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体验自卑——韩小蕙随笔
5559200000050

第50章 聪明人王蒙

世界上聪明人真多,文化人尤甚。

而王蒙,又是文化人中的大聪明人。

有一则传闻:某日,王蒙正居家写作长篇。忽然敲门声至,有客来访。客是多年不见之故交,二人相见,唏嘘者再之后,谈兴大起。不觉3小时已过,客起身告辞。王蒙送客毕,问至案前,提笔即从刚才被客打断处续写,根本无需再翻看先前写至何句、何字。人曰:此公乃大睿之人也。

这则传闻,虽说是传而偶闻,我却信之不疑--信心首先来自王蒙的作品。

当初,王蒙出任国家文化部部长之际,在文坛上即起两大派争议。A派且悲且喜,认为共和国少了一位杰出作家,多了一位优秀部长。B派认为不见得,熊掌与鱼亦可兼而得之,不信请拭目以待。

结果,一年之后,王蒙不但发表了数十篇诗歌、理论、言论、散文、短篇小说等,居然还有中篇小说问世,令B派大获全胜。而A派不服,亦振振有词反诘道:此举唯王蒙这样聪明过人者能够做到,不信你们设想,一个礼拜之中,18个外事活动等着他参加,36个内部会议等着他出席,72个报告文件等着他圈阅,104个下属等着找他谈话……而据他自称,又“每天必须保证8小时睡眠,不然脑子就糊涂了”。如此算来,剩下的还能有几个小时?这几个小时给别人的话,谁能有那么大的精力、才力、文力、笔力,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

这回A派说得极是,这也正是好多文人使劲研究、揣摩王蒙究竟何时、怎样做出小说之谜的由来。更有不少青年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把王蒙尊为偶像,拼命读书,拼命记忆,拼命思索,拼命写作,还有的拼命幽默,拼命显示智慧,想成为王蒙二世或者三世。动机极好,可惜只差一条:旁的都好说,聪明却岂是能模仿的?

“聪明”者,据《汉语成语辞典》解释,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力强”,我嫌这解释还太直白简单了些。我想象,人聪明或不聪明,颇有依赖世界展示给人类的一个不可知的光环。你先天智商高一点儿,这光环投射在你身上的光就多一点儿,再通过你的勤奋你的努力,你才能得到得多些。天生智商不可求,而勤奋之果也不是那么容易采摘的。如王蒙者,他的勤奋可不是整天玩命地趴在桌上写、写、写,而主要在善于思索,时时刻刻用思索周围事物来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比如:

--当春之际,当你看到一棵正在抽芽的树,你能诵出“如果一株树睡得正好/又何必去把它摇啊摇”的诗句吗?王蒙就能;

--当夏之际,当我看到公园游船,我能诵出“中国式的耐心之后/得到你的宠幸/为你而喜形于色/而傲视落伍的排队者”的诗句吗?王蒙就能;

--当秋之际,当他看到满眼满街的大白菜,他能诵出“贮存是一种损耗/贮存是一种技巧”的诗句吗?王蒙就能;

--当冬之际,当她看到一只丢到垃圾桶的锈铁听,她能诵出“装着生动的记忆和一肚子怨气/我建议他动笔写小说”的诗句吗?王蒙就能。

你、我、他、她对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皆成过眼烟云,而王蒙偏偏信手摘来如许哲理,其间人生的聪明度,还需用什么去量吗?

这思索,带给王蒙以聪明;而聪明,又赋予他以幽默,或者也说不定是幽默带给他的聪明。早就有科学家证实,幽默是大智慧的结晶,聪明度绝对是由幽默度标定的。凡接触过王蒙的人,无不为他的深透的幽默感所震撼。跟他谈话你必定从头笑到尾不说,就连在被视为必须正襟危坐的有党中央最高领导人出席的己已年文艺界春节茶话会上,身为这“最高规格”会议的主持者,王蒙也还是幽默依常,轻轻松松地以一句“写小说的”自我介绍出台,顷刻之间就赶走了众人的拘泥与客套,召回了本属于节日的欢声与笑语……

在经历了那么艰难曲折的岁月之后,岁月去了,留下了思索,这本不悖常理,几乎是常人所共识的;而还添了如此大彻大悟的幽默,就更有了“苦其心志”的意境,使人想起“涅盘”二字。禅咨:非大智大慧者,不能涅盘。这也许当是王蒙智慧的最有力的写照吧!

人与人当然是不同的,并由此才编织出这绮丽的世界。

然而我又想,按理说,人之来到世上,所生存的环境、所面对的问题、所体味的苦乐,其实是相差无几的。人能,我为什么不能?倘人人都作如是想,都象王蒙一样,多一点思索和幽默。从而得到更多的智慧之光,则我们这个世界必定更加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