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散文走俏的台前幕后
一颗被冷落在文学深宫里的明珠,如今被大众捧在蓝天白云之下,明丽的阳光照耀着,它熠熠闪着动人的光芒--这颗明珠就是散文。
一部部散文集成为抢手书
去年暮秋,我走进人民文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在新书架上,我发现了一排新书,《当代散文精华》,43万字容量,装帧很精美,定价6元多,印数1万余册一星期后,全部卖完了。于是我就到人文社内去找熟人要一本。没想到该社负责同志问遍全社,最后从责任编辑手里拿来一本,告诉我这是仅存的一本了。当时我的心一动:怎么这么纯文学的散文集竞也卖得这样好,莫非这是读书出版界的一个新动向?果然,不久就频频得到一个又一个令人可喜的信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80年代散文精选》,36万字,第一版1万册,上市仅仅几个月即告罄;第二版加印5000余册,又很快售完。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时期优秀散文精选》,45万字,刚一出版就在第四届全国书市上成为抢手书。至于花城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中国当代百家散文》、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青年散文选》,虽然全都印数不低,也都早已卖得光光。合集如此,个人集子也受到青睐。朱自清、林语堂、梁实秋、郁达夫、周作人、丰子恺等名家的散文集,不论是厚厚的几卷本,还是薄薄的精选本,都卖得不错,有的还雄赳赳地占据了小书摊的显要位置。占领小书摊的还有三毛、席慕容、张爱玲等港台散文女作家。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大陆的当代散文名家如汪曾祺、贾平凹等的个人集,也大受读者欢迎,出现争购局面,令散文界同仁喜从悲来,感慨唏嘘。都反应迟钝,都没有先知先觉,都不曾预料到,自1990年下半年起,在国内图书市场上,散文走俏,持续升温,至今不衰。看来,在通俗文学的冰面之下,真正有力地涌动着的,仍然是严肃文学的主潮。
太阳在对着散文微笑!
出版界抓住天赐良机
这是怎么回事,谁也说不清楚。文学界和评论界毫无思想准备,猝不及防。有人说这是扫黄的功绩,社会的文化心态被导向正确轨道,群众的审美品格随之提高。有人说这是社会思潮深化的结果,经过急功近利式的普遍浮躁的心路历程,人们想静下来重新思索人生。还有人说这是时代潮流发展所致,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人们在迷惘和手足无措中求安定感,必然要向文化科学的深层回归。
且不管学者们怎么论争,出版界可是抓住这一天赐良机,捋胳膊挽袖子地干了起来。北京出版了《当代艺术散文精选》、《百家散文名家鉴赏》,天津出版了《外国名家散文丛书》,陕西出版了《散文精选》、《当代最佳千字散文选》,东北出版了新生代散文选《上升》。
天津百花社正在出版540万字的《中国散文鉴赏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在出版《九十年代散文年选》,中青社正在出版《新时期青年散文家作品集》,黑龙江正在出版《女作家散文选》;南京正在编纂200万字的《中国散文精品分类鉴赏辞典》,湖南正在编纂80万字的《名家亲情散文选》,还有逾百万字的《新时期抒情散文大系》,正由山东一批青年加紧编纂;笔者本人也正在编辑一本《新时期散文名家自选》……话似乎可以这样说了,如今哪个出版社能拿得出高水平的散文集,就能显示出该社的高水平与高档次。出版界其实还算动作慢的,更能抓住社会脉搏的报纸、刊物,对散文的反应当然更为快捷。不少报刊及时调整布局,增加散文版面,以适应读者的需求。以大型期刊《十月》做得最为出色,一改原来不发散文的规定,开始增设散文栏目,立即就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目。
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作家为之撰稿,在已发表的数十篇散文中,也已有1/3篇目被收入各个散文选本之中。至于专发散文的几个刊物,如《散文》、《散文百家》、《散文选刊》、《中外散文选萃》等,也都积极革新版面,提高刊物质量,越来越受到读者欢迎。太阳好不容易对着散文微笑了,散文工作者们,有哪个敢不抓住时机,勉力去做?
