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祭陵唐建庙,到了宋代把庙迁,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黄陵民谣
(引子)
这是一张年轻的面孔,庄严,凝重,肃穆,神圣。
当我们的车队驶过时,他“啪”地立正,敬礼,用足全身力气,把右臂一丝不苟地举成90度直角,以-个军人的最高礼节,表达出他的崇敬之情。
从西安到黄陵,行程300余里,用时5个多小时,在每一山梁、高坡、大峁、兀塬处,都曾见到这样一位位年轻的武警战士.庄严地向我们的车队抬起手臂。浑厚雄壮的黄土地,把他们衬托得格外挺拔,以至于我们的心神,也随之飞扬起来……
在这个据说是不消讲究权威的时代,是什么吸引了这些威严的士兵呢?
是黄帝--更准确说,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尊崇和热爱,使他们变得如此超凡。千年前的黄帝,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人文初祖。
我们的车队,是乙亥年清明,前往黄帝陵祭祖的一行中华儿女。
黄帝到底是谁?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你知道黄帝么?
没有人不知道。
就连村妇、愚童也没有例外。因为“炎黄子孙”不但是挂在我们嘴边上的最常用语,而且也是流淌在我们血脉当中的不息血液。有一天我在北京繁华的银街上,竟见到这样一条气势恢宏的广告:“炎黄面孔,华夏风采”。可见,炎黄二帝在我们这些后世子孙的心庙里,占据着怎样至尊的位置。
但是且慢,我就要考考你了,以下4个问题:①黄帝到底是谁?②黄帝有什么功绩?③黄帝死后身葬何处?④后世子孙又为何要年年大祭黄帝?
还是让历史学大家来到答你吧:
1.《史记·五帝本纪》,大史学家司马迁写道;“黄帝者,少点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就是说,黄帝和我们一样,是实实在在的人,而非神灵。他叫公孙轩辕,从一出生起,就显示出卓尔不凡的才能。
2.《抱朴子》《鬻子》《淮南子》《黄帝巾几铭》《轩辕黄帝传》,都记述了黄帝的五大功绩:①黄帝的发明创造不少于30种,例如井的发明,房屋的建造,服饰、釜甑、灶、杵臼、陶器、舟车的创制,交换与市场、原始天文历法的创立,婚嫁制度的改进,弓矢的创制与战阵兵法的讲究,特别是原始文字的创制等等。②率领百姓,带头农耕、纺织、狩猎,战胜了险恶的大自然,建立起老祖宗的家园。③经过52次战斗,打败蚩尤,统一各部落,结束了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社会。④为了寻求治理天下之道,曾广泛游历,体察民情,找寻真理。⑤勤俭朴实,自重自律,“声禁重,色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
瞧瞧,黄帝多么能干呀,上天入地无所不包,黄帝成了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实际上,史学家们认为,这是后世子孙把我们先祖的众多发明创造、功勋政绩,都记于黄帝名下,所表明的心思不言而喻--我们华夏民族是个了不起的伟大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史曾作出了辉煌灿烂的贡献。
3.所以咱们这些黄皮肤的后世子孙,没有一个不以老祖宗为自豪的。甚至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都说这位伟大的老祖宗是葬于自己的地界。目前已至少有陕西黄陵、河北涿鹿、山东曲阜、河南闵山和甘肃正定5个地方,都争说自己是黄帝的守灵儿女。其实,何不把眼光放展开来,落点在我们12亿中国人民和5000万海外同胞身上呢--我们不都是炎黄子孙吗?所以甲戌年间,李瑞环同志来到黄陵,谆谆告诫大家不要再争了,还是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吧。
4.至于后世子孙为什么要年年大祭黄帝,则更是说来话长,要先从一则历史传说引来:
相传公元前110年秋天,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率领18万人军北征朔方。路过桥山时,发现其上有高大雄伟的黄帝陵,就问属下:“吾闻黄帝不死,此处何以有黄帝冢?”群臣告诉他,黄帝在这里乘龙升天,百姓恋恋不舍地拉住他的衣襟不放,巨龙腾空飞去,人们将黄帝的衣冠埋于此。汉武帝仰天长叹:“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履耳。”说罢停止行军,令士兵一人一担土,一夜之间,就在黄帝陵寝前堆起一座20米高的“九转祈仙台”。第二天清晨,汉武帝率军祭陵,又登上“祈仙台”祷告。这就是传说中的“18万大军祭黄陵”的故事。
从此之后,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隆重地祭祀黄帝始祖了,详情无需去翻检古籍,但从本文开篇所引的那首黄陵民谣中,即可读出历史祭坛上的一番番盛况。不消说,那些匆匆而过的历代皇帝们,各自藏有绵延万世的祈求;然而也有为推动历史的前进,各种政治力量、各个党派团体在老祖宗的陵坛前,共同祭上一杯酒的。
