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易经》学生活
5561600000019

第19章 蛊卦——革清弊政,振疲起衰

(巽下艮上)

【原文】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译】

蛊卦象征救弊治乱,始即亨通顺利,宜于涉越大河,(当以)甲前三日,甲后三日(为宜)。

《彖》解释道:蛊乱,由于上下刚柔不交,柔顺而又遇阻,就形成了蛊乱。除弊治乱,至为亨通,意味着天下大治。利于涉越大河,说明治蛊要勇往直前,有所作为。在事情前三天内计划,在事情开始后三天内执行,说明旧的告终,于是新的开始。这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象》解释道:山下吹来大风,象征整治蛊乱;君子因此振奋民众精神,培养道德风尚。

【智慧解读】

这个卦是异卦(巽下艮上)相叠,与随卦互为综卦。蛊本意为事,引申为多事、混乱。器皿久不用而生虫称“蛊”,喻天下久安而因循、腐败,必须革新创造,治理整顿,挽救危机,重振事业。运气处于不佳状态,或因外界条件,或因个人因素所致。唯有谨慎分析原因,找出弊端,坚决大胆,不惜冒险,战胜阻力。这时一要头脑冷静,二要向高明的人请教,必能创造业绩。诸多不利困扰着自己,不宜继续走老路。应全面分析事情的动向,当机立断,另外找寻出路。

【原文】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译】

初六,匡正父亲的过失,有这样的儿子,(则父亲)没有灾祸,虽有危险,最终得吉。

《象》解释道:解决父辈留下的弊病,意在继承先父之志。

【智慧解读】

“初六”以柔爻处于卑位,上承“九二”、“九三”之阳,阴之承阳,犹如子之承父,在这种意义上,“初六”正是处于“子”的地位。蛊害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积久而成,往往要经过一个世代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上代人造成的弊端,往往要到下一代人才能得到矫正。所以本卦谈治弊常以父子为喻,本爻则以父与儿子为喻。

【原文】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译】

九二,匡正母亲的过失,不可固执守正。

《象》解释道:解决母亲的弊病,应该掌握刚柔适中的原则。

【智慧解读】

“九二”为阳爻在下,相应的“六五”为阴爻在上,这大概就是母子之象,“九二”以刚爻处于柔位,又居于巽体中位,是能够得刚柔之中的。“九二”内刚健而外柔顺,具有“干母之蛊”的坚定魄力和灵活策略,是刚柔相济的难得之才。本爻侧重于掌握治弊的适当策略,这一点尤其值得重视。

孔子喜易图

【原文】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译】

九三,匡正父亲的过失,虽多少有些后悔,(但却)无大过。

《象》解释道:整治父亲的弊病,终究不会有过失的。

【智慧解读】

“九三”以刚爻居于阳位(第三爻),未免过于刚猛了。“九三”居于巽体,这就意味着它在治蛊过猛而失当时,能够适度地退让,调整其策略。因此,虽然出了些偏差,有些小小之悔,归根到底是没有大过失的,不必畏缩不前,丧失锐气。

【原文】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译】

六四,宽容父亲的过错,前往会感到羞辱。

《象》解释道:宽容父亲的过错,长此以往,必然不得治弊之道。

【智慧解读】

“六四”恰恰相反,本来就是阴柔之爻,又处于阴位,而且居于艮止之体柔者懦,止者怠,既懦弱又懈怠。这样的人根本就不是治弊的材料,只能够姑息宽容,敷衍了事。所谓“投鼠忌器”,不敢下手,这就叫“裕父之蛊”。“裕”就是“宽裕”的意思,采取能拖就拖、得过且过的态度。“六四”就是这种胆小怕事、难当大责的典范。

【原文】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译】

六五,以荣誉匡正父亲的过失。

《象》解释道:整治父亲的弊病而受称誉,说明“六五”能用“德”来继承前人的事业。

【智慧解读】

“六五”在“九二”爻中可以是治蛊的对象,在本爻中则是治蛊的主体,这并不奇怪。“六五”是以道德的力量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事业,而不是承袭前人之弊端,这正是最值得称誉的地方。所以《象传》说“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原文】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译】

上九,不为王侯做事,高尚自守其事。

《象》解释道:不谋求王侯事业,这种高洁的志向是值得效法的。

【智慧解读】

本卦之终的“上九”爻,谈的就是治弊完成之后的行为原则了。在某种事业完成的最后阶段,功劳卓著、众口交誉的人往往会经营自己的权势地位,产生称王称侯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古人看得很高尚的行为是功成身退,超然地退出名利之争,而保持自己志向的高洁。因为除弊治乱是为了民众的幸福,志不在建立私人的“王侯事业”。如果借此以追求个人私欲的满足,必然是冶蛊未成,反被名利权势蛊惑,不仅身受其害,而又蛊害于社会。