散文作家们惨淡经营
话说同来,太阳对散文的微笑,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散文界多年惨淡经营所获得的奖掖。没有散文家们的努力,没有好文章,散文的走俏从何而来?散文历来是寂寞的文体,绝没有小说和报告文学的轰动与荣耀。长期以来,它不受人重视,不用说散文家的名字鲜为人知,就是在文坛上,单凭散文也很少能立足。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贾平凹,差不多的有识之士都认为他最出色的作品是散文,可是他却成名于小说。在对他的一百篇评论中,散文评论能有几篇?前不久,笔者在一个拉丁美洲文学研讨会上见到林斤澜先生,他很感慨地说,发现目前国内涌现出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女散文家,文章写得相当出色,可是却不为人知。是的,近两三年来,大陆文坛上出现了一支女散文家新军,有苏叶:唐敏、筱敏、素素等,连着名女诗人舒婷也加入其中。这是一支不能小视的队伍。她们基本上全是出生于1950年至1955年之间,如今三十七八岁左右。
这接近成熟的年龄所走过的生命岁月,给了她们一种独特的对世界和人生的体悟,使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抑制不住地要对太阳倾诉,于是便有了一篇又一篇饱含着真诚与希望且冲击力极强的散文。与上一代女性散文家比较,她们的情感更投入更坦诚,思考更勇敢更深邃,表达得更真率更大胆。像苏叶的《车辚辚马萧萧》、筱敏的《规矩》等篇,其面对真实人生的勇气,其认识体察的凝重深沉人木三分,令读者于震惊中掩卷老作家冰心先生、孙犁先生则是越写越好,达到字字珠玑的地步。有些人越来越衰,越活越糊涂。这两位先生却是越活越精神,越活越明白,大彻大悟进而大智大慧,由这种境界化出的文章,能不是醒世之作吗?
笔者以为,散文的写作可以分为四个境界:一靠个人才气灵动地写,此以天分取胜;二靠独特的人生经历直抒胸臆地写,此以真情取胜;三靠深刻的思索研究智慧地写,此以思辨取胜;四靠渊博的学识形而上地写,此以书卷气取胜。能达到以书卷气取胜者,才是大家。在这个意义上,不少老作家,如施蛰存、秦牧、黄秋耘、金克木、林斤澜、汪曾祺、柯灵、萧乾、季羡林、叶君健、冯至、郭风等,都常有新作问世。宝刀不老,其锋尚重。
散文阵容最强大者,无疑还属中年作家群。经过多年甘于寂寞的努力和绝不逢迎的修炼,他们变得成熟、睿智和强大起来。谢冕的《永远的校园》,将眼前的柔美与历史的雄健结合在一起,使个人的人生感悟插上时一代精神的双翼。楼肇明的《大地书页》,力求慧性思考的宏廓与深度,欲将古老的新生的大地问个清楚。贺晓风的《奇思》,在精神世界里踽踽独行,获得了一种直接面对洪荒宇宙和人类之旅的哲人的体悟。
杨闻宇的《笔已歇兮意难平》,以现代人的心灵善感激活历史,将干巴巴的历史档案还原为真情的感人图卷……还有一个很值得散文界参照的现象,就是戏剧美学家余秋雨教授对散文的闯入。余秋雨的本行是研究中国艺术文化史和戏剧美学。散文对余秋雨来说,是业余的,他也一直主张散文创作的业余性。余秋雨的优势也正在这里,学术研究使他获得了一种人类文化史的眼光,其行文能够观古照今,纵览人生,大处落墨,功夫在诗外,字字折射出对世界人生的哲理思考与真知灼见。
论说的磅礴大气与思辨的奇诡壮阔构成一股强大的气势,虽然还称不上完美,但它的意义却在于树起了一个新的参照系,启迪散文家去获得一种新意识、新眼光、新高度。以上种种,笔者以为,都不属于个人现象,而可以看成中国散文创作的新局面。散文创作走到今天,的确有了进步,变得稍稍自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