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
5576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十多年前,陈昕先生主持策划了上海三联版的经济文库。经四五年的努力,陆续推出了经济学术系列、经济学译丛系列近百余种,其不少着述至今仍在经济学界产生着影响。列入文库的作者林毅夫、樊纲、胡汝银、潘振民、史晋川、王新奎等均已成为着名学者或学科带头人。新闻媒体曾以“三联经济学派”的美称表示赞赏。姑且不论“学派”之称是否恰当,这毕竟是出版理念的一种创意。

跨千年之际,笔者又重新回到人文社科的出版岗位,主持上海三联的编务。接盘伊始,便有一个意愿,企求能为繁荣、活跃中国学术文化尽绵薄之力。策划《三联评论》拟可视作上海三联出版理念的延续。自然,学术命题已不局限于经济学,将广伸到文、史、哲及社会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王元化先生曾对目前知识界、教育界存在的“注重理工科、重实用,而轻文史哲”的倾向表示担忧,后者正是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构成。因此,《三联评论》的任务是将学界精英及中青学人的成果推向学界和公众社会。这一理念得到上海三联同仁的一致支持,为此,我感到欣慰,并充满着信心。

策划《三联评论》的初衷是旨在活跃学术文化。学术的本质意义是科学、是知识。作为学术研究,学术思想的探索有其相对独立性的品格。不否认,任何时代的学术文化都渗透着部分或局部的意识形态成分,意识形态也因不断吸取新的、优秀的学术思想而显示其活力,但学术文化毕竟不是泛义的意识形态,它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学术传统。《三联评论》丛书所追求的,是学术的原创性和多样化,鼓励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价值的学理知识,充分显示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理性,在不违背主流意识形态所规范的秩序下,倡导学术文化的自由。这也是我们确定丛书基调的出发点与归宿。

鼓助有思想的学术,不仅仅是指学术理念、学术伦理价值和学术文化构建,还包括认识论、方法论的创新。我们不准备在词章考据、文字训诂的传统学术方面开拓出版疆域,而是注重提升知识与思想之间的建设性张力,注重对新知识和新文化的建设。因此,收入《三联评论》的着述,可以是前沿性的思想文化研究,也可以是边缘性的学术探索;精英学术文化与大众学术文化并存,国学与西学互补;既欢迎某一领域的学理创新,也欢迎多元文化话语对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乃至文学、美学的讨论;学术思维方法不拘泥统一,实证的、微观的、宏观的,兼收并蓄。但有一点是强调的,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应作为出版价值判断的依据。

学术着作出版的创意,还想在文本及形式上作些尝试。我们将《三联评论》限定在8万到10万字的学术着述。相对煌煌宏论而言,它们只是“微型学术着作”。这是希冀学者将某一命题研究的精华熬成一书,在简约的着述中凸显其学术思想的含金量。这一出版理念也是想矫正90年代以来盛行学界的空疏、矫情之风,重树“理精而义明”的务实学风,以匡正文化消费主义、商业世俗化侵蚀学术而导致的浮夸与焦躁。求短、求精、求新,将是《三联评论》这一品牌的定格。现收入丛书的,既有学界名流的精品,又有新进学人的力作。正是学界朋友的鼎力支持才使策划人的意图得以实施。

编辑《三联评论》将一以贯之三联的出版传统。这就是三联创始人韬奋先生所提倡的文化的继承和时代的创新”。我们将把《三联评论》视作学术新人的一块园地,即使有的着述还不够成熟,但只要有一点建树和突破’我们都表示欢迎。同时,学术研究作为科学知识,有着自身的价值基准和游戏规则,对一家之言,也将持宽容、尊重的态度。有位学界朋友说得好,“中国人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世界主义化过程。”对中国学术文化的耕耘和建设,应该是开放性的、前瞻性的,决不能抱残守缺、拘泥传统,自然也不提倡抛弃传统。构建多元的、适应全球化的中国学术文化体系,将世界意识渗入到学术研究中去,应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必然态势。这也是《三联评论》努力的方向和应尽的责任。

王元化先生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的采访时,对学界知识分子提出一个希望:“学界不要让世纪末的时尚口号和花哨的旗帜所遮蔽,使相互认同产生障碍”,“要沉潜于自己的专业,为迎接新世纪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拿出真东西来”。我和上海三联的同仁将以先生的希望自勉,执着、努力,为社会多出版一些优秀的学术着述。

吴士余

2000年6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