【经典例说】

厉行改革,匡扶万历

面对乱世,有志之士,不可坐以待毙,而应该有所作为,何况乱世也正是英雄豪杰施展抱负、厉行改革的大好时机呢?但改革必定要触犯一些保守者的利益,因此每一行动,都应该有周密的安排,先计而后行,并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革除毒瘤要刚柔相继,既不能姑息养奸,也不能过于刚烈。选贤任能,打造一支破旧立新的精兵强将。只有这样。才能扶大厦于既倒,重新开创新的世界。

明朝嘉靖年间,佞臣严嵩祸乱朝纲,致使明王朝政治腐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公元1562年,严嵩的政权倒台,徐阶接任首辅,因为张居正是徐阶的学生,加上张居正的能力,他受到朝廷的重用,他竭尽全力帮助徐阶主持朝政,得到不少的锻炼。

公元1566年,张居正升任宰相,并肩负着教育小皇帝——万历皇帝的任务,张居正励精图治,不仅使朝政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且教会了万历皇帝很多治理天下的策略和道理,在太后的帮助下,万历也逐渐变得英明了。对此,张居正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没有万历的支持,他就不可能放开手脚地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由于张居正亲眼目睹了“庚戌之变”,所以他对军队的素质非常担心,从接任宰相之位时他就开始筹划着整顿边防。他大胆地任用了一批智勇双全的将领,奉行“一时才臣,无不乐为之用,用必尽其才”的用人方针。经他亲手提拔并任用的谭纶、戚继光、李成梁、王崇右、方逢时等都是智勇双全,而且又有着超群才华的人。经过张居正的几年整治,扭转了长期以来边防破败的局面,战守力量不断得到增强,蒙古兵没敢再次来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张居正总想着积极改善蒙汉之间的关系,他命令沿边将帅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发展与蒙古的友好关系。这些举措当时在蒙古地区引起强烈的反应。改变了自明朝开国以来一直与蒙古之间的敌对关系与战争状态,促进了两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之后.针对朝中一些空谈阔论、不务实际的现状进行了吏治的改革与整治。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十月.张居正向万历皇帝上疏了请行考成法,神宗批准了他的要求。张居正的这种改革从根本上肃清了明朝的吏治。

张居正为了扭转吏治腐败的局面,非常重视对吏治的改革,制定了考核官员的办法,其考核内容主要有两条,首先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规定完成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个记账本上,一本留部院做底本,一本呈送内阁,一本送科道,六部和督察院按照登记本,逐月进行检查,如果没有按期完成,必须如实上报,六科亦根据登记账本,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这样层层检查,循环往复,最后由内阁总其成,于是内阁成了名副其实的政治中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他都要严格考核,那些一心为民、秉公办事的官员,在考核中被列为上等,而那些专门靠花言巧语骗取信任的官员,被列为下等,还有许多专拿薪水不管事的官员,被张居正裁减出了官员队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吏治体系。根据检查的结果,对官员进行惩罚与奖励,这样官员有了明确的目标,办事效率也大大提高了,而且贪污腐败等行为也从中得到了抑制。

张居正在当政期间,裁减的不合格官员约占官吏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张居正还广泛搜罗人才,把他们放在重要位置。张居正打破了论资排辈的偏见,任人惟贤,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于是,明王朝的吏治出现了一种较为清新的气象。

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但名目繁多的杂税依然困扰着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针对赋税严重的现象,张居正又提出了“一条鞭”法。所谓“一条鞭”法,就是把田赋、徭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统统合为一体,按照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重新核实编订,将有丁无田的编为下户,将有丁有田的编为中户,将田多丁少和丁田俱多的编为上户。将总数确定之后,按照丁田比例,将所有的赋、役摊派到丁、田里边,这种一条鞭法,简化了征税的手续,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富人的避税。为了推行一条鞭法,张居正责成吏部丈量田地,限三年完成,除皇上赐田外,一律按地办纳粮差,不得优免。

清丈田地的工作触及到了官僚、贵族、豪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张居正不畏强权,下令对阻挠丈量田地的官员无论是谁都要严肃查处。清丈田地的工作终于突破了种种阻力,取得了实际的效果。一条鞭法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的实施,整顿了赋税,缓解了明朝的经济危机、稳定了明朝的统治,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张居正的主观愿望。

正是由于张居正循序渐进,宽猛结合,执著持久,他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挽救了明朝日益衰微的国势。张居正也因此成为彪炳千秋的政治家。

【大师讲评】

改革的过程是没有先例可揗的,历史上的改革都没有现成的理论指导。勿庸讳言,改革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充满问题,充满矛盾,充满曲折与挫折的过程。模着石头过河,难免会有划破脚的痛苦、打湿衣的烦恼和摔倒河中的惊险,这些都不可怕。如果我们因为改革的过程中有问题有错误,就放弃改革,否认过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再过河,那河对岸的风景就永远只能是隔河相望,可望不可及。有一句非常富于哲理的名言,说的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犯错误,才是最大的错误。

衰败之中必定蕴含着新生,每一次改革都必须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放眼于未来的规划中,革除毒瘤绝不能姑息养奸,也不能过于刚烈,因为“欲速则不达。”应当不拘一格任贤用能,破除层层阻力,推崇各路人才的不世之学,只有唯才是举,才能扶大厦于将倾,重新开创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