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河北南戴河一带,那里乡风敦实淳朴,民众宅心仁厚,这是中国北方人的特点,也是他们的本心所愿为别人着想,是我从小就接受到的家族教育。
长辈们还教育了我很多:比如吃苦耐劳,刚直不阿,靠自己的真本事吃饭,靠勤恳实干而立身;比如亏待自己,成全别人,奉献社会;比如不骄傲、不张扬,虚心待世,别人永远比自己强(这一条是优点还是缺点存疑、比如勤俭持家,不浪费东西同时乐善好施……这其中,还有一条相当重要、够我用一辈子的,就是富有责任感,认真做好每一天的事,不以事小而不为,兢兢业业从头做到底。
回顾半生来路,我能坚持走到今天,这一条是制胜的第一要素。
文革失学,刚满15岁就开始做工人。我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个零件,8年,从没有迟到早退过。业余时间发奋读书补习文化课,后来终于考上大学,迈进了人生新的阶段。
1982年从南开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光明日报社。从校对做起,后来做过检查(报纸印行前最后一遍检校)、夜班编辑、专刊编辑、副刊编辑,直到今天仍在做副刊主编。可以说,在每一个岗位上,编发的每一篇稿子,撰写的每一篇大文章小报道,无不以认真负责为基本底线。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天的事。我非常赞赏这句话,也一直在脚踏实地践行这句话。
西方圣哲苏格拉底曾要求他的学生们健身,每天甩手30下。当他郑重其事地问他们能否坚持时,学生们都不以为然地笑起来,纷纷说这还不容易吗?确实的,在第一年里,有90%的学生都做到了。可是,又过了3年,只剩下一个学生还在坚持,他后来成为古希腊仅次于苏格拉底的着名哲学家。
感谢家族先人赐予了我这么可贵的品格。
正是由于这种责任心,二十多年来,我不仅精心做好手下的每一块副刊,而且珍惜我所编发的每一篇佳作,不忍心让它们只拥有短短一天的生命。所以,我不惜劳心劳力劳神劳时间,到处推荐,在各种报纸上报道,写评论唤起社会的关注,把它们编辑成书出版……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尽可能长地留住这些好文章,让多一些读者读到和受益,也为当代散文做积累工作。
当你把一件事当作自己分内的事,并上升到责任二字的层面去理解时,这件事的分量就不一样了。哪怕多么微小、多么琐碎、多么占用你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你也不会烦厌,因为这已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担当,你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
也正是由于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到目前为止,我编辑出版的散文集已经有54部了,长长地排列在我的两层书架上,熠熠生辉。其中还包括6部海外作家的散文作品合集,并且在2003年把它们送到美国国会图书馆,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那是世界上首部汉字图书在那大雅之堂举行的首发仪式,为中国争了光。同时,我也收获了手上这部号称散文理论的拙着。
实在地说,我既不是文学评论家,也不是文艺理论家,而且对于我来说,感性写作的快乐远远超过理性写作的熬煎可是没办法,那时的评论家都只关注小说而不肯屈身俯就散文;散文评论也的确非常难写,需要下苦功夫,读许多许多作品,工作量浩大。我的家族性格里有一种不爱求人的基因,叫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求人,实在太难了,求人不如求己,于是我就越俎代庖,自己驱赶着自己艰难上阵了。
不过有一点,笨鸟练飞下的苦功夫,当时不经意,却也可以积沙成山,积水成河。从1991年撰写第一篇《太阳对着散文微笑》,大胆预言散文热潮即将涌动神州大地始,到今天,17年过去,每年一篇的散文述评,坚持记录下了这一时间段中国散文轰轰烈烈的预热升温兴盛鼎盛平稳发展的历程,点评了每年优秀的散文作品和它们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还阐述了我个人对散文写作的逐渐深化的思考和认识,可以说,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份真实而鲜活的历史档案。
现在,这些文章都在这里了,请诸君检验。如果能对写作者、研究者以及更广大的读者提供一份微小的帮助,就算我这十多年的呕心沥血没有白费,也算是对我认真负责做事的肯定和最大回报。
感谢王文章同志多年对我的深切关怀和始终如一的支持,没有他,这部小书还难以问世。
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对我的热情相助和慷慨支持,从总编辑查振科到编辑室主任金燕、青年编辑曾三凯,都花费了心血,借此一并感谢!
还要感谢多年来,所有关注和支持我的朋友们,感谢所有读我作品的读者们,感谢你们给予我的精神支援!
最后,感谢所有关注和支持中国散文事业以及文学事业的文友们,感谢大家为中国当代文学和民族文化积累所作出的奉献。一个人的贡献有大小,竭尽我们的所能去做了,就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晴空霁海,就大地葱郁,就山河锦绣,就中华民族永远年轻永远激情澎湃!
2008年7月1日于北京协和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