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秘境探踪
5587800000029

第29章 勤劳和智慧的颜色

农闲季节,勤劳的俐侎妇女却“闲”不下来。虽然已经无须到田地中为庄稼忙活,但却因为农忙期间而落下了一门重要“功课”。她们必须乘农闲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补上这门“课程”。这门功课就是织布、染布和裁缝,它是俐侎妇女的强项,也是俐侎妇女勤劳和智慧的体现。

这个时节,当你走进俐侎村庄,几乎每家每户的场院里,你都会见到俐侎妇女辛勤忙碌的镜头。她们或在织机上织布,或忙于制作染布的靛青,或在染缸里浸染布料,或在木板上捶打浸泡过的染布,或晾晒已经染好的布匹,或聚精会神地忙于裁缝。这个时节,在俐侎人家的场院边,你都会见到一片片黑色的布匹挂在晾杆上,在阳光下黑得发亮,在微风中舞得轻曼。这些布匹,就是俐侎妇女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晒干后,又得经过俐侎妇女的双手,用她们的灵巧和智慧将布匹缝制成一家老小身上穿的衣装、腰上系的围腰、头上戴的包头、肩上挂的布包。

这个时节,当你走近俐侎妇女,只要你睁开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见到她们的双手都像墨染一样漆黑。这颜色,是俐侎妇女在制作靛青和浸染布匹时留下的印记;这颜色,和靛青的颜色、浸染后布匹的颜色以及俐侎人着装的颜色如出一辙。黑洞洞的色调象睁开的无数双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泽;又像一块块写满字体的黑板,无声地告诉你这是勤劳和智慧的颜色。

勤劳的俐侎妇女,古时就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懂得了大麻的麻匹、羊毛、棉花可以纺织成线,知道了制作靛青的原料。又在智慧的大脑引领下,制作成了木质的纺线机和织布机。纺织成线,线织成布,通过靛染,成色后的布匹经过灵巧和勤劳的双手,裁缝成衣装和其他用物,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家庭妇女一般八九岁年纪就开始跟着长辈学纺织和裁缝,耳濡目染加上灵巧聪慧,纺织和裁缝的手艺一代传一代,传留至今。

如今,大麻由于国家禁种,俐侎妇女已不再用其作为纺织原料;棉花由于水土不服,产量低下,俐侎人居住的环境里也不再种植棉花;羊毛毕竟出在羊身上,为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号召,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很多俐侎群众也很少养羊了,为数不多的羊身上的毛远远满足不了纺织的需求。但敬重祖先的俐侎妇女,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绝对不会丢弃。虽然原料基本丧失殆尽,但集镇商店里的货物应有尽有,其中就有纺织好的棉线出售。现成的棉线还省略了她们纺线的工序,她们就买来棉线,传留着纺织和裁缝的传统手艺,奉献出勤劳和智慧的色彩。

在咿呀的织机声中,俐侎妇女神情专注地纺织着布匹。飞梭走线,一片又一片,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中,在巧手的侍弄下,一团团棉线成为了白色的布匹。自古以来喜欢黑色着装的俐侎人,就要通过俐侎妇女勤劳和灵巧的双手,经过纺织、染靛、裁缝的复杂工序,才能穿用不愁。

俐侎妇女染布的靛青原料为板蓝根,板蓝根是一种中药材,属十字花科植物。当遇到流行性感冒、咽喉炎、腮腥炎等疾病侵扰时,俐侎人常常用其入药。而在俐侎部落,板蓝根的广泛用途却是作为染布的靛青。因此,几乎每家每户俐侎群众都栽种着板蓝根。俐侎妇女制作靛青时,程序很复杂。要以水在靛缸中浸泡板蓝根六七天,待叶腐烂后,捞出叶、杆,就有了墨色的靛水;后要用纱布过滤靛水,留下靛浆;再用灰碱水稀释靛浆,和辣柳草一起进行搅拌,则制成了青黑色的靛青。

制作好靛青,就要进行靛染纺织好的布匹。靛染时,要将布匹放进靛青里,浸泡约一天一夜。然后取出布匹,扭干靛水,再将布匹缠绕在木棒上,用木棰反复敲打布卷,以使布匹均匀着色。布匹着色均匀后,为避免掉色,又要用香樟树皮与少量苦荞籽及糯米和煮之水进行定色。定色时,同样要将靛染后的布匹在定色水中浸泡数个小时,然后取出布匹,再次将布匹缠绕于木棒,反复用木棰均匀敲打。之后,才散开布匹,在阳光下晒干,布匹的颜色才分外黑亮夺目。

制靛和靛染两道程序都很繁杂,要耗费俐侎妇女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勤劳惯了的俐侎妇女,不会因此而怨天尤人,她们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在她们的潜意识里,这就是她们的分内事,为了举家人都能穿上自己缝制的服装和用品,她们乐于奉献。

靛染好的布匹晒干后,俐侎妇女们就要开始进行裁缝了。她们要用自己的巧手,用自己的爱心,缝制出家庭成员的衣装和出行背物的布包。俐侎妇女就像一个服装设计师,所缝制的着装式样各异,男人和女人的不同,老少又各异。尤其是新娘装,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腰间系的,光鲜靓丽,特别引人注目。据说,仅一套新娘装,从开始裁缝至结束,一个手艺精湛的俐侎妇女起码都要花费一个月左右时间。

黑色,是俐侎人的代表色。颜色的背后,却透露出俐侎妇女勤劳和智慧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