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体验自卑——韩小蕙随笔
5559200000022

第22章 呼唤绿色

有一句非常着名的话几乎人人都认同,这就是“生命之树常青”。以绿色象征生命,这是人类很早就已具有的生命意识。

我每天骑车上班。花木葳蕤的时候,我常常会舍近求远,去走二环路,这主要是因为那里有缤纷的花、青翠的灌木和浓绿的树。置身在绿的温馨之中,心情就变得格外轻快。

我想这肯定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一个久居喧嚣的都市人,谁都会格外地珍惜大自然。因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存在着一种母与子般的亲和关系,人身上涌流着大自然的血液,大自然是放大了的人,人就是浓缩了的自然。

可是人类又经常忘记自己是自然的一分子。这些年来,全国各个城市盖起了星星一样多的高楼大厦,这些宏伟工程体现了民族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功高盖世。问题是随着推土机的轰轰隆隆,旧房残墙的坍塌之外,却也推倒了多少花树丢失了多少绿意!问问老北京人,谁不忆恋着当年四合院里的葡萄架,房前屋后的枣树(就是鲁迅先生文章中提到的枣树),还有端立在胡同口的大槐树?如今,这些俱已是稀罕的景物了。

当然,迅速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需要,使我们的推土机不但不能停下来,还要轰隆得更快。这是一个毫无延宕余地的历史任务,我们没有第二种选择。

那么话说回来,建设就必须以失去花树为代价吗?保证了人就必须流失土地吗?发展工业文明就必须牺牲农业文明吗?人类越富裕大自然就必须越贫脊吗?进入现代就必须疏离自然吗?

这难道真是横亘在人类面前的、无法逾越的马里亚那大海沟?

建筑师们在思考。市民们在思考。领导人也在寻求良策。天下班时分,我从位于北京市南边的和平门路口走过,眼前突然一亮:只见秋的蓝天下,金黄色的夕辉里,有一座白色的楼房,一条条蓬蓬勃勃的爬墙虎从顶楼垂下来,给这幅瑰丽的图画添上了不可或缺的浓绿!我情不自禁深深吸了一口气,从心底里大声呼叫:假如我们把每一座楼顶、每一寸可利用的空间和土地,都铺上这高贵的绿色,我们的城市将会变得多么美丽多么有生命力!

生活中不能缺少绿色。一个忽视绿色的人,肯定会染上萎靡不振等现代都市病;而一个重视绿色的民族,却必定永葆青春的朝气。有一个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猖狂的德国飞机几乎要把伦敦炸成平地的时候,一位居民却还在防空洞的窗口养着一盆花,这立即被视作民族必胜心的象征!到了今天,当现代都市使人的自然性逐渐断丧的时候,能否通过保持与自然的关系来显示出人民的文明水平,就成为各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中华民族本是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民族,一向有着“被薜荔兮带女罗”的尚美传统,我们怎样创造民族的新文明呢?

只要心里有热望,绿色是可以创造的。这几年,我们已在街头、路边和居民的阳台上,看到不少新铺的绿地和新栽种的花树,有的虽然地块很小,有的还远未长成参天大树,但我想,这生意盎然的绿色,是已在人民的心里扎下了根。

让我们都来参与这创造,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绿色。归根结底,尊重了自然,就等于帮助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