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秘境探踪
5587800000048

第48章 大寨

有俐侎人居住的村寨都有一个寨名,这些寨名,部分相同,大多数则不同。相同的寨名中,小范围相同的有不少,如乌木龙乡厥坝村有一个阿迟洼组,菖蒲塘村也有一个阿迟洼组。从大范围上看,整个俐侎人部落,有七个地点都有一个相同的寨名,就是“大寨”。

大寨,俐侎语称为“卡住摸”。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有一个大寨,俐侎语称为“惜顾(团山)卡住摸”;凤庆县营盘镇勐统村帮捡自然村有一个大寨,俐侎语称为“卡作(帮捡)卡住摸”;永德县乌木龙乡有四个大寨,分别是诺摸作卡住摸、呜噜(乌木龙)卡住摸;各支(黄皮箐)卡住摸;卡摸(帮卖)卡住摸;亚练乡塔驮村老虎寨自然村有一个大寨,俐侎语称为“眯作(老虎寨)卡住摸”。

大寨,俐侎人习称“母寨”,其他俐侎人居住的村寨都统称“子寨”。称大寨为“母寨”,据说其是俐侎人较早的落脚点,建寨历史比较早,其他村寨都是从大寨分离出去的。在七个“大寨”中,除了“诺摸作卡住摸”以外,其他大寨的称谓就是在“卡住摸”(大寨)前加上所在驻地村的地名。

“诺摸作卡住摸”的意思为“俐侎人繁衍的中心大寨”,指称乌木龙乡木厂村翁思洼大寨。“诺摸作”,汉语意思为“中心”,其余五个大寨前都没有“诺摸作”这三个俐侎语。而只有翁思洼大寨才被称为“中心大寨”。由此可以推断,翁思洼大寨有可能是俐侎人最早的发源地。

关于翁思洼大寨是否是俐侎人最早的发源地,这有待专家学者的考证。但据上年纪的老人讲,翁思洼大寨所在地原来居住户比较多。村头办红白事,村尾也会有不知道的情况。经了解,今云县幸福乡红岗村老街自然村、勐底村野猪塘组和安太组、帮信村一带的俐侎人都是由此迁出的;乌木龙乡乌木龙村、厥坝村、帮卖村、炭山村、菖蒲塘村以及亚练乡一带居住的俐侎人大多也是由此迁出。翁思洼大寨所在地后面的山上,有一个火葬厂。火葬厂占地5亩左右,有各个姓氏的火葬地点。采访得知,解放前,俐侎人都实行火葬,四方八面的俐侎人一经去世,不论路途多遥远,孝子都会将死者抬到山上进行火化。据说,每到清明,无论云县一带居住的俐侎人,还是凤庆县一带居住的俐侎人,或者是永德县乌木龙乡境内和亚练乡境内居住的俐侎人,还会有人到此进行祭奠先祖。而无论在什么地方居住的俐侎人,家里操办丧事的时候,“朵希”都要为亡魂指路,指路时也会提到木厂村所在地的一些地名。

还听说,原先的大寨所在地是一个香火缭绕的地方。崇信万物有灵的俐侎人,敬天敬地敬祖先,信山信水信鬼神。他们会举行祭祀,会祭天神地神祭祖先,会奠山神奠天龙、地龙,甚至一株草,一棵树,也会成为他们祭祀的对象。而今,大寨所在地明显的标志就是有保留完整的祭祀遗址。这些祭祀遗址,有些地方的俐侎人每到祭祀时间,都举行既定的祭祀仪式;有些地方的祭祀遗址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见证,很少进行祭祀了,只能在回忆中、故事和传说中去搜寻盛大的祭祀场面。乌木龙乡乌木龙村大寨保留的祭祀遗址就有六处之多,有求财、祈福的“福房”,有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平安幸福的色林,有各家各户的私人庙房,有叫粮食魂的祭祀点等等。大寨还保留着传统的祭祀仪式,每到祭祀时间,整个村寨的人倾巢出动,杀鸡、杀猪或杀牛、宰羊,祭祀隆重,场面盛大;翁思洼大寨还保留着祭祀遗址,但传统的祭祀已经被“文革”之风吹得烟消云散。

在俐侎部落,举行祭祀仪式的主要是成年男人。基本上,每举行集体祭祀,寨中都有一个群众推选的主祭人。这些主祭人,也是懂得祭祀礼俗的成年男子。也许是因为古老的积淀而后积勃发的缘故,居住在大寨的俐侎人,成年男子基本都通晓祭祀礼俗。每行祭祀活动,这些男人就成为了主角。在这些地方推选一个主祭人,也就不是一件难事。选中谁,谁都可以担当重任,完成使命。

而大寨,也是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聚集之地。民间文化,纷繁复杂,也自成体系。而俐侎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掌棚人”、“朵希”、“哭婆”、民歌手、器乐手身上。因为这些人,不仅懂得俐侎人的传统礼俗,还懂得俐侎人的历史渊源以及传说故事。在大寨,不乏有“掌棚人”,不乏有“朵希”,不乏有“哭婆”,不乏有民歌手……

大寨,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大寨,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民俗风情资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