最令人瞩目的一次,是1937年芦沟桥炮声呼啸的前夜,中国共产党特派林伯渠代表苏维埃政府,中国国民党特派张继、顾祝同代表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共同来到桥山,以鲜花时果之仪,祭黄帝于民族危难之前。林伯渠带来了毛泽东主席亲笔手书的祭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何等激扬历史的文字,想当年曾怎样激励我四万万炎黄同胞奋起自救的信心!我想,即使苍天无泪,也会唤请黄帝老祖的精魂贯于天地长虹,广庇万物,荫佑子孙的。历史是从不亏待正义、善良与良知的。
从彼时到今天已几十年过去,岁月荏苒,风云变幻,毛泽东、林伯渠、张继、顾祝同均已黄鹤西去,然而历史是写下来了.并还将继续写下去。
祭祀大礼
乙亥年清明节,在万众的翘首等待之中,终于庄严地莅临了。
这一天高天辽阔,万里澄碧。金黄色的晨曦垂拂着黄土高原上一张张生动的脸,人们像过年一样穿起新衣服,老汉和娃儿们的黑瞳仁里都闪耀着兴奋之光。据悉,第一批登上桥山的人,子夜前就来到灵前守候了。等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代表缓步登山之时,夹道两旁,苍松翠柏之间,早已密密匝匝站满了黄陵县以及周边各县的10万守灵儿女。
历史也曾间歇过。但自从1980年恢复黄帝陵祭祀活动以来,黄帝祭典已越来越受到当地以及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关注,并已演化成公祭、民祭两大仪式。祭黄帝已不仅仅是缅怀祖先,培上一抔土,它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誓师仪式,上午9时许,我们胸佩红色缎带簇镶着的轩辕黄帝铜像,在黄帝陵庙前就位,等待祭陵仪式的开始。在队伍前排,肃立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博士、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将军、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同志,以及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港澳台等全国各地的代表。春风掠过他们的额际,掀起几缕发丝,像是在问询他们此刻的感受。有人在凝望,有人在冥思,有人思接干载,在与历史老人对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即把黄帝陵列为古墓葬第一号。现存陵前祭亭为清代建筑,已油饰一新,虽不高大入云,但仙气风飘,处处氤氲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帝王之气。黑色的陵碑有两人多高,上面“黄帝陵”3个金黄色大字苍劲古朴,是1958年郭洙若手书。庙前两根红漆大柱挂着牌匾.不知何人所撰,为:
启华夏宏图盖世功勋百代仰
创文明伟业惠民恩德万世崇炷碗口粗的大香,还有六簇细密的小香,供奉在陵前的紫红色大台案上,青烟袅袅,香气缭绕,顿使人油然生出纯净心灵、澄彻心扉的意念,一时好像被洗净了五脏六腑。
上午9时50分,祭祀大礼正式开始,这是取“九五之尊”之意。在祭祀乐曲声中,吴阶平副委员长带头走向前去,敬献花篮。他仔细地将花篮上的红色缎带抚平,上面写的是“黄帝功德永垂不朽”,然后退步,立正,肃然三鞠躬。这位风度翩然的大医学博士,中国最着名的泌尿外科专家,昨天刚刚在延安做了一场“应该怎样做医生”的精彩报告,赢得满场崇敬;今天风尘仆仆赶到这里,代表全国人大向黄帝致祭。我很想知道,他心里翻卷着怎样的情感风云?
吴副委员长后来是这样告诉我的:“黄帝开拓的事业对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意义,然而更大的意义还在今天--经过了曲折的道路,我们在中华内外所显示的大团结、大成就。人大常委会之所以表示对这项活动的支持,是因为这是民族的大事情,炎黄子孙要团结起来,振兴发展,取得应有的国际地位,再展辉煌。”
他的语调很平缓,以他一贯特有的文质彬彬的风度。然而在我眼前,却展现出一幅高天阔地的江山万里图。再展民族辉煌,这已是几世几代炎黄子孙的魂牵梦萦,它也是我们民族今天的伟大目标。如此说来,也突然释开了一个久存我心中的疑惑:去年清明,我突然从“新闻联播”中听到李瑞环同志参加祭祀黄帝陵并发表谈话的消息,当时心中一动,不大理解黄帝陵何以这样重要?今天身临其境,对祭陵的意义领悟至深了。
与我的想象稍有不同的,是这样庄严、隆重而高规格的祭祀大礼,却非常简洁朴素。敬献花篮、祭品之后,向黄帝三鞠躬,绕陵一周,全部仪式即结束了。下山的时候,我碰到一位来自台湾的老人,他已八十有五,腰背有些驼了,步履也有些蹒跚。我问:
“您老为何不远万里而来呀?”
他答:“今日了却平生一大心愿,不亦快哉!姑娘,你可能有所不知,我们在台湾,年年清明时节,也都要面对黄陵,隔海遥祭呀。”
原来如此!我的心海里,顿时萦绕出《诗经·东山》那一股凄绝的旋律:
我徂东山(我在东山戍基),
慆慆不归(久久不能归家)。
我来自东(我从东方来时)
零雨其蒙(正下着蒙蒙细雨)。
我东日归(我准备回家啊),
我心西悲(心儿已经向西而悲)。
……但愿黄帝佑我后世子孙早日完成民族统一大业吧!
谒黄帝庙
“黄帝崩,葬桥山”,太史公司马迁这寥寥6个字,使得桥山成为名传千古的胜地。
其实,即使以城市人的眼光,桥山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山,而是同北京的景山、万寿山、香山一样,是一座公园式的丘陵。清明时节,陕北高原还是荒凉的一片黄色,唯松柏参天的桥山之上,已摇荡起漾人的绿意。
黄帝庙坐落在桥山东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