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体验自卑——韩小蕙随笔
5559200000030

第30章 记者自省

记者一向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因为除了提供消息之外,新闻界还往往是主持正义的化身。可是前不久,在半天之内,我却连续3次听到对记者的批评。是午休时,某县委书记听说我是记者,即走过来对我说,曾有某报社记者前往该县采访,因嫌接待不好,遂写出一篇失实的批评报道,伤害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感情,使之至今对记者“敬而远之”。是下午某学者做报告,中间提到该市的一批艺术记者,联合起来批评外省的一位女演员,没有什么原因,只因为“她太走红了”,他们就要“折腾折腾她”。是散会后,听见某小报记者洋洋得意地向人吹嘘:“当记者的要是还得回家吃饭,那记者不就白当了吗?”听得旁人直撇嘴。

作为一名记者,听着这样的谴责,真叫人脸上火辣辣的。这样的事例,虽然以前也偶有听说,但这么集中地“碰”到一起,我想,并非巧合,而是说明问题的确严重了,应该引起记者队伍的自省。

近年来,我国新闻业发展迅速,导致编辑和记者队伍扩大过快,便面临着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问题。据实说,新闻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只有那些业务能力又强,个人品行又好,同时又有着强烈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人,才适合于做记者。可是现在由于体制上存在的缺陷,编辑记者并没有什么考核就匆匆上岗,如果本人素质较差加上本单位管理不严,就很容易出问题。这些年来新闻界相继出现的报道失实、吃拿卡要、诽谤讹诈、索贿受贿等一些问题,就已经给我们敲起了警钟。

而我认为最严重的。还不是这些表面上的现象,而在于新闻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

着名作家张承志前不久对我说,他发现新闻传媒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巨大了,以至于最优秀作家的最优秀作品,也抵不上一个电视或报纸专栏主持人的影响。正因为如此重要,就要求主持这些专栏和节目的记者们,其自身的素质一定要高。在国外,专栏主持人都是由着名学者担任的,相比之下,我们差得太远了,我非常赞同张承志对新闻的重视。虽然这些年来,我国新闻界已有明显的进步,已经开始出现了一批受欢迎的新闻节目和报纸副刊,各单位也涌现出一些很能干、引人瞩目的中青年记者,可是我还是经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目前国内包括理工、医药、教育、社科、文学等等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批非常出色的学科新秀,其起点之高,锐气之足,令人再不能漠视他们的存在。可是在新闻界,这样的人才队伍,为什么还没有确立起来?

如果强调客观原因,当然可以找出一些。但是,我总觉得,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检省一下自身的主观原因呢?比方说,我们更热忱地关注新的社会进程了吗?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新生活新问题了吗?我们更踏实地读书、思索,提高自身的素质了吗?我们更严格地戒律自己,事事、时时、处处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了吗?我们更把自己纳入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之中了吗?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在召唤我们,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在推动我们,要求新闻界努力进步,把历史赋于我们的使命完成得更好。前几年,作家王蒙提出了“作家学者化”的问题,使文坛得以自戒自省。今天,我愿把“记者学者化”的问题也向全国的新闻界同行郑重提出。

愿同大家共勉:让我们的心胸像天地一样宽广,视野像山峰一样高远,干劲像江河一样绵长,步履像磐石一样扎实,前进像流星一样飞快。把我们应负的历史使命承担起来,不再辜负记者的神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