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世界的母亲来说,有一道共通的难题,这就是教育孩子。无论是在欧洲、美洲、非洲,还是亚洲,也无论尊贵如女王、女总统、女首相,富庶如女大亨、女老板,抑或普普通通的小康之家、平头百姓,可以说没有哪一位母亲,不是希望把她们的孩子培养成为出色的人。
而对于我们中围人来说,自古就有优秀的教子传统。“养不教,父(母)之过”,“孟母教子,三择其邻”,“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这些动人的老话,充分展不了中阐母亲崇高正直的思想境界。至于当代生活中的母亲们,因现代化思潮的熏陶和推动,更是越来越把孩子的教育问题视作生命的大事。有一个动人的街景每每令我鼻子发酸,就是每星期天一大清早,你看吧,一位位母亲背上背着乐器,脚下呼呼生风地猛蹬驮着孩子的自行车,送他们去上各种业余艺术班。这些行色匆匆的母亲们大多而带沧桑之色,但从不闻她们有任何怨言。风猛雨狂也阻不住她们的心劲儿。岁月就在这么经年累月的操劳中度过了,孩子们渐渐长大。我曾想,就是用刀子逼着她们,母亲们也绝不会后退的--什么也阻挡不了伟大的母爱!
我自己也曾是这个伟大队伍当中的一员。我的女儿梁思彦今年已11岁,就读一所极好的小学一一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是区级三好生,班里的中队主席。从她3岁起,我就驮着这只可人的小鸟,去学画画、弹钢琴、上奥林匹克数学班。记得她弹出第一首曲子时,我心里激动得满满的,喉咙发噎,有一股难抑的情感一个劲儿往上冒,我自豪得比自己获得什么成就都高兴……
这就是母亲的心。
可是话又说回来,就好比一棵大树和一棵小树共生共荣一样,在女儿一天一拔节的生长过程中,我也一天不敢懈怠地往前赶着自己的路。女儿是女儿,我是我,我俩各有各的人生,都有意义,亦都有价值。常常是我开始编稿子或写作时,我就要求女儿不能再跟我说话,有时她嬉皮笑脸不甘寂寞,我就正言疾色地扞卫我的工作权利。女儿遂抗议,认为我应该把她放在第一位,我说不对,放在第一位的永远都应该是工作和学习,这是做人的一个原则:人不应该只为自己活着,而应该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退一步说,这也对培养孩子大有好处,母亲的工作越出色,层次越高,孩子所受到的教育水平也越高。我极不赞成有些母亲,二三十岁,年纪轻轻,就把自己这辈子放弃了,一心只为孩子活着。特别是有些“老三届”,自己当年没机会受高等教育,如今就把全部的生活热望,寄予在培养孩子上大学上,有的母亲宁可自己累死累活,甚至泡病号、提前退休、卖血,也要陪着孩子上补习班、请家庭教师、给孩子买各种名牌……这些想法做法固然可敬,但手段却也令人叹息一一要是你本身学富五车,着作等身,通晓好几国外语,论说起国内外大事头头是道,你的孩子可以随时随地随事得到你的指点,那对他的教育将能产生多么深刻的影响?傅聪成长为着名钢琴家,就离不开傅雷先生深厚的家学渊源。怕就怕你本身就只是二尺高的篱笆,那怎能给孩子攀天的条件?我妗曾有过一个比喻:母亲好比是孩子的教练,在他很小的时候,教练比孩子跑得快得多,可是随着时间的推演,孩子逐渐赶了上来。这时,母亲面临着3种选择,一是停滞不前,二是和孩子一起跑,三是拼了全力跑在孩子的前而。我选择的是第4种。
今年5月,北京电视台拍摄系列纪实片《中国母亲》,给我和女儿拍了一集,题目就叫作《和女儿一起成长》。片子播出后,引起许多母亲的共鸣,有时我们走在大街上会有素不相识的母亲和孩子来和我们打招呼,交流教育孩子的感受。初夏的一天,我刚登上一辆公共汽车,就见一位年轻母亲挤过来,对我说你和你女儿,特别幸福吧?”回到家里,我把这句话吿诉女儿,并且由此讨论什么是我们的幸福时刻。结论是:在我们互存交叉之时--女儿有时会问我形形色色的问题,我也间或向女儿请教,对付这些奇奇怪怪的“十万个为什么”,就像我们母女奋力攀登―座大山,虽然有时走得汗流浃背,互相搀扶卷蹒蹒跚跚,但最终一定“会当凌绝顶”,尝到“一览众山小”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