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对于一个单位的主要的和关键的业务领域,一定不要控制在唯一一个下属手中。也就是说,至少有两个明白人共同管理;或者一主一辅,至少有一个后备人员。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主要业务的主管出了问题(有病离职休息,跳槽另谋高就,以内行人和业务权威的身份想“拿”单位和领导一把等等),还有人替补,不会造成业务的混乱。
这些年,不少企业曾经像“供神仙”一样地对待本企业的一些业务尖子或者外聘人员,但并没有太明显的效果。他们感悟,他们仍然动不动就甩手撂挑子,使企业工作不断遭受损失。究其原因,就在于此。
【智慧金言】
领导者在工作中要敢于发脾气。发怒足以显示领导的威严和权势,对下属构成一种令人敬畏的风度和形象。应该说,对那种“吃硬不吃软”的下属,适时发火施威,常常胜于苦口婆心。
互相制约,平衡权力
【经典语录】
毋弛而弓,一栖两雄,其斗,豺狼在牢,其羊不繁。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
——《韩非子·扬权》
【释义】
不要放松你的弓,防止一个窝里有两只雄鸟。一窝栖居双雄,必然大事争斗。豺狼在羊圈里,羊就不会增多。一家有两个尊贵的,事情就会没有成效。夫妻共同当家,孩子就无所适从。解读在《韩非子·扬权》篇中出现了两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一个鸟巢里不能有两个雄鸟,否则就会不停地打斗;豺狼不能关进羊圈里,否则小羊的数量就不会增加。这两个比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比喻的结论是“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执政,予无适从。”中心意思是父母不能共为一家之长。
初读这段文字,会感到韩非子以雄鸟、豺狼关系论父母关系、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些文不对题。细心一想,他反对“父母共为一家之长”并非其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树立“国无二贵”即树立君王一人绝对权威,反对“夫妻执政”只是文章所需要的基础性铺垫。
【活学活用】
韩子早就意识到,君臣的权力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君主必须站在统筹的高度,以平衡、牵制的技巧统御臣子。尤其是能臣,更要御之有术,否则就会节外生枝,生出乱子,危害君主的帝业。
权力失去制衡导致高风险。秦始皇严格按照法家思想行事,集权统治,终于取得了一统天下的业绩。到了秦二世时,他同时重用赵高、李斯二人,使此二人相争,自己处于平衡斗争的地位。这是后世帝王控制大臣时广泛使用的方法,秦二世也许具有开创之功。
秦二世始终想使二人的势力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不肯轻易地打破。因此当二人互相攻击对方谋反或者不忠的时候,秦二世往往不置可否。李斯的存在,显然危害了赵高的利益。因此,赵高又利用了二世怕别人危害自己统治地位的心理,设计陷害李斯,将李斯投入了监狱,并严刑拷打,使得李斯屈打成招,自承谋反。秦二世信以为真,斩了李斯一门,自己破坏了这种平衡,使得权力集中于赵高手中。
除掉李斯之后,赵高又陆续把秦二世身边的忠臣挨个收拾,看看条件成熟了,就想作乱。不久他便发动宫变,处死了二世。二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大臣处死的皇帝。
到了西汉刘邦时,刘邦采取了“以臣制臣”的平衡策略,自己手中紧紧扯住群臣互相牵制的绳子,时而轻轻一拉就万事大吉。我们知道,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中豪杰,不善于统驭他们,必然会互不服气,甚至相互排挤压制,造成内讧。所以刘邦就根据他们的个性进行管理,使他们协调一致,各尽所能,为他的事业贡献力量。
张良善于出谋划策,刘邦就把他留在身边,充当高级参谋,随时献计献策,咨询顾问。萧何行政经验丰富,为人沉稳,有长者风范,所以就让他驻扎后方,抚慰百姓,随时供应粮草物资,支持前线的战争。而韩信善于统兵打仗,就让他征战沙场,这样就使他们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特长。
这种分工也使他们相互牵制,不会威胁到刘邦的领导地位。张良虽然谋略出众,但是没有军队,也没有粮食物资;萧何虽然坐镇后方,但是没有军队,也成不了什么气候;还有韩信,虽然有大将之才,身边也有一些谋士,可是少了粮食物资的支持,几十万军队照样玩不转。所以,虽然汉初三杰都有独当一面的大才,甚至萧何与韩信都有自立的机会,但是他们在刘邦这种权力制衡的设计下,只有老老实实地为刘邦卖命了。
现代管理都在强调授权,但很多时候却忽略了对权力的制衡。以关羽和刘备的关系,以荆州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问可知,关羽必然得到充分的授权,拥有相当的权限。但这种权力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制衡,使权力失去控制,才会有关羽擅自出兵,大意失荆州。
在我们的社会中,听到较多的“监督”一词,哪里出了问题,总是“监督有问题”、“监督没有到位”等等。而在管理制度建设上也往往强调“如何加强和完善监督制度”。但是,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监督制度其实是世界上最多的。为什么仍不能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呢?其原因就在于仅仅是权力的监督而不是权力的制衡。
在现代管理中,权力约束最主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性的权力约束。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
