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金刚经》学生活
5557500000043

第43章 一合理相分

明白“理”与“事”之间的关系

【原文】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译文】

“须菩提,假如有善男善女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你想一想,这么多的微尘,难道还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什么原因?”“如果真有那么多微尘,佛就不会说微尘多了。”“那是什么道理呢?”“佛说微尘多,就是非微尘多,只是叫做微尘多,世尊。”“所以我说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非世界,是称做世界。”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真有世界的话,那么世界就不过是一个物质的集合体。我说的一个物质集合体,也即一个非物质集合体,只是叫做一个物质集合体。须菩提,所谓一个物质集合体的意思,是无法用言语理解的,可是凡人却硬要执著地去认识研究这个物质集合体。”

【活学活用】

这里经文提到了“理”和“事”之间的关系。从事相上来看,经文一开头“善男子、善女人……”就已经揭橥以凡夫的立场来谈三千大千世界和极微尘之间的关系。从这个立场来看,当然是“甚多!甚多!”可是须菩提回答佛,那是从果地来说,而非因地,所以他马上“何以故?”将话题一转,此即是其语言的表达方式。

譬如前面第二十九分,经文一开始就“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直接就说了,而为什么此段经文佛要提到“善男子、善女人”呢?从善男子、善女人的立场来看,前提就在于告诉我们这是从“相”上来讲,所以须菩提答“甚多”。但当他转回来讲“何以故”时,须菩提是从果地的立场来与佛对话,所以“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这地方不再谈理论,因为前面已经谈很多了,我只是藉这个理论来提醒大家原理就是这样。事实上,这个理论在佛法思维模式的运用上,相当广泛。易言之,当般若经典用到这类语言模式时,都是告诉我们“事相”与“理体”之间的关系。所以“佛说微尘众”是指事相,“即非微尘众”是讲本体,本体显相时,才叫“是名微尘众”。换句话说,这是为我们揭橥“事相”与“理体”之间的关系,然而“理体”这东西是不可说的,它完全是随缘而来的。

前面统计过,这类语言模式在《金刚经》里共有三十四个,也就是出现了三十四个相。这三十四个相都有一个共通的特色,三十四相尽皆不同,但却都是讲理、事之间的关系。以本段经文为例,从事相上说,叫做微尘众;从理上来说,这个微尘众即非微尘众。前面所说“佛说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大身只是“相”,但“理”上是非大身,加一个“非”字把它破掉。

由于理体(自性)本身是不可说的,既不可说,又如何明其存在呢?那就得从相上来看。从相上来看本体的话,又要怎么看呢?这个体就是“非相”,所以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相”已经看到了,透过这个相看到“非相”,就看到那个“本体”,也就是见到“如来”了。所以“佛说微尘”是相,“即非微尘”是见到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嘛!那你有没有看到非相?非相即是非大身、非福德……就是那三十四相。非微尘,所以是名微尘。

因此,“前面那一个”跟“后面那一个”一定是同一个,中间这一个不一样,中间这个就是指本体,所以“非○○”即是非相。读《金刚经》,此一理论一定要记得——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里的非相有三十四个,这是鸠摩罗什的译经模式,你去留意看看,《弥陀经》中佛叫“舍利弗”,鸠摩罗什也刚刚好用了三十四个,这都属同样的语言模式,他的三十四有很大、很特别的意义。

经文此处就在于提醒我们,必须懂得《金刚经》的一个基本理论:“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非相,就是非一切相。你现在看到麦克风,我说:“麦克风即非麦克风,是名麦克风。”你有没有见到“非麦克风”?有没有见到“非相”?还是只见“非麦克风”四个字?见到麦克风,是相,透过此相而见到本体,故云“非麦克风”。

语言上讲的“见到”不算,真正的见到是见到本体。我们会说“我见到你,即非你,是名你”,那个“非你”,只是套公式,那不算!必须真的见到才算。这地方你若是很深入、很深入地听进去,听到心坎里去,那就对了。

