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体验自卑——韩小蕙随笔
5559200000061

第61章 别让人讨厌你

先让我给大家讲两件事,都是真事,第一件:有一天,我国着名大书法家启功先生正在家中静坐,忽然一阵造反似的擂门声轰然响起,不禁吓了一大跳。赶忙起身开门,一看,外面站着一个人,50多岁,黧黑,矮胖,直眉瞪眼。一打听明白了眼前这位就是启功先生,就亮开嗓门嚷起来:

“哎呀我的祖宗,可找着您了!我是从外地来的,是一到北京就发蒙,找着您这花俩半小时了!”

启功先生问:“不敢劳大驾。您找我,有事吗?”

“有事!有事!”来人又嚷道,“要不我花俩半小时来了?我是专门慕名前来,跟您买字来了。”

启功先生很不高兴,但依然不失风度,礼貌地说:“您知道我的字卖多少钱吗?”

来人一听,大刺刺地说:“那没关系,咱有钱!您说吧,要多少?”向幽默的启先生伸出两个手指头。

那人一见,忙忙地喊起来:“200元,不费!不贵!咱有!咱有!”说着就掏钱。“您写吧,啥都成,都成呀。”

这时,只见启先生把脸一沉,一字一句说你给20万,我也不卖!”

……

第二件:今年春天,有一天我去看张中行先生,见这位大学问家正忙着写字。问他这一回又是给谁的?老先生一听就笑了,说是这一回给的谁,连他也不知道。见我一副不解的样子,张先生解释说:“昨儿接到一封信,四川来的,一个女护士,说是待别喜欢我的字,可是她没钱,问能不能给她写一幅不要钱的?我一看,赶紧写,不给谁写也得先给这没钱的写,你说是不是?”

我说是。只见张先生高高兴兴写了,又特意写了一封信,寄走以后,就像完成了一件什么大事,整天都挺愉快,还专门给我讲了上面那则启功先生不卖字的趣闻。

我之所以要把这两件事拿来说一说,并不是只想讲讲名人的逸闻,佐大家一笑。不,我想说的是,通过这两件对比鲜明的事,你是不适觉得,这里面蕴涵着处世做人的大道理?

我想,无论我们谁,无论是在熟悉的朋友之中,还是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都想要博得大家的喜欢吧?这是人之常情。它除了能使我们自己心情轻忪愉快之外,也能给别人带来愉悦,从而证明我们是大家喜欢和欢迎的人。我不相信有谁愿意招人讨厌,做个人人都烦之恶之的讨厌鬼,那不也等于是跟他自己过不去吗?

然而问题也就来了:想要博得别人的喜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俗话说“交人易,换心难”,正是孟子“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之意矣。记得我很小的时候,长辈就告诫过我,维护一个朋友是非常难的,有时候一件事没做好,就把人伤了,尽管你曾为他做过一辈子事,也再追不回来;可是要让人讨厌你,却是太轻而易举了,也许一个眼神不对,种下一个坏印象,从此一辈子都扭转不过来……今天体悟之,老人的话,太是金玉良言了!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呢?

我想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本心的品格;其二,是文化的修养。

先说其一。就拿上面的事作例子,那位女护士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获得了张中行老先生的好感呢?我以为,首先谓之心诚。本真的心,纯洁无瑕疵,这里面既无名人、凡人的界限,也无金钱、利益的考虑,喜欢就是喜欢,率性由人,乐在知心。其次,又在诚实,据实以告,我没有钱,但是追求文化;同时,还隐含着对于高尚的期冀与对于世俗的批判。这对于君子张中行先生来说,正是“寤寐求之”的,焉有不“琴瑟友之”之理?由此可见,高尚的内心品格,是与人交往的基础。“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李太白的这句诗,千古不朽。

再说其二。那么,那位到启功先生家买字的人,你也不能说他心不诚,为什么他却碰了一鼻子灰呢?我以为,境界不高是笫一方面。他以为他有钱,就什么目的都能达到,这在价值观完全不同、重义较利的君子启功先生来说,正式最最厌之恶之的。这不是送上门去招人讨厌吗?其次,文化修养太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连基本的礼貌修养也没有,敲们像来抄家的,说话像来吵架的,求字像来索债的,又无知到不识泰山的地步,幸亏启功先生修养一流,不然喊人将之打出家门,也是他活该。

近些年来,不,也许应该说是许多年来、不少年来,我们把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比如“德,国家之基也”(《左传》),“学然后知不足”(《论语》),“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等等,一概当作“封建糟粕”来批判,一批再批,大批特批,左批右批,内批外批,昏批混批,不批得人人噤口自危,个个低头服罪,再不敢言及孔孟老庄及我数千年华夏文明,誓不罢休。这样做的结果,异化了一代老人,贻误了一代中年,坑害了一代靑年,还波及了一代孩子,正如古人所说,动摇了国家之基。加上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列车像火车头一样超速前行,文化则像累赘的行李车一样被甩在后面,导致精神、文明、道德严重滞后,出现了一批像那粗俗的买字者一样的“没文化阶层”,这也是很可怕的。幸好中华文化具有数千年的强大力量,并没有被斩尽杀绝,一代学贯中西的老学人也还在,挺身担当起“待重头收拾旧山河”,延续传统文化香火的重担。效果还是很显然的,最起码的,现在,我们大家已经知道没有文化、没有修养的人,是令人讨厌的人。

既然如此,那么,送上一段《离骚》里的诗,让我们大家共勉: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今译:“在我身上已经具有如此盛多的美好品质之上,再加上卓越的才能,把香草江离、辟芷、秋兰……穿成一大串,披桂在身,以增加动人的魅力。”)

美好的品质犹如香草鲜花,缀满全身,花枝招展,再多也不会嫌其多。其香馨馥浓郁,一路走来,一路飘来,“宝马雕车香满路”我想,不但到哪里都会受欢迎,并且还能够“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多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