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没有吭声,他沉住气带回那几个“我”字,回到禅房继续练。一练就是练了半年,他觉得自己基本上能把前辈和名家们的几个“我”字临摹得惟妙惟肖了,便又挑了几个他认为自己写得好的“我”字,拿去请教师父。老和尚又挂起眼镜,静静地看了一阵那几个字,最后拍拍小和尚的肩膀说:“徒弟啊,写得不错,有长进,有出息。不过,还得回去继续接着练,因为你还没掌握‘我’字的要领。”
得到老和尚的承认和鼓励之后,小和尚有了一些信心了。现在他终于静下心来,仔细揣摩着老和尚的开导,一遍遍、一天天地练下去。又过半年,小和尚又来找师父了。不过这次他只拿来唯一的一个“我”字,这个“我”字再不是泛写和临摹了,每个笔画都是异样的新写法。很显然,小和尚在经过以前的临摹后,再加上自己的创新,现在他可以熟能生巧地写好“我”字,并且独创了一种书法新体。
最后,老和尚终于认可了小和尚的书法。他满意地笑了,意味深长地对小和尚说:“你终于写出自己的‘我’、找到‘自我’了。”
小和尚写的字无论是潦草、漂浮、泛写、临摹,都写不出真我,只有静下心来精心地修炼和创新才能慢慢地找到真我。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认识你自己是哲学的最高任务。”
其实做人好比练字,刚开始我们只会“临摹”别人的真迹,只会跟别人学。有很多人一丝不苟地跟别人学的过程中,渐渐地失去了自我,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最后成了人云亦云的芸芸众生;只有少数人在“临摹”别人以后能够脱颖而出,超越前人,成为真正的自己。
认识我们自己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斐神庙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
一座清幽的名古刹里新来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和尚。由于刚来,他便积极主动地去见老方丈,他对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师父,我初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好呢?请前辈支使和指教。”
老方丈抬起头来对小和尚微微一笑,然后说:“这样吧,你先不用干活,先认识、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一大早,小和尚又跑来见老方丈,还是很殷勤诚恳地说:“师父,寺里的众僧我都一一认识了,下面我该干什么了?”
老方丈又微微一笑,若有所思地说:“你认识得不全,肯定还有遗漏的,现在你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
过了三天以后,小和尚再次来见老方丈,蛮有把握地说:“师父,寺院里的所有僧人我都认识了,现在我想踏踏实实地做点事。”
老方丈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徒弟,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老方丈的禅房,为了都认识寺院里的僧人,小和尚见一个问一个,就这样挨个地询问着,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着。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遍地琢磨、一遍遍地寻思着。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顿时,他豁然顿悟,急忙跑去见老方丈,告诉老方丈,他认识了其他的所有人,就是漏掉了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离你最近也最远,与你最亲也最疏,也最容易忘记……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和自己在一起,但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存在。在许多时候,如果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个陌生人去了解,你会发现自己的很多优点与缺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
请记住,自己才是一切之本。要了解自己,有时候你就要把自己当作一个陌生人,因为旁观者清。
看清自己的本质
世上之人多数都是凡人,然而,他们总是梦想做一个非凡之人。知物之好坏,从而希望得其精而弃其糟,恨不能网天下之精华,尽收己囊。如果你只知道要取物之精华而不知自己具不具备与之对等的能力,那将是你一生中最大的憾事。所以,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南岳怀让禅师有一名弟子叫马祖。据说,马祖在寺院里从早到晚都盘腿静坐,苦思冥想。怀让禅师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问他:“你这样盘腿静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完马祖的回答后,顺手拿起一块砖,蹲下身来,在马祖面前的地上用力地磨。
马祖很是费解,于是问道:“师父,你磨砖做什么?”
怀让禅师回答道:“我想把这块砖磨成镜子。”
马祖又问:“砖怎么可能磨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又说:“既然你说砖不能磨成镜子,那么你盘腿静坐又岂能成佛?”
