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素来有两个基本的文学观点:
一是文学不分性别,读者读的不是男字女字,而是作品的好坏,因此,文学水准的高下是唯一标尺。
二是文学不分体裁,甭管是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读者不问谁出身何门,但求打动和震撼自己;再者,中外文学史也都一再证明,世界上凡真正的好作品,绝不受体裁的限制,它应该是集纳了所有体裁之优势的综合体,采天地之精华,吐纳日月之光,在最高的层次上融会贯通。打一个优美的比喻,它是众神之子。
所以,文学又从来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它对作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对于一个优秀作家来说,他不能说我只会写小说,不会写散文,或者说我半点儿也不懂得理论。那还能戴着作家的桂冠吗?当然,诗歌的情况有点儿例外,因为诗歌比较难写,似乎不能要求作家们也都是诗人。但以《古船》、《九月寓言》名世的小说家张炜最近忽然来信说,我即将出一部诗集。我自1975年至今,一直写着诗--并成最爱之文体。记不清过去是哪位大作家说过,散文是文学的基本功,信然。像茅盾、老舍、巴金等都是以小说传名的,其实他们的散文也都写得~流。还有一批文艺理论家,比如何其芳、冯牧、荒煤、朱寨等,散文也都写得非常漂亮。这又证明了一个真理:真正优秀的作家,散文必应该一流。或者说,散文不能一流的,就不能称之为一流作家。
近日读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丛书(王巨才、张日凯主编,广州出版社出版),不由得眼睛一亮,丛书一共收入李国文、张洁、刘心武、凌力、陈忠实、王安忆等10位作家的散文精品,这使它从选题上就具有了先声夺人的气势。据主编介绍,编选过程是极其严肃认真的,也很严格,曾数度删去一些不满意的篇什,力求最为完美地体现出每位作家的水准。在好中求好,于优中选优,这套丛书的整体水平应该说是相当高的。
李国文近年的随笔越写越见光彩,他与别的同代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早年受过科班的系统训练,有良好的旧学底子,所以他说人谈史,能旁征博引,观古照今,不仅给人以观点,还能给人以知识,这个集子集中了他的强项,说《三国》《红楼》,均有独特见解,读来可以长学问。张洁的散文一直是一流的,从她最早的发轫之作,就是小说中有散文,散文中有小说,比如《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等。本集中差不多把她最好的散文尽囊括其中,《此生难再》是写她客居北美时的感受,优美的风景描述中夹着几许淡淡的忧伤,篇幅不长,却是她刻骨铭心的作品,所以冠之以书名。我最推崇的是《过不去的夏天》,短短1100字,写出了一个时代的世道人心。
刘心武近年的散文是很独特的,在大部分人对文化散文趋之若鹜的世风中,他却把笔触转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打工仔、下岗工人、街头老人……都进入了他的散文殿堂。他善于将人人耳熟能详的生活小事提取出来,加以形而上的阐释,鲜明地表达出匡正社会风气、提高人心善良度的热望。读后常让人有意外的启迪,回味不已。
凌力是一位不听喧嚣、潜心创作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埋首学问的学者,她的专业是清代的文化研究,曾着有清史知识丛书之一种《生死?饮食?男女--清代民俗趣谈》。本集中收录了其中部分内容,可以使我们领略到作为学者的凌力的另一副笔墨。王安忆是一位非常有水准的作家,文字功夫非常强。记得读过她的一篇写上海的散文,以一副锐利的作家的眼光,居高临下地俯瞰上海,剖析上海的里弄文化,当时读后拍案叫绝。孰料后来读她的长篇《长恨歌》,才知道那是开篇中的片段。能用散文笔法写小说,特别是能直接把小说当散文发的作家,在中国不是很多。其他几位作家的作品,也多有精彩之作,限于篇幅,此不一一了。
90年代以来,散文已热了10余年,可以说它的发展很快,但又是很缓慢的。读者的选择越来越挑剔,迅速地越过了散文家散文、作家散文学者散文、大众散文、网络散文、时尚散文……现在是趋向求新,不再耐烦细嚼慢咽传统意义的经典散文;可另一方面,又很厌烦了花里胡哨的散文泡沫,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渴望。那么,他们到底要的是什么呢?愚以为,归根结底还是那一块基石:能打动和震撼他们的真性情之作。能长久地站立在他们书架上的散文集,当属这些经过了时间和历史考验的作品。
2002年1月8日于京南西马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