亥为皇帝,这是他自取灭亡的第一步。

扶苏是一个让人尊敬的、有好品德的公子,他思想倾向儒家,不同意焚书坑儒,这自然引起秦始皇的不满,就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但秦始皇并不是不让他继承皇位,用现在的话说,也不过是让他去锻炼,改造一下思想。

赵高是个太监,经常出入皇宫,又是胡亥的老师,他自然愿意立胡亥为皇帝,这样拥立有功,就会掌握权力。他摸准了李斯的心理,对他进行威胁,李斯怕失去相位,就附从了赵高。

此处,李斯犯了极大的错误,首先他未全明白秦始皇的心理,没有保卫扶苏,在秦始皇死后,又违背了秦始皇的遗诏,这是不忠。附从赵高,他没有考虑到,自古来,莫不是“过河拆桥”,主谋者莫不以参谋者知密过多而将其杀死。

李斯正犯了此错误,后来赵高果然将他处死。

如果说拥立胡亥是一错的话,后来李斯又再错。可以说回到咸阳后,李斯还有机会,他是以丞相的名义,宣布假诏书的,他身为丞相,握有大权,完全可以想办法除掉赵高,控制胡亥。可惜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落入了赵高的陷井。

秦二世胡亥奢侈腐化,胡作非为,沉醉于淫乐之中。赵高恰在二世淫乐时让李斯进言,搞得二世很厌恶。

李斯的儿子李由,任三川太守,镇压农民起义军进军不利,大将章邯要追究他的责任。李斯恐惧。

为了讨好秦二世,李斯上了“督责之术”。

李斯在书中说:贤主若能行“督责之术”,群臣不敢不全心全意为君王服务,不行“督责之术”的君王,如尧、舜等比百姓还辛劳,简直是受罪。

督责之术就是实行严酷的刑罚。李斯说:“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

秦始皇的刑罚已经够重的,现又行“督责之术”,劳动人民就无法生活了。

李斯不是刚强之士,他在狱中忍受了不酷刑,被迫承认谋反,自取灭亡。

李斯为官四十年,他贪恋权势富贵,未能记着老师荀况说的“物忌太盛”的话,在功成名就时,不能抽身引退,以致身败名裂。

纵观李斯的一生,可以说他对历史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他却是从权术混迹于官场,最终又死于权术之中,这是他的悲剧,中国有句俗语:“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这句话就应验在了李斯身上。

【智慧金言】

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使立下盖世奇功,成为天下人崇拜的英雄,假如自己产生自傲的念头,不但功劳会在不久消失,你自己也将处在危险之中。

依靠权术,保障权势

【经典语录】

战国者,君之车也;势者,君之马也。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释义】

所以国家是君主的车,权势是君主的马。君主没有法术驾驭它,自己即使很劳苦,国家还是不免于乱;有法术来驾驭它,自己不但能处在安逸快乐的地位,还能取得帝王的功业。解读韩非子主张,君主管理国家,行使权势,一定要有适当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方法就是韩非子所说的“术”。权势也不能乱用,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活学活用】

韩非子是不主张仁政治国的,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先丢掉妇人之心,脆弱宽仁都不是管人者所应该有的,否则,你必定会自取灭亡。既然你是管人的人,必要的时候,就要敢于施威!施威要讲究方法,分清对象。管人者必须果断,犹豫不得。当断不断,则变为柔断。

不少领导者并非看不清时局的态势和发展,也不是不了解问题所在及其症结,也不是不知道该如何施威,而仅仅是由于领导者个人心性脆弱,从而导致失败,或者错过了胜利的大好时机。

有一位小企业的老板,被手下一名有能耐的员工搞得很闹心。他的公司有一位业务员,有一天,这位业务员找到了老板,拍着自己的口袋对老板说:“我这口袋里全是购销合同,但是你应该给我多少多少提成。你给了我这些提成,我就把合同给公司订了;你若不答应我的要求和条件,那么我就把合同永远装在兜里,一个也不给公司签订。”这位老板一筹莫展,不同意业务员的条件,怕他甩袖子走了不干,把公司的销售业务荒废了;同意业务员的条件,又怕公司其他员工不满意,影响积极性。

这位老板,作为一个企业的第一领导,遇到这样的情况,也真够可怜的。为什么当老板的成了这个样子?我们只能有两种解释;要么老板有什么“把柄”掌握在这个业务员手中,不然业务员怎么竟敢有如此大的胆量?要么老板实在没有能力。不然作为公司的头,连自己手下的一个小小的业务员都如此对领导颐指气使,却管他不了,让人无法明白。

不过,从这一个例子里至少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板心理品质十分脆弱。心性脆弱的人常常遇事怕出风险,遇事不能判断长短优劣、真伪是非,即使能够判断,也绝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因为他不敢,他没有足够的承担风险的心理承受力。这样的领导,其管人能力是很差的、很弱的。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如下的启示:

第一、领导者都是在一定的职位上,都握有一定的权力。如本例中那位小公司的老板,在他所领导的企业中,他应该握有最高的予夺大权。既然有权力,就要敢于使用这种权力。该用权的时候不敢用权,不敢下命令,不敢强制推行,领导的职位就形同虚设了。

第二、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市场是第一线。任何企业的主要领导者都万万不可对市场、对用户,特别是对主要用户,若明若暗。否则,就有被企业营销人员架空的危险,就容易受营销人员、中间商的左右,也容易引发内外勾结、吃里扒外、损公肥私以饱私囊的腐败现象。企业的第一把手要认识到市场无小事,客户无小事,企业外交无小事。当老板、当经理的,对市场、客户要了解,对主要客户(包括主要中间商)要亲自掌握,以防情况不明,被人左右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