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金杯”--中国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象征……
王翠兰的名字被刻在“华罗庚金杯赛”中学组的金杯上金杯在闪光……
王翠兰的名字也在闪光……
(一)“予备队员”夺得冠军
宽敞明亮的深圳图书馆大厅里,观众席上黑鸦鸦地坐满了数学界名士、教育工作者和数学爱好者们,连过道走廊也挤满了人群。
全国第二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的口试抢答赛,正在这里紧张地进行着。
这是1989年2月20日下午3时。
参加决赛的200名少年选手,是从全国参加初赛、复赛的两百万名选手中选出来的;现在,坐在赛台上的最后三名选手,则是在艰难的角逐拼搏中,从200名精华中产生出来的。
赛台上的三张小桌子前,分别坐着两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两个男孩子是上海代表队和江苏代表队的初中学生;女孩子是天津代表队的王翠兰。她是天津市河东区的天津第七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
现在,比赛刚要开始。每个人桌前的电子记分牌都亮出了在深圳的第一轮比赛中的各人积分,上海的男生220分;王翠兰210分;江苏的男孩200分。
口试抢答后,鹿死谁手呢?
难以分说。
此时,三个抢答决赛者的心情是紧张的;他们的领队和指导老师的心弦绷得更紧;观众的心儿也同样收紧企盼着……
王翠兰,13岁。长得结实敦厚。圆鼓鼓的脸蛋儿,泛着些淡淡的红云。一对机敏的黑眼睛,一闪一闪的。长长的睫毛儿,一跳一跳的。殷红的小嘴儿,紧闭着,颇有些儿严峻感。她的整个儿形象,显得有点儿憨态,而且楞楞的,稍许带些儿倔强任性的不在乎似的男孩儿味……
6天前,2月16日。王翠兰同她的伙伴及领队、老师等从天津起飞。
王翠兰第一次坐飞机。深邃的蓝天,波涛般的云海,笼罩着一种仙境般的神秘色彩……
她的心儿象一叶小舟,莫名其妙地在什么地方飘浮着空中小姐送来了饮料和点心。可她一点儿胃口也没有天津市初中组予赛第一名--耀华中学的小胖子,恰恰相反,狼吞虎咽般把自己的一份食品一扫而光。
“瞧你,楞着啥呀?”小胖子轻轻地碰一碰身边的王翠兰,“想妈啦?想家啦?”
“去你的!”王翠兰不爱搭理地横了他一眼。
“晕飞机啦?”
“没哪个!”
领队--天津市教育局处长董玉华过来和孩子们拉话。
“去年比赛,咱天津的成绩一般。今年要争出个高低来。”董处长问,“怎样?拿块金牌回来?有信心吗?”
“当然有!”嘴快的小胖子,抢先答道。
王翠兰沉吟着。
“翠兰,你怎么想的?”董处长问。
“我--”翠兰有些儿迟钝道,“我吗?拿块银牌,就差不多啦。”
翠兰的话倒真是从实际出发的。因为这次参赛,本来并不是出于她的本意,所以准备得比别人晚得多……
前年,她在小学五年级时参加过全国第一届“华罗庚金杯赛”,获得过三等奖。
“翠兰好有出息呀!”邻居称赞她道。
“我这算什么呀!”她笑着答道,“象人家陆昱得第一名才叫有本事呢?”
王翠兰的学习成绩在小学的几年中,一直名列前茅。1986年,她参加了天津小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获得一等奖;1987年,她参加天津市举办的“我爱数学”的竞赛,获得了第一名。她被保送到市重点中学--市第七中学。
上中学后,她觉得自己的视野扩大了,似乎也长大了,有一种奇怪的想法:不愿再去参加这个那个竞赛的,弄得好紧张,还是踏踏实实地钻研些学问,打好基础,把眼光看得远些。因此,第二届“华罗庚金杯赛”选拔赛通知下达后,她便想办法要逃避,不愿参加。但是,市里教育局领导,学校教师,还有自己的父母,都竭力劝说她去参加:“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应为天津人民争光争荣誉……”
这是一种责任。王翠兰只好这样想。
参加选拔赛的其他同学,早已针对比赛的要求,准备了不少日子。可王翠兰只匆匆复习了15天时间……市选拔赛中,她顺利通过了预赛。
复赛时,耀华中学的小胖子夺得了第一名。王翠兰与其他五位同学并列第二名,没能一下子就获得“出线权”……不想,这种局面完全是她自己造成的………
这是1月19日。复赛在市里的耀华中学进行。翠兰拿到考卷习题后,扫了一眼,觉得实在太容易了。她没用多少时间,很快就做完了所有习题。
这本来是正常的,因为她的基础好,老师和同学们也认为她得满分是不成问题的。可没料到,正要交卷时,她突然对答案产生了怀疑:“如此关键的比赛,考题会这样简单好做吗?可千万不能疏忽呀!”