【智慧金言】
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因而,在企业管理中,老板在给各部门充分授权的同时,也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对负责人的权力进行有效的制衡。
打击朋党,不遗余力
【经典语录】
欲为其国,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
——《韩非子·扬权》
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韩非子·二柄》
【释义】
想治理国家,必须除掉朋党;不除掉朋党,他们将越聚越多。
明君驾驭臣下,臣下不能越权去立功,不能说话不恰当。超越职权就该处死,言行不一就该治罪。司守本职,言而有信,群臣就不可能结党营私了。解读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处于保护自己利益的需要,人们会分成不同的派别,不同圈子里的人之间会明争暗斗,同一圈子的人会相互支持庇护。于是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势力和斗争必然会威胁到最高管理者的权势和威信,还会因为内耗削弱组织的力量,阻碍组织的发展。
【活学活用】
韩非子告诫掌权者说,“臣下背着君主在朝廷内外私交人缘,罗织党羽,那么这些私党就不会为君主效力了”,这样的君主虽有人主之名,而实际上只能受重臣的挟制了。如果自己手下“山头”林立、“朋党”纵横,不论下属篡不篡权,有一点可以肯定,自己领导的是一帮乌合之众,毫无战斗力可言。因此,任何精明的上司都会不遗余力地打击朋党。
下属结党营私的行为,会对上司构成极大的威胁。一旦“朋党”做大,就只能由上司独自吞下这颗“恶果”了。
韩非子认为:“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也就是说,臣下结党营私的行为,对君主构成了最大的威胁,结党营私实乃“误国害民、病之大者”。可见,统治集团内部的派别争斗,对上司的统治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整个封建时代,大规模的朋党争斗始终没有禁绝。东汉后期,代表士族地主利益的“党人”集团与宦官集团展开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反复争斗。争斗以“党人”集团的失败而告终。“党人”集团的首领被处死或流徙,“党人”的门生故吏和父子兄弟也都受到牵连,一律被免官禁锢,终身不得仕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唐代后期,外廷官僚集团与内廷宦官集团之间,为了争夺政权爆发了所谓“南衙北司之争”。这场争斗一直伴随着唐王朝走向了灭亡。在唐代后期官僚集团内部,又有所谓“牛李党争”。以牛僧孺为首的朋党与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明争暗斗,前后延续将近四十年。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企图整顿政事,结果引起一场党争。“庆历党争”的烽火刚刚止息,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又围绕着王安石变法,形成了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激烈斗争。革新派一方遭受严重挫折之后,保守派一方又分裂成了互相争权的三党——洛党、蜀党、朔党。明代结党之风依然很盛,著名者有以江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东林党”和“复社”,又有依附宦官的官僚“阉党”。
总之,韩非子反复告诫君主们,“阿附结党之术”是无孔不入的,为了拉帮结派,他们总能千方百计地寻求出那些凝聚小集团的共同之处,甚至拐弯抹角地拉关系,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形成小集团,威胁君主的统治。
“朋党”、“山头”对于上司的领导工作来讲是一颗“毒瘤”,一旦等其发作起来就不好根治了。因此,作为上司一定要有一双“慧眼”,以便及早发现、及早铲除,“朋党”、“山头”是一个“毒瘤”,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统治。所以,韩非子才说,结党无非是为了争夺权力,而权力的来源是君主。因此,下属结党,受害最大的当然是上司。例如,东汉的衰亡正是由于“党锢之祸”;唐朝的削弱也正因为“牛李党争”;宋代积贫积弱也是与从未停止的党争分不开的;明朝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也是亡国的主要原因。可见,这颗“毒瘤”一旦成熟,就不好根治了,最好的方法,就是提早预防,一有苗头就“打”。在这一点上,清朝的康熙帝就比较清醒。他最初经常提醒汉官,要他们防止明末陋习重新滋长,但很快发现满族大臣也都各自结党。
于成龙是康熙亲自扶植起来的,因为受到皇帝的信任,他所荐举的官员往往获得批准,于是逐渐肆无忌惮。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直隶井陉道员缺,时任直隶巡抚的于成龙,保举湖广武昌知府武廷适、汉阳知府戴梦熊、黄州知府王辅,请加选用。吏部见是皇帝宠信的人推荐的就顺利放行。康熙警觉地发现了结党的倾向,当即降旨斥责道:“领导的权力,关系最为重大。于成龙收罗别省官员的心,破坏定例,你部不加以批驳,只是说不用再议,非常不当。”后来于成龙出任河道总督,想带上自己的心腹二百多人,康熙同样没有批准。
康熙第三次亲征噶尔丹,于成龙奉命督运粮草,还是援引朋类,甚至扬言,“宁杀于成龙,但效力人等不可不用”。康熙再次批评说:“人臣应当以国事为重,不可援引朋类。我是天下之主,用人尚且不肯任意,作为大臣,怎么能妄意自擅呢?”
