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体验自卑——韩小蕙随笔
5559200000009

第9章 世界的中心

小时候崇拜阿凡提大叔,他的故事记得格外清晰。有一则是这样的情节:

有一天,国王忽然想出一道自以为能考住阿凡提的大难题,高兴得眉开眼笑。急忙派人传阿凡提进宫,得意洋详地问道:

“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那么我问你,世界的中心在哪里呀?”

岂料阿凡提连眼皮都没有抬,就指指脚下说:“就在这儿。不信陛下就派人量量,要是差一分一毫,我甘愿受罚。”

记得我当时正上小学二三年级,看到这里,拍着双手为阿凡提大叔欢呼。多么聪明的回答啊,谁能说不对呢?拿出证据来!

从此我就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并把它视为公理,从未怀疑过。“世界的中心就在我们脚下”,我念叨者。这句话一直跟着我长长长,随着岁月的递嬗而毫未褪色。

谁知活到现在这不惑之年了,却渐渐滋生出疑惑。说实在话,我是有点儿不大相信了,因为我已经看出了这句话的副作用。可我却偏偏发现,现在说这话的人竟越来越多,这儿,那儿,大庭广众,犄角旮旯,哪儿都能碰上。也就是说,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比如有一次朋友聚会,争论起“什么是好人?”的问题,赵一、钱二、孙三、李四,争相抢话头,列举出诸如“正直”、“坦荡”、“无私”、“有责任感”、“有高尚境界”、“愿意帮助人”云云。周五却突然横着插进来一杠子:

“对我好的就是好人!”

谁也没提防周五竟会道出这样的高论,一时众人皆哑然无话。过了一会儿,终于有吴六跳出来将了他一军;

“那要是希特勒对你好呢?”

周五面不改色道:“那对我来说也是好人,他又没有伤害我。”

“哗!”大家都不吱声了。半响,周五忽然又说:“我说的当然也是激愤之言。可是你们看吧,有的是名人巨头、官僚政客,包括文人学士,就是这么说话、行事的,谁能否认得了?”

我就仔细地到生活中去观察了。果然!

--一个很隆重、很庄严的大会上,某主席发言:“我认为郑七这个人很不错,一直对我相当尊重。”

--一个很严肃、很正式的人事会议上,某老讲话一言九鼎:“我认为王八可以担任这个职位,他一直很听我的话。”

--一个很深刻、很学术的研讨会上,某德高望重的权威慢吞吞点了头:“我认为冯九的论点是对的,这些年来他一直追随着我。”

--一个很正式、很是回事的评委会上,某主任评委声震屋瓦:“我认为陈十可以给个头奖,他从来对我极度谦恭,老是‘老师长,老师短’的。”

哗哗!全都是“我!我!我!”真不知还有没有社会尺度或曰人类标准了?然而且慢,还更有别一种风景呢。请看某日,我在编辑部的电话实录:

“你们能不能派人来采访采访我啊?”

“请问您是谁呀?”

“你怎么连我都不知道哇?你肯定读过我的诗嘛!我是着名诗人褚十一(一个从来听说过的名字--作者注),从去年起一直轰动诗坛,好多大报都介绍过我,我奇怪你们怎么还能沉得住气?”

哗哗哗!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实在不知让人说什么好了!

当然了,比起那些犯大事,比如动辄拿国家几百万、几千万元胡折腾,眼皮也不眨一眨,还名之日“交学费”的大人物来说,我举的这点小例子,实在微不足道,简直不算回事。不过,犯大事终归有法律管着,这种虽不触犯法律却终究违反人类规刚的小例子,可就全凭个人的“良心”了。

说来,这也是我近年来的一个独家发现(本人拥有专利发明权):本来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黑人白人、好人坏人、热情的人和冷漠的人,善良的人和歹毒的人、帮助人的人和不愿帮助人的人,等等;其实分来分去,归根结底,我发现不过就是两种人--自我的人和为人的人。不信你就看吧,在我们身边,一事当前,总有人善于先替别人着想,也总有人就知道以自我为中心。很典型的例子,就说BP机吧,有一天我正在外面开会,一位陌生人对着我连呼不停,我急忙不顾失礼,绕过主席台去打电话,谁知对方一开口却是:“我大前天寄给你一个稿子,怎么还不答复?”我强压着内心的不快,回答说等我回去替您查一下再说吧?谁知他倒把电话摔了。同样是BP机,我也遇见过社科院的一位女学者,她为我翻译了一篇稿子,几次找不到我,只好呼叫;我的电话刚打过去,她就首先连连道歉:“对不起,您回电话不方便吧?”可真是两种境界两重天,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做人的差别可就大了。