前一章跟各位提过“能、所交融”的部分,感受自己的心与他人的心;生活中,我们通常忽略了心的存在和心的作用。现在我们用的心多半是妄想心,而非真实心。妄想心是用知识一再推理,然后追逐外在的尘境。我们若能感受到自己的内在、意志、心念如何启动,那就是最大的福报。有钱没钱无所谓,健康与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感受到心如何运作,不要让自己的心病了。事实上,很多人的心已经病得很严重,甚至是得了癌症,他的心已然枯竭而化成了石头,所以叫铁石心肠,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

人性的重点就在于感受自己的心,若连这个都没办法,更遑论去感受别人的心。前面也跟各位提过,华藏工程是最好的训练方式,只要半年你就可以感受得到,透过这几个简单的仪轨、条件,照着那个游戏规则,很快就可以破我执、法执。我们希望诸位能在这个地方,真正去认识自己。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句和前面也一样,一个是用“微尘众”,一个是用“世界”,“非世界”、“非微尘”都是非相。你必须透过这一个一个的相来看清楚,看心啊!怎么看?这工夫就大了,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禅坐了。你知道禅坐时怎么看心吗?关键在六根这个地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时的用心状况。记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的用心状况,我们叫做“看心”。

你有所感受的话,便能感受到自己用心的情况。怎么感受?就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什么时候感受得到呢?晚上睡得很沉很沉,忽然闹钟一响,哇!吓醒了,那时就感受到心脏怦怦跳,是感受这个吗?不是。是感受身体的“耳根”接触到“声尘”吓一跳时,当下内在的心境——等一下,不要紧张,现在血压正高,冷静一下。那时你绝对不敢再入睡,你会去注意有无脑充血?血管有无破裂?这就是留意自己的用心状态,那个“留意”就叫看心。

回去试试,假如你怕明天太容易起床,那今天晚上累一点,打坐到两点钟再睡,让闹钟六点就响,闹钟不要调得太小声,然后你去留意看看会怎么样?把自己吓一次就知道了。其实很多人天天如此,然而你也发现,不管那闹钟弄得震天嘎响,连续吵一个月以后,那个闹钟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为什么?你又产生惯性了。

记得一个原则,我们由于太过忙碌,所以容易产生惯性,—旦成了惯性,就无法再看心。不然,这部分其实是不难了解与体会的。各位,你若真的有心修行,日后来,经我们稍加指导,两下子就让你开悟了,若是无心修行,那没办法。你不要想:“赚到了!师父说两下子,等一下就留下来问清楚他那‘两下子’。”关键是你必须要有基础呀!如果有基础,我现在一讲,你马上就懂。

你回去实习一、两个月,下次再碰面,你会说:“我开悟了!”你就按我们所提供的方法去修,你说你开悟了,可以,但那时我们就得“手下见真章”,知道吗?若不是照我们的方法修,你说开悟了.我会赞叹你。去开悟吧!跟我无关。你不必担心,真工夫即是真工夫,没有的话就不必吹嘘。虽然不见得在我们道场这里修,但也不乏真工夫的人喔!我们告诉你的,绝对都是训练自己货真价实的部分,你绝对经得起考验。再看下面的经文。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用两个“何以故”作为转折。先提“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然后再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最后他说:“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经文前面讲“甚多!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最后这里所说“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就是假相。假如微尘众是实有者,那也是一合相,就和“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这个结论接起来了。

“一合相”是统称,刚才提的三十四个相,统称为“合相”。微尘是合相,世界也是合相,所有相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故称合相。我们这一会,也是一合相,都是因缘和合,待会儿讲完了,大家拍拍屁股就解散、回家,因缘结束了,你不可能永远都在这里,这就是一合相。既然是一合相,那就是假相,但你要能看到本体呀!本体是什么?非假相。所以既是“一合相”,就有其本体,本体即是“非一合相”。本体你看到了,就可以说“一合相”。

【智慧金言】

你若通达此理,怎么说都对,若不通达此理,怎么说都错。对于一位行者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所谓“理通达”,是指理、事之间能够掌握得住,所以不管讲什么都对。你若是理不通达,怎么说就怎么错,因为所谈的尽是虚言,是假的,大家要能够去感受这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