由此可见,在朋党问题上,康熙时刻都怀着警惕之心,不敢大意。他本着防微杜渐的原则,宁肯把势态估计得更严重些。在康熙统治的六十一年间,出现了鳌拜、明珠、索额图,以及太子、皇子党等几起大的朋党,由于他发现较早,处理果断,所以危害较轻。其中,鳌拜结党营私,抗旨妄行,控制了康熙初年的朝政,擅权十分严重,但从康熙五年(1666年)发生的圈换土地事件,康熙就对他有所觉察,前后仅用三年时间,经过亲自部署,就将其擒拿,一举除掉了鳌拜集团。
【智慧金言】
上司对下属结党营私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及时发现,果断解决。此外,还应像康熙一样,在坚决了打击朋党的同时,对结党营私的行为还要严厉批评和揭发,以教育其他人。对于已形成气候的“朋党”“山头”,可以利用其派系矛盾,让他们“狗咬狗”,以便步步紧逼,逐渐控制,直至一并连根拔起。
寻找把柄,挟制对手
【经典语录】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韩非子·主道》
【释义】
怎样考察下属有无过错呢?韩非子认为,用虚无平静,无所事事的态度,就可以在暗中考察下属的过错。解读生活中的许多日常用品、用具都安有把柄,方便使用。在对敌斗争中,寻找把柄、制造把柄主要用于控制他人,使其为我所用,听我调遣。
【活学活用】
汉代的朱博本是一介武将,后来调任长陵做地方文官,他利用一些巧妙的手段,制服了地方上的恶势力,被人们传为美谈。
在长陵一带,有个大户人家出身的名叫尚方禁的人,年轻时曾强奸别人家的妻子,被人用刀砍伤了面颊。如此恶棍,本应重重惩治,只因他大大地贿赂了官府的功曹,而没有被革职查办,最后还被调升为都尉。
朱博上任后,有人向他告发了此事。朱博觉得太岂有此理了!就召见尚方禁。尚方禁心中七上八下,硬着头皮来见朱博。朱博仔细看尚方禁的脸,果然发现有刀痕。就将左右退开,假装十分关心地询问究竟。
尚方禁作贼心虚,知道朱博已经了解了他的情况,就像小鸡啄米似的接连给朱博叩头,如实地讲了事情的经过,头也不敢抬,只是一个劲地哀求道:“请大人恕罪,小人今后再也不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了。”
“哈哈哈……”朱博突然大笑道:“男子汉大丈夫,本是难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本官想为你雪耻,给你个立功的机会。你能效力吗?”
于是,朱博命令尚方禁不得向任何人泄露今天的谈话情况,要他有机会就记录一些其他官员的言论,及时向朱博报告。尚方禁已经俨然成了朱博的亲信、耳目了。
自从被朱博宽释重用之后,尚方禁对朱博的大恩大德时刻铭记在心,所以,干起事来特别卖命,不久,就破获了许多起盗窃、强奸等犯罪活动,工作十分见成效,使地方治安情况大为改观。朱博遂提升他为连守县县令。
抓刀要抓刀柄,制人要拿把柄。智者在对手身上发现了弱点,从不会轻易放过,而利用其弱点“拿住”他为我所用。这种方法亦可应用在对下属的控制上。
又过了相当一段时期,朱博突然召见那个当年受了尚方禁贿赂的功曹,对他进行了独自的严厉训斥,并拿出纸和笔,要那位功曹把自己受贿的事全部写下来,不能有丝毫隐瞒。那位功曹早已吓得筛糠一般,只好提起了笔,写下自己的斑斑劣迹。
由于朱博早已从尚方禁那里知道了这位功曹贪污受贿的事,所以,看了功曹写的交代材料,觉得大致不差,就对他说:“你先回去好好反省反省,听候裁决。从今后,一定要改过自新,不许再胡作非为!”说完就拔出刀来。
那功曹一见朱博要拔刀,吓得两腿一软,又是打躬又是作揖,嘴里不住地喊:“大人饶命!大人饶命!”
只见朱博将刀晃了一下,一把抓起那位功曹写下的罪状材料,三两下,将其撕成纸屑,扔到纸篓里去了。
自此后,那位功曹终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工作起来尽心尽责,不敢有丝毫懈怠。
【智慧金言】
每个人都有弱点,这些弱点利用好了便是给了上司很好的把柄。对于性格急躁的下属,可用激将法,连他的趣味、喜好也可以被用作打开其欲望之门的钥匙。只要拿他最喜欢或忌讳的东西去诱惑或打击他,他就必定上钩无疑,授你把柄。下属的隐私如绯闻、受贿、罪行等也可以使其受制于我。在谈判、竞选、纠纷中也常被使用,效力巨大无比。
以下代上,严密防范
【经典语录】
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
——《韩非子·孤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