于是,她把所有的习题又重新检查了一遍。
这时,一种奇怪的心态支配了她,本来极为简单明确的问题,却突然在她脑际里迷糊起来:她竟然疑惑起顺时针与逆时针的方向来,把表盘上的针的走向弄颠倒了……她匆促地把一道题的答案改了一遍。这一改,整道题全错了……这样,她与另外的五位同学都一样,各各答错了一道题,而且在这些并列的名单中,她又是排在最后一名,再差一点儿,她就落选了。
再赛一次。她这回清醒了,获得了第一名。她终于夺得了天津市代表队的代表资格。不过,她是作为“予备队员”出席的。
“真是大难不死呀……”当大学教师的父亲同女儿开玩笑道。
“如此,必有后福……”女儿做了个鬼脸,也风趣幽默地说。
……
到达深圳后,各代表队队员都进行了三天的“热身”速练。这是个关键紧要的时刻。几乎每个队的队员都在抓紧时间演算各种习题,很少歇息。可王翠兰还是老脾气老习惯:该拼时拼;该歇时歇。
平日,在学校上课时,每每下课的10分钟,她必定和要好的同学到操场上转一圈,散散步,聊聊天,说说笑话,放松放松,那怕是考试前也是如此。
有一回,到市教育局参加紧张的培训选拔赛,她仍然没事人似地,同另一个同学在楼道里玩起“捉迷藏”来。
“怎么,不想得名次呀?”教育局的同志奇怪地问,“人家都在紧张地做赛前准备,你们还有心思玩?”
“本来,就不想非拿名次不可嘛!”翠兰不当回事地答道。
……
在深圳参赛期间,天津代表队住在“深运大酒店”。
一天,服务员进来收拾打扫房间,见王翠兰还在看电视机里播放的动画片,十分惊呀;“人家全在埋头做习题,你却……”
“我--”王翠兰竟然一时也答不上什么话来,只是轻轻地笑了笑。
这是个性吧?
19日上午,进行笔试。王翠兰过五关斩六将,得210分,位居中学组的第二名,也是天津队中学组成绩最高的一位。
20日下午,口试抢答开始了。主持人宣布第一道题的话音刚落,江苏队和上海队的两个选手桌上的电铃同时响起来。他俩都答对了。各加10分。
这道题其实并不难,王翠兰本来也是懂得的,可只是她还缺乏赛场经验,坐在那里,心儿总是砰砰乱跳的,脑瓜子有些发懵,没能马上反应过来……
现在,比分牌上显示的比分是:上海选手230分;江苏选手210分;王翠兰210分。此时,王翠兰的脑子还很乱,匆促之际,慌张地抢答了一题,结果答错了,扣去10分。她的比分降到了第三位。
此时,形势对王翠兰相当不利。天津队的领队、指导老师和战友们都急得要跺脚,要喊叫了。可赛场上不许台下的人出声说话。他们的手里都捏着一把冷汗,都在暗中为王翠兰使劲:“加油,加油呀!”
失去了一次得分机会,又白白送跑了10分,被人拉下落伍了,这反倒使王翠兰的头脑开始清醒了起来。她的心里也镇静多了:“我不是说过,并非一定得夺第一名吗?又何必这样紧张呀?”
这一想,什么也都无所谓了,再也没有任何负担了!于是她开始正常地发挥她应有的水平了。
她抢答对了一题,加10分。上海和江苏的选手又各各抢错了一题……
之后,王翠兰的比分与上海选手拉平了。江苏选手落伍10分,失去了决赛机会。
再抢答一题。王翠兰抢先答对了……
她终于登上了第二届“华罗庚金杯赛”(中学组)冠军的宝座。
在发奖台上,她微笑着接过了闪光的金杯……她的名字被刻在金杯上。
发奖后,记者前来采访她。
“得了第一名,有什么感想?”
“说真的,我感到有些儿意外……”她说着,眨眨眼,做了个鬼脸。
“激动吗?”
“好象也激动不起来似地……”她平静地看着记者。
又是个性!
记者想请她再说点什么。可她说,没啦……
(二)数学--她的第二生命
“今晚的电视节目有动画,可精彩哩!”哥哥大声地逗着,“怎样?看吧?”
“不。做完习题再看。”妹妹翠兰说,头也不抬一下,仍爬在台灯下做作业。
“等你做完习题,动画片也演完啦。你还看啥呀?”
“那就不看啦。”
王翠兰是学校的数学尖子,做习题的速度比谁都快。老师布置的作业,她在学校花不了多少时间,很快就做完了。可回到家里后,她每天晚上又给自己布置了一批“自学作业”--每天要做完五十个习题,才准许看电视。
她本来是个电视迷,更是个动画迷。什么《米老鼠》、《蓝精灵》啦,她都看得入迷了。
有一阵子,她到市里的一个“数学特长班”学习。班上的同学大多是初三年级和初二年级的学生,唯独她是初一年级的学生。
尽管她自学了不少课外数学书籍及初二初三的数学课本。可刚开始时,她还是有些跟不上数学课程,显得很吃力,作业和考试成绩都不甚理想……
“在这个班上课,不认真吃苦是不行的!”老师明知她是一年级学生,可一样严格要求,大约也是一种激将法,“要是跟不上,就……”
王翠兰心里明白,老师这是在说她哩。
“是想办法跟上去?还是干脆退学?”她在心里头反复地问自己。
“怎么能后退呢?”另一个声音在她的耳边响了起来,“到这个班来上课,可是你自己硬硬争取来的,而不是别人强迫你来的;你不是说过,‘数学是我的第二生命,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可就不能没有数学’……”
这个“特长班”是每个星期天上课。上课的地点是市实验中学,离王翠兰住家及中学较远。来回路上都得花一个多小时。可她一直坚持着,还没拉下过一堂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