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秘境探踪
5587800000030

第30章 朵希

俐侎人家操办丧事时,堂屋里都能看到几个头戴草帽、肩挎长刀、腰系围裙的男人。他们或进行祭祀,或在棺木前念念有词,或吹奏如泣如诉的芦笙,或安排孝子举行祭奠礼节。这些人,就是“朵希”,也就是超度亡魂的人。

“朵希”的称谓,在汉人地区,称作“祭司”或“先生”。俐侎语对一般“朵希”的真正称谓是“能逼婆”,“能”有“鬼”的意思,“逼”有“念”或“诵”的意思,“婆”是人的意思。“能逼婆”,意思也就是“为鬼魂诵经的人”。因为“能”有“鬼”的意思存在,虽然俐侎人相信鬼神,但很忌讳将“鬼”和一个人的称呼连在一起。所以,“能逼婆”的称呼于他们而言含有一些贬义,而对“朵希”的敬称则是“阿逼婆”。

我先后专门采访了两个“朵希”,一个是乌木龙乡乌木龙村二道桥组的张时从。他身材消瘦,脸盘黝黑,50余岁,已经从事了30多年的“朵希”生涯。知情人告诉我,他从事“朵希”时间比较长,懂得的“朵希”知识比较多。张时从汉语很流利,从他口中知道,原先,乌木龙乡境内没有“朵希”。后来,乌木龙乡驻地的“俐侎王”李华普,就派人到凤庆县营盘镇勐统村向人学习“朵希”的所有知识。凤庆县旧称“顺宁”,乌木龙乡原属顺宁辖区,1966年1月后才划归永德县的。张时从的师傅李兴,就是当时顺宁县勐统村“朵希”的学徒。

“朵希”都是男性,据说这是因为当初到西天取经的俐侎人是男性。现在,几乎有俐侎人居住的村寨都有一至二个“朵希”。每场丧事,少的两个“朵希”,多则四至五人。一个“朵希”群体,一般是一个师傅,几个弟子。“朵希”不能随便称“师傅”,只有传授弟子的“朵希”才能称为师傅。

“朵希”师傅家里都供奉着师傅坛,弟子没有师傅坛。每场丧事诵经之前,“朵希”都要在办丧事人家临时搭建一个师傅坛,由师傅带领下祭祀师傅坛。丧事结束,师傅又会带着操办丧事的人家特意送给的祭品回家祭拜师傅坛。

“朵希”们对师傅很尊重,丧事场合,都要跟着自己的师傅一起去。如果跟别的师傅一起去丧葬场合超度亡魂,会被认为是忘恩负义之举,会为其他“朵希”所不齿。如果师傅死后,师傅未将师傅坛分给弟子,弟子就不能随便招收徒弟,也不能“独立门户”。一般师傅死前,如果自己没有儿子,会将师傅坛传给自己的得意门生,由他带领其余弟子。如果师傅有儿子,儿子就是师傅的继承人。就算师傅的继承人没有其他弟子懂得的知识多,其他的弟子也一样将师傅的继承人当作师傅一样看待和尊重。张时从的师傅李兴已死去多年,其死后师傅坛一直摆在师傅家中供奉,张时从等弟子就一直跟着李兴的儿子去丧葬场合超度亡魂。

弟子“出师”时,师傅要到弟子家里装一个师傅坛,要送给徒弟两块围腰,两顶草帽。“朵希”在丧葬场合超度亡魂的时候,都要戴上草帽,肩挎带鞘的刀子,系上围腰。据说,这样的打扮是为了纪念最初迁徙而来的俐侎先祖,传俐侎先祖迁徙途中的打扮就是这样。师傅传给弟子的围腰,“朵希”们认为是充满法力的,能让其在诵经时不忘经词。而“朵希”用的刀子,一般称作“法刀”,有两把,通常由师傅保管。“法刀”一般不作它用,也很少出鞘。

“朵希”没有经书,为亡魂念的经调都是靠口传心记。传说最初去西天取经的俐侎人取到经书后,和同去取经的汉人漂洋过海回来,船因无风,泊在海中。俐侎人身上带的干粮吃光了,就向汉人讨干粮吃。取经的汉人为了得到俐侎人的经书,就以干粮换经书为条件。取经的俐侎人最终敌不过饥饿,就用经书和汉人换干粮吃。交换之前,取经的俐侎人用随身带的拐杖敲击船沿,那是一根密花树的枝干。其敲击船沿的目的,是祷告拐杖要帮助记住经书的内容。最终,取经的俐侎人用经书和汉人交换了干粮。因此,至今“朵希”们都没有经书。

今天,朵希为亡魂念经时,也要用一根密花树。所用的密花树要将树皮褪去,头上裹白布,白布上要涂牲畜的血。那是“朵希”的法棍,据说,有了那根法棍,“朵希”为亡魂诵经时,就不会忘记经文。

“朵希”为亡魂念诵的经文有两种,一种是《正经》,另一种是《副经》。《正经》有18调,《副经》有74调。诵经时,一般是先诵《正经》,后诵《副经》。《正经》和《副经》的内容均提到了人类的起源、发展、死亡,因此,“朵希”一般都是很懂得俐侎人历史渊源和传说故事的人。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俐侎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人一经死去,其魂终归故里。“朵希”诵的《副经》,就有为亡魂指路的内容。其大意也就是要亡魂顺利回归,先祖从何而来,最终就要回归何处。因为这样,俐侎人遇丧事请“朵希”时,一般都要请懂得本族人迁徙路线的“朵希”。

“朵希”是俐侎人家丧事中的关键人物,俐侎人操办丧事,一定要请“朵希”。但“朵希”的待遇并不高,每场丧事下来,几个“朵希”的报酬就只是两只鸡,还有所杀牲畜的头。旧时,俐侎人办丧事,都要杀羊、杀猪,不论杀多少只羊和猪,其头都作为“朵希”的报酬。现今,由于俐侎人养羊的人家比较少,加之羊的价格比猪要高,所以,大多数人家操办丧事时,都是杀猪,“朵希”也就只能得到几个猪头。对于师傅,主办人家还会专门送给几斤猪肉,以便让师傅回去祭拜师傅坛。

“朵希”虽然是丧葬场合不可或缺的人物,但家里遇到丧事,自己却不能参加“朵希”队伍,都要外请朵希为自家的死者诵经指路。毕竟,自己家中遇到丧事,自己还有其他很多事情要做,“朵希”的任务还得有劳别人。

采访张时从时,由于他还不是师傅,家里没有师傅坛,就见不到“法帽”、“法刀”和围腰。后来,我去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采访俐侎人途中,在乌木龙乡菖蒲塘村逗留了几天。菖蒲塘村有很多俐侎群众,也有一个“朵希”团队。这个“朵希”团队师傅是杨万才,他已经年近六旬,矮胖的身材。我在他的家中见到了师傅坛,以及“法帽”、“法刀”和围腰。他的师傅坛很简单,进堂屋的右手边墙正中,立着一个祭台,祭台下插着一枝松枝,祭台上供奉着一樽石膏塑像。据杨万才介绍,师傅坛是其师傅为他装的。在他的家里,我看到了其师傅传给他的两块围腰,颜色呈绿色,正中呈燕尾;“法刀”和“法帽”是杨万才供奉师傅坛后,自己添置的。“法刀”有两把,一长一短,都插在鞘中,“法帽”就是普通的草帽。

从两个“朵希”口中,我不仅知道了“朵希”的有关知识,而且从中还了解到了有关俐侎人的一些丧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