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秘境探踪
5587800000042

第42章 乡村器乐手

到俐侎部落采访,时不时会听到各种乐器声或从村庄飘出,或从山里传来。阵阵清新悦耳的器乐,轻轻瘙痒着我的耳膜神经,让我心旷神怡,使我疲劳顿消,促我如痴如醉。

外出劳作、访亲问友或上街赶集的俐侎妇女,她们腰间都会插着一支做工精美的竹筒。那竹筒,可不是一般的装饰品,里面就装着俐侎妇女吹奏曲调的“响篾”;走进俐侎人家,常常会见到俐侎人制作笛子或试弹三弦的场面。他们就像做农具一样,认真制作,反复检验;每当夜幕降临,常常会见到弹着三弦、吹着芦笙的俐侎小伙,缠绕在如花似玉的“阿朵”周围,和“阿朵”们打情骂俏,踏歌起舞;赶上俐侎人家的红、白事,你都会看到吹芦笙、奏笛子、弹三弦、鸣唢呐的人尽情演绎的场景。

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至二名乡村器乐手,几乎每个器乐手都有一至二件乡村器乐。他们拿起三弦就能弹,见到芦笙就会吹。走进俐侎村寨,你就走进了一个歌的世界、一个舞的世界、一个器乐的世界;走近俐侎人,你就会发现,大多数俐侎群众都是乡村民歌手、乡村舞蹈家、乡村器乐手。这些乡村器乐手,有男有女。他们或无师自通,或受人点拨。男有男的器乐,女有女的乐器。男器乐手的乐器有芦笙、三弦、笛子、唢呐、大号、长号等,女器乐手的乐器主要有响蔑。这些乐器,都有专门的曲调,在器乐手的演奏下,都能发出美妙绝伦的声音来。或雄厚,或低沉,或清脆,或高亢,如一块磁石,牢牢吸引着你,默默召唤着你。

据了解,各种乐器都能演奏出很多曲调。演奏曲调还要看场合,有的要在婚丧场合演奏,有的在谈情说爱时演奏,有的在集体歌舞时演奏。在家中,忌讳演奏《山歌调》、《爱情调》;家里没有红白事,不能吹奏《丧葬调》、《结婚调》。有的乐器,吹奏也有特定的时间。比如,从古历二月初八至火把节期间,除了婚丧场合,就禁吹芦笙。

唢呐、芦笙、长号是俐侎人婚丧和乔迁场合必定演奏的乐器。这源于一个遥远的传说故事,古时,每有新娘出嫁,都会遭受一种鬼怪的抢袭。这种妖怪,每抢到新娘,都将新娘当作了食物。后来,有一家人,在出嫁女儿的当天,别有用心地请来了一个会吹芦笙、唢呐、长号的“古吹人”。从出嫁女儿的头天直至女儿走进婆家,都有“古吹人”轮番进行吹奏芦笙、唢呐和长号。妖怪听到了这些乐器的声音,就吓得远遁了,新娘也就免受其害。此后至今,每有婚嫁,俐侎人家都要请唢呐手、芦笙手、长号手进行演奏。为了吉祥、平安和防止邪恶入侵,在丧事和喜进新居的场合,也要请人吹奏芦笙、唢呐和长号。

唢呐的声音清亮、悠远,唢呐手通过唢呐,能吹奏出《青棚调》、《压棚调》、《待客上席调》、《下席调》、《过山调》等等调子;芦笙的声音低沉、悠扬,芦笙手通过芦笙,能吹奏出红白事中的曲调,能吹奏出生产生活中唱的曲调和爱情调;长号声音雄浑、高昂,长号一般用来发布信息,比如表示迎客、表示就餐等。

“响篾”主要是俐侎女子的乐器,是一种以舌簧振动,用口腔共鸣的原始民族乐器。“响篾”的用料为生长在俐侎山寨的黄金竹,制作时,将黄金竹削成片后,用刻刀精雕细刻,涂上植物油,经火烘干而成。制作而成的“响篾”,有单簧、双簧或多簧,形状多样,有的似马蹄,有的如织布梭子。俐侎人的响篾多以梭子形为主,弹奏时一般是左手拿响篾横于口边,右手拔弹便会发出声音,再配以口腔气息调节和节奏的变化,即能弹奏出歌调和要表达的心声。由于响篾轻、小,一般装在一个够大拇指和食指相扣的竹筒里。善于弹奏歌调和表情达意的俐侎妇女,就经常将响篾带在身上。劳作间隙弹奏上一个歌调,借以解乏和调节;谈情说爱时吹奏一番响篾,向意中人打“暗语”、表情谊。

响篾调很多,有《爱情调》、《串亲调》、《生产调》、《放牧调》、《赶集调》、《串寨调》等。大多数俐侎女子都会吹奏响篾调,其中就不乏有响篾调高手。乌木龙乡木厂村的俐侎妇女张系列,就是一个响篾调高手。她曾经带着响篾,参加了云南省首届民歌独唱、少数民族器乐比赛,并获演奏奖。我曾经采访过张系列,并听她演奏过美妙的响篾调。她还能用响篾和人对话,能用响篾吹出人的名字,其声音都惟妙惟肖。据其告诉我,一般能吹几个响篾调的人,都能通过响篾和人沟通。让我更加坚信,响篾很大程度上充当着俐侎女子传情达意的工具。

生活在俐侎部落的乡村乐器手,他们或在婚丧场合展示他们的才艺,或在集体歌舞时表演他们的乐曲,或在林中、路口向意中人言情示爱。但很多时候,大地就是他们的舞台,天空就是他们的帷幕,没有伴的场合,他们也会悠然自得地演奏他们的乐器。随身不带着笛子、三弦、响篾等等乐器的时候,随手取过一根麦杆或稻谷杆,或者随意摘下一片树叶来,都能演绎出美妙动听的乐曲来。

乐器手聚集的地方,注定不会是一个寂寞的世界。俐侎部落因为有众多的乐器手,因而充满着诗情画意。亢长的岁月,也就始终流淌着动人的乐器声和歌声。清贫的日子也就看不到清贫来,而是充满着欢乐,充满着憧憬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