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秘境探踪
5587800000035

第35章 归路

某人一经死去,人们通常会说这个人已经命丧九泉,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俐侎人的传统观念却认为,活人有生魂,死者有亡魂;生魂和亡魂都有自己的归路,生魂要归家,亡魂要归祖。生魂归家,说的是生活中的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家最终都是自己的精神寄托,最终都是自己的最大牵挂,最终都是自己遮风避雨的港湾。所以,人会想家、恋家、呆在家里;亡魂要归祖,也就是应了那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古话。在俐侎人的传统观念里,人一死去,就是和自己的祖先同在一个世界了。祖先从哪里来,终会回到哪里去。死者就会去追随自己的先祖,和先祖共同生活。“朵希”在为亡魂念的经调中,《副经》中有一个经调叫《楚格》,就要向死者讲述祖先的姓名、历史,并要嘱咐死者,到阴间要去寻找自己的祖先。

生魂因为依附在活人身上,活人是有思维意识的,所以生魂无须靠人指路,它绝不会迷失归家的方向;亡魂是依附在死者身上的,人死了,没有了知觉,故要追随自己的先祖,就需要人给他指路。所指的路,就是死者先祖的迁徙路线。给亡魂指路了,亡魂就会沿着指定路线,踏上归祖的道路,找到自己的祖先。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为亡魂指路,为亡魂指路的重任只有“朵希”可以担当。“朵希”是专门和死人打交道的人,俐侎人家操办丧事时,会请 “朵希” 专门为亡魂念经、指路。为亡魂指路,是“朵希”的一项重要工作。主人家请“朵希”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所请“朵希”是否知道本姓氏祖先的迁徙路线。如果所请“朵希”不知道本姓氏祖先的迁徙路线,不管所请“朵希”威望有多高,就算他们能将经文倒背如流,也会归入拒请之列。

据了解,死者的灵柩从堂屋中抬出来将到墓地下葬前,“朵希”就要为亡魂举行指路仪式。指路地点男女各异,如死者是女,指路地点就在死者家场院;如死者为男,指路地点要在距离死者家不远的路口。指路时,装有死者棺木的头部向前,“朵希”要站在棺尾,要在棺尾前选好一块地点,搭建祭台作为“指路坛”。搭建好“指路坛”后,“朵希”们就要开始念诵《正经》当中的五部经调安抚死者。大意就是告诉死者:“你去世后,亲友怀着沉痛的心情祭奠你,按照传统风俗为你举办丧事。生老病死是人生法则,任何人都逃不脱这个自然规律。命中注定了你的死期,你就要安然受命,回归祖先驻地,和祖先一起共享安乐。现在,我们就为你指引路线,你就按照我们指引的路线前行,就能和祖先会合,就能和祖先欢聚。”“朵希”念完这些经调后,就开始为亡魂指路。指路从家门口开始,一直向前,基本上每个路段的地名都要提及,直至指到其祖先最先安居的地点才结束。因为“朵希”为亡魂指路的路线很详细,很具体,其所指路线往往成为专家学者研究该民族迁徙历史的重要依据。

“朵希”为亡魂指完路后,死者才入土为安。在俐侎人的传统观念里,为亡魂指路是必经的手续。只有为亡魂指引过归祖的路线,丧事才算办得圆满,才算无愧死者。死者就不会变成孤魂野鬼,四处飘零,随意害人。

为死者指引了归祖的道路,死者也就归入祖先了,就要受到后人的祭拜。后人就要在埋葬死者之后的第二天,请“朵希”为死者捏制蜡人神像。捏制蜡人神像时,要在堂屋下摆设供桌,摆上供品。后人要到山中取回做蜡人骨架的材料,据说该材料各姓氏有所不同,罗、张姓俐侎人用杜鹃木,李、曹姓俐侎人用俐侎语称为“是可爬”的草杆等。后人到山上后,见到了所取材料,要在所取材料下双膝跪下,并用称呼死者的称谓称呼所取材料,并说“我们来接你回家了”,才将材料带回家,交与“朵希”制作蜡人神像。“朵希”就要将蜜蜂蜡包捏于材料上,上端捏成圆形,代表头部;下端捏制成椭圆形,代表身体。然后,要用三角形的碎银镶嵌在头部的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等部位。这样,“朵希”捏制的蜡人神像就完成了。后人就要用妇女染制的布为蜡人神像穿上衣装,男有男的装扮,女有女的着装,将蜡人打扮得像模像样。

据说,捏制蜡人神像时,还有一个讲究。如果死者是女性,其丈夫还健在,就仅捏制一个蜡人神像,代表死者;如果死者是男性,不论其妻子是否健在,都要捏制两个蜡像,表示一并制作。

打扮好蜡人神像后,“朵希”的工作还没有结束。要举行仪式为死者“安水碗”, 目的是要让死者的魂魄好生呆在家中,受后人供奉。为死者安过“水碗”,后人才将死者蜡像放入祖神箩,那是一个用树藤编制成的提箩。然后用两层布盖好祖神箩,里层用白布盖,外层用黑布盖。盖好祖神箩,后人就将其放在专门的祭台,进行供奉。

至此,死者就完全归祖了,其归路也就走到了终点。后人就要在节庆日,举行仪式,供奉祖先。以求祖先保佑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