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体验自卑——韩小蕙随笔
5559200000023

第23章 道德·文化

某日晨,赴“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研讨会。出家门,上公共汽车,见一耄耋叟,被车晃人搡,几度趄趔,却无人让座,令人心寒。

回手展开报纸,见一文章,恰是赞扬新加坡、日本等注重教化人民尊老爱幼,努力提高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准。

赶到会场,发现数位发言,均是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形成了巨大的精神障碍,认定现在某些老知识分子重提弘扬传统文化,是有碍于经济发展的。

他们的发言虽然很开阔思路,但我却不能苟同。

近年来,商品经济大潮的汹涌奔腾,的确为中华民族冲出了一条希望的航道,这是人所共见的。中国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发展经济,可我认为这与弘扬传统并不矛盾。简直地说,在实现现代化的宏图伟业面前,传统史化难道不能起到积极作用或曰作出更大的贡献吗?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比如“闻过则喜”。“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我认为这些绝不只是圣贤个人的聪明才智,而应视作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当然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糟粕,比如“三纲五常”,“君臣父子”等等;尤其是当它被反动统治阶级利用来维持他们统治的时候,它的面目就变得极其可憎。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文化老是被当作政治的婢女,从这个角度讲,传统文化在许多时候,实际上已失去了它本身的积累智慧和教化人民的作用,变成统治阶级的帮凶。所以在“五四”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五四”运动的伟大精神,至今令人景仰。

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条件变了,文化的重要性便特别显示出来。时至今日,“知识越多越反动”、“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等的余毒,仍滞留在许多人心中,贻误着改革大业。在这种情况下,呼唤抛弃传统文化中封建性的糟粕,发扬其中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精华,比如道德、礼仪、修养、秩序等等,就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急迫的。这绝不是再回到旧道德上去,而是要建立起一种新道德。现在海内外有一批被称作“新儒家”的人士,希图以积极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来改造旧儒学,正是这种创造性转化的尝试。

道德和文明是永存的。好的品性不但是社会良心,而且是国家的原动力。当我们以文化的、文明的、道德的眼光看待今天时,“仁者之风”、“君子情怀”等等,就成为恢复与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教化内容。不然的话,让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听人家赞扬着新加坡、日本等目的传统遗风,作为中华传人,我们难道不汗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