或日:人都是自我的。人的本性就是自我的。人的替别人着想归根结底还是为他自己的--因此用不着有什么大惊小怪,也用不着口诛笔伐。这话很有点儿像那个古老的命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孔圣人,孟圣人,外国的圣人们,还有咱们这些非圣人的芸芸众生,已经争论丁几千年,圣人说圣人有理,恶棍说恶棍有理,恐怕再争几千年也论不清楚,所以本小文不作无望之辩。我只是想:要是人人都那么自我,只顾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只有对我有好处才干,否则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那可就糟了。大夫卫十二可以说:“这个割盲肠的手术对我来说太没有科研价值了,改换心脏得了,你不需要我需要。”警察蒋十三可以说:“今天我不高兴指挥交通了,你们爱撞车就撞车吧,算你们活该倒楣。”救火队员沈十四可以说:“那个着火的正是我家的仇人,去他的,老子就是见死不救。”总统韩十五可以说:“为了使我的政绩名垂千古,我决定即刻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要都照这样的话,那么工人杨十六也可以说我不愿做工了,农民朱十七也可以说我不愿种田了,士兵秦十八、商人尤十九、学生许二十、干部何二十一……谁也不遵守人生规则了,天马行空,各行其是,想烧就烧,想杀就杀,想抢就抢,想夺就夺,想起什么花样就随心所欲地玩起来,根本不顾别人是死还是活。那么最后的结局,只好是上帝再也看不下去,无可奈何地说:“毁灭了吧,人类!”

倒也干脆了!

不过我想,肯定没有人愿意选择这个结局。也许还会有人说:“哎呀呀,韩小蕙,别耸人听闻了,妖言惑众是不是?”

不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是人心,如果人心皆思向善为人,“君子成人之美”(《沦语,颜渊》),那么社会就晴天朗日;反之,如果“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这道理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人会不懂;这规则也是清清楚楚的,无人不知晓。之所以会明知故犯,说穿了,还是在于一己的欲望太强烈,老想得到而不想付出,老觉得别人得到得多自己得到得太少,这样越想越觉得自己太亏,就要弄出手段来。像我上面举的例子,还算一已求之不伤害别人的;更有可恶者,为了达到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一手遮天两脚盖地的野心,不惜挖空心思打击陷害别人,甚至造谣、诽谤、中伤,做好了圈套诱人往里钻,借助于政治运动把人往死里整……实实在在让人不寒析栗,确确实实无法与之和平共处。这样的人别说多了,有一个就能把一方水搅浑,所以应该严格限制私欲的膨胀,不使唯我自我的毒草蔓延滋生。

何况世上之事,有许多时候偏偏是反其意而行之的。前天去参加一个文学聚会,正好碰上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例子:有一位文章这里那里到处都是、花飞满天下、但大家却从未谋过面的活跃人物吕二十二,主“霸”了会场,所有的人都得听他说,一切话题都得围绕着他的讲,否则他就不让别人开口;而他的话题又实在没有意思,最后的结果是大家一个接一个告辞,把他一个人晾在了那里,他也不得不无趣地离开。却原来,吕二十二正是因为有此毛病,才弄得大会小会无人愿请他;而他亦因为机会殊少,就更要抓住仅有的机会施展一番,却不知这就更加弄得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是自我为中心的吕二十二把所有的人都吓跑了,弄了个孤家寡人。由此看来.越是自我划地为世界的轴心.让别人都围着自己转,就越会事与愿违。缘木求鱼鱼就是不来,南辕北辙路越走越远,这正好和托尔斯泰他老人家说的一段话同理:“一个人对自己的估价好比是分子和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

我想,这不仅是吕二十二个人的悲剧,也当是警世醒人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