马祖问道:“依师父的意思,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打了一个比方,回答道:“这件事就好比牛拉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马祖之前脸上僵硬的表情立即释放开了,他恍然大悟。
很显然,当砖不具有成镜的特质时,无论你怎么磨都永远无法把它磨成镜子。这种道理同样可以用到人身上。你永远是你,我永远是我。即使用尽所有精力来加以雕饰,刻意模仿都无法彼此替代。因为这是由各自的特性决定的,而这种特性又决定了各自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所以,人与人之间不必彼此羡慕他人的优越之处,更不能诋毁别人的缺点。说不定你有比别人更优越的地方,只是你没有看到自己光明的一面而已。也说不定你在诋毁别人缺点的时候,而自己却在犯着同样的错误,做着相同的傻事,只是你没有看到自己黑暗的一面。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深刻地了解自己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才不会犯蚍蜉撼大树的错误,也不会畏首畏尾,错失良机。仔细地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喧嚣的尘世间留下一片可以静憩身心的领地,疲倦时燃一炷兰香,悠然独坐,也许你可以突然顿悟,参透人生的玄机。
我们每天最想做的事情是改变外物,往往忽视了改变自己。然而,却不知想要改变外物的前提是先要改变自己。而要改变自己,必须先要认清自己。
尊重自己的本性
俗世的纷繁杂芜使得有些人本真的心性逐渐改变了,每一次的呈现都多了一分修饰,每一次的言语都少了一分真实。他们习惯于时时刻刻的伪装,总以为这样才是正常的,才可以赢得更多,过得更好。蓦然回首,世界依然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年年如此,唯独改变了的是自己的本性。扪心自问:“我是否观照过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是否尊重过自己的本性?”心会告诉他们那个最真实的答案。有多少人孜孜不倦地改变自己,以追逐自己想要的一切。当他得到了想要的一切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这时不仅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且还丢了自己最初拥有的。那么,当初为什么就不能尊重自己的本性?做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也许正是因为你没有彻悟。
我们的眼光总是向外看,为的就是追逐自己所认为的美好事物,而忘记了追求自己的内心世界。外在的利益诱惑让自己身置迷宫,越走越糊涂。如果能看清和坚持自己的本性,坚守自己的心灵领地,又何必自悔自恼呢?
据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伯父王导的朋友太尉郗鉴想给自己的女儿择婿。当他知道丞相王导家的子弟个个相貌堂堂、才学不凡时,他就请门客到王家选婿。王家子弟获知这个消息后,个个精心修饰,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每人都拿着一本书。乍一看,他们好像都在读书,殊不知,他们的心却不知飞到哪儿去了。唯有靠后排书案上,有一个人与众不同,他还是与平常一样很随意自如,聚精会神地写字。天虽不热,他却热得解开上衣,露出了肚皮,并一边写字一边无拘无束地吃窝窝头。门客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回去后一五一十地告诉太尉时,英明的太尉一下子就选中了王羲之。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太尉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敢露真性情的人。王羲之尊重自己的本性,不会因外物的诱惑而屈从盲动,这样的人将来可成大器。
所以,我们为人处世没有必要总是做一个跟从者、一个眺望者,只要我们认清自己的本性,保持自我,这样自身就足可以成为一道风景。不从外物取物,而从内心取心,先树自己,再造一切,这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
知道尊重自己本性的人才不至于迷失了自己,也才能清晰地看清自己要走的路。
抵制各种诱惑
做人,要学会抵制诱惑。因为看似美丽的诱惑背后,往往隐藏着万丈深渊,一旦陷进去,就很难爬出来。如果你拒绝它,它就将你的人格魅力反射得熠熠生辉!
法门寺要挑选一个小和尚当方丈的徒弟。寺院中所有的小和尚都认为这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良好机会。
负责选拔的和尚强调,对被选中者最重要的要求是“能自我克制”。
“自我克制”这一要求在众僧中引起了广泛的议论,也引起了小和尚们和老和尚们的思考,自然也引来了众多竞争者。
每个竞争者都要经过一个特别的考试。
“能阅读吗?”
“能,师父。”
“你能读一读这一段吗?”负责测试的僧人把一本打开的经书放在小和尚的面前。
“可以,师父。”
“你能一刻不停顿地朗读吗?”
“可以,师父。”
“很好,跟我来。”负责测试的僧人将小和尚带入一间禅房,然后把门关上。
一个小和尚拿着他刚才答应能不停顿阅读的经书开始在那里读了起来。
阅读刚一开始,负责测试的僧人就放出几只可爱的小猫,小猫跑到小和尚的脚边。这太容易使人分心了!小和尚经受不住诱惑便要看看活泼的小猫。由于视线离开了阅读材料,小和尚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读错了,当然他失去了这次机会。
就这样,负责测试的僧人淘汰了20个小和尚。
终于,有个小和尚不受诱惑一口气读完了。
方丈很高兴。于是,方丈问他:“你在读书的时候是否注意过你的脚边有小猫?”
小和尚回答道:“是,师父。”
“我想你应该知道它们的存在,对吗?”
“是的,师父。”
“那么,为什么你不看一看它们?”
“因为我告诉过您我要不停顿地读完这一段。”
“你总是遵守你的诺言吗?”
“的确是,我总是努力地去做,师父。”
方丈高兴地说道:“你就是我要的人。我相信你大有发展前途。”
很多人的失败并不是由外在的原因导致的,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克制不住自己,最后,使得自己与成功失之交臂。许多成功人士,都有一颗能忍的心,忍住诱惑,忍住困难。这也可以看作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最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