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秘境探踪
5587800000049

第49章 俐侎山寨的地名趣事

从乌木龙乡帮卖村出发,正午的太阳很辣,我们沿着崎岖的山道一直往上走,往上走。我们的目标是要前往凤庆县营盘镇勐统村,去采访居住在那里的俐侎人。翻过陡直的山坡,来到了一个山垭口,前面的路依然是山路,只是坡度没有先前大了。向导告诉我,已进入营盘镇勐统村地界了。见我已经汗流满面气喘吁吁的样子,向导就邀约我稍作休息。我们并排坐在路边的一块草地上,草地上面是一片稀稀疏疏的森林,时不时见到鸟翻飞的身影和听到其婉转的鸣叫。

“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我边喘息边问向导。

“打雀山垭口。”

“怎么叫打雀山垭口呢?”我问。

“这个地名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故事,这个传说故事不仅与打雀山垭口的地名由来有关系,还与帮卖、帮洼、帮捡的地名由来有关。”向导说着,站了起来,也示意我立起身。

我站在向导身边,顺着向导的指向往下望,“诺,右边就是帮捡,正中是帮洼,左手边是帮卖。”放眼望去并进入眼帘的三个地点,就在我们休息地稍下,形如立起的筲箕状,一线排开,紧紧相连。正中是一片片的村落人家,从上往下看,房屋见不到墙体,只见到一片片灰褐色的瓦顶。

在向导不紧不慢的讲述中,我走进了这个俐侎山寨的地名趣事:时光回溯,当时的帮卖、帮洼和帮捡所在地人烟稀少,如今沿用的这些地名还没有诞生。在这一带,一片片森林葱葱郁郁笼罩着地面,默默支撑着蓝天,时不时会听到野兽吼叫,经常会见到野兽出没,鸟雀种类更为繁多。有狩猎传统的俐侎人,当时人口甚少,大多居住在勐统村附近。居住在这一线的俐侎人,盘好田种好地的同时,常常相邀到打雀山垭口狩猎,常常满载而归。当地的汉人见到俐侎人是捕猎能手,就加入了俐侎人的集体狩猎队伍。大家认真遵循着“串山”规矩,共同出猎,平均分享猎物。打雀山垭口时为原始森林,野兽多,鸟雀也多。俐侎人和汉人到这里狩猎时,尽管也常常会狩到野兽,但更多的时候以打到鸟雀居多,久而久之,打雀山垭口就得名了。

而俐侎人和汉人一起到打雀山垭口狩猎时,由于打雀山垭口上面就有村庄,左右两侧都是绵延的山峰,海拔较高,狩猎时,中箭和不中箭的鸟兽都往现今的帮洼和帮捡下面飞跑。因此,狩猎者捕猎时都有分工,安排部分人在打雀山垭口的林中狩猎,部分人在现今的帮洼所在地的制高点帮助观望鸟兽的跑向。打中鸟兽的时候,打雀山垭口林中的人就欢呼:“打中了,打中了!”同时也不忘提醒观望的人“看好了!看好了”,当观望的人看到飞跑的鸟兽时,也就高呼“看见了,看见了”,往下飞跑的鸟兽们听到帮洼所在地有人声,自然就往现今帮捡所在地飞跑而去。于是,观望的人就齐奔帮捡所在地追去,在打雀山垭口林中打猎的人也尾随奔去,中箭的鸟兽飞跑了一段时间,流血过多,大多都在现今的帮捡地界被捕获。

为了便于记忆,和俐侎人一起狩猎的汉人就将观望中箭鸟兽逃向或坠落地点叫做“帮望”,后来,此地在地名普查时被记作了“帮洼”,至今就沿用此名;而将最终捕获到鸟兽的地方叫“帮捡”,其意简单明了,就是“帮助捡到猎物的地方”,其名沿用至今。

据说,现今的帮卖所在地,其时就有为数很少的几户俐侎人居住。但当时帮卖的地名称谓不叫“帮卖”,而被称为“山下头”。由于当时这里有一户俐侎人住户很有钱,且很喜欢吃鸟兽肉,捕获猎物的俐侎人和汉人还常常就将猎物卖给这户住户。由于经常到“山下头”去卖猎物,久而久之,“山下头”被称为“帮卖”,直至今天。

俐侎人部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但历史上,的确是一个喜欢渔猎和善于渔猎的民族。清《云南通志》载:“列蜜,精于射猎”、“善弩射”;《普洱府志》中的《皇朝职贡图》称“利米”“善用弩”,其卷7《顺宁府利米蛮》中,则描绘了一幅俐侎人栩栩如生的射猎图;“朵希”为亡魂念的经调《副经》中,被称为《姆楂》的经调中,就提到天公、天母为人类分食物的事,说山中的鸟兽肉可以捕食;《国若国摸瞥》的经调中,也提到了狩猎的事。我在采访俐侎人中也得知,古时的俐侎人狩猎方式很多,其狩猎工具也很多,而且每个村寨都有一个“猎头”,出猎时还要集体祭祀猎神。

而今,由于国家的保护政策,俐侎人渔猎习俗已经成为了历史。就连现在的俐侎人居住地,包括帮卖、帮洼和帮捡以及打雀山垭口,在人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自然悉被破坏,野生动植物日益减少,这不能不引发人的深思。但听着向导的娓娓讲述,我的眼前却仿佛看到了身背弓弩的俐侎人凝神狩猎的场景,仿佛看到了他们捕获猎物的欢呼场面,仿佛看到了他们满载而归和出售猎物的喜悦。

几个通俗的地名,隐藏着一段有趣的俐侎人的狩猎历史。品味着这古老的故事,我感觉累意逐渐消除了,我们开始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