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太阳对着散文微笑
5558100000036

第36章 散文又面临转折关头

说句不怎么谦虚的话,1991年,当我撰写《太阳对着散文微笑》一文时,我的确是发现了散文升温的一些蛛丝马迹,使我预见到了散文和随笔(当年我称之为思辨散文)将要领几年风骚的文坛走向;但我也绝没想到,这风骚一领就是七八年,时至今日,已是1998年年末,20世纪就将挥手同我们告别,似乎也还没见到散文大厦忽啦啦即将圮倒的颓势。

这已是超出期望值的收获,似乎可视作一个文化奇迹。可堪回首j确曾不时有人出来唱反调,说这场散文热是人造出来的,其实没有一个好散文家,没有一篇好作品。我当然不同意这种不负责任的、故意与史实相悖以期引起注意的惊人之语。不过,时在近半年来,我又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散文随笔,是否又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关头了呢?

纯情散文、思辨散文、生活散文、环保散文、亲情散文、历史散文、文化散文、科学散文、艺术散文、先锋散文、荒诞散文、女性散文、作家散文、学者散文、领导散文乃至于抗洪救灾散文……我们实在是写了不少。一篇、两篇、三篇、四篇、五篇,再有思想,再有感觉,再有才情,也架不住天天写--我坚持认为,论文和随笔是可以天天写的,但是散文不行,因为散文是用生命换来的,这种属于心灵最深处的体验,不可能如滚滚长江滔滔黄河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若没有了这种最深切的生命的喷发,只是一篇又一篇地复制和重复,水准肯定下降,莫若不写,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我说,吃自己嚼过的馍也没有味道,有时候克隆自己比克隆别人还要糟糕。

正是从这个角度的思考出发,我认为,现在这场90年代的散文热潮,如果还想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的话,应该足进到一个创新--创造的崭新阶段了。

近读到有一位学者发表的高见。他说,20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发展的和研究的世纪,比如敦煌石窟的发现与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惜遗憾在于,这不是创造的世纪,这个辉煌,只能留待21世纪去完成了。

对于散文来说,能否从当下开始,也认真思索一下创新一创造的课题?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使用创新--创造的句式,是想强调这种创新,应是达到创造意义上的创新。近年来也曾有人提出创新问题,比如提出应该创造散文的新形式、新语言、新技巧和新的表述方式,我认为非常对、非常好。但我想到,更为重要的或日根本的突破,是否首先在于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即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根本角度,需要发生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呢?

我曾听到一位电脑专家对于作家们的批评,说是电脑已经在改变着世界以及人类的命运,可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们,对此却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这其实是很没有前瞻目光的。这批评像炸弹一样炸开了我的陈旧的思维模式,从那以后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去年我在自己的《光明日报?文荟》副刊上,精心安排了一篇题为《火星之恋的文化启示》的文章,该文介绍了美国航天局科学家拟定的火星改造计划:

2015年发射第一艘载人火星宇航飞船,把第一批创业者送上火星,建造房屋等等;中间经过一系列的工作,至2115-2130年,利用小型核反应堆促使火星升温。等到平均气温达到0摄氏度,地面将长出树木之时,即将25万地球人送到火星上去居住;2150--2170年,火星改造计划完成。

当时,我用异体字把这篇文章突出出来,希望大家都来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它太重要了,姑且不论这计划实施的前景以及缺陷如何,单是设想一下那25万人可是不分国家、民族、阶级和宗教信仰……地相互融合在一起,就多么让人激动!那得是需要做多少文化上的准备工作啊!到时候文学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作家怎样反映那个时代的本真呢?这不才真正是文化的大视野吗!

可惜得很,事后我有意识地问了一下诸位文友,差不多的回答都是:那个版看了,但那篇文章一看是讲科学方面的事,就没读。

其实我自己也是个科盲,对当今最尖端的高科技正怎样改变着人类,也不甚了了。但我确实隐隐约约地看到了那只所向披靡的科技魔手,它高居于云端,一伸一展,伸伸展展,灵活又自如地挥洒着。它具有着无可抵挡的魅力,正抒写着我们今后的文明史。也许,它能带给我们全新的世界观?也许,它能带给我们全新的文化观?也许正是它,能带给我们关于20世纪90年代这场散文创新--创造的革命性变革?

需要再多哕嗦一句的是,我绝无意抬高科学的作用,贬低文学的影响力。老作家艾煊先生有科学的月亮和艺术的月亮之比喻,我以为甚好,一下子就把事情说得清清爽爽。我只是想顽皮一下:在这个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的时代,人类是否会造出一颗全新的月亮呢?

对不起,一时我还说不清楚,只是觉得莽莽苍苍之间,正有大风吹来!

1998年10月30日于北京南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