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尘世悟语:淡定与舍得的智慧
5588600000006

第6章 积蓄力量,改变人生(3)

有一天,住持出寺化缘。法远看众人都饿得眼睛昏花、少气无力,就召集大家拿出库里储藏的面,做起馒头来。馒头还没蒸熟,不知怎的,刚出门的归省禅师就回到了寺庙,僧人们吓得面色苍白,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归省禅师发现法远把应急的面粉都用来做馒头了,不由得发起火来:“谁让你们这么干的?这日子还过不过了?都一下子做成馒头了,以后还用什么斋?”

法远见老禅师稍微平静了些,走过来说:“这事是我的主意,弟子们都饿了这么多天了,面黄肌瘦,我看大家可怜,就把应急的面擅自拿出来做馒头,让大家增加些体力。我考虑不周,这样的大事没有请示您,而是擅自做主,请师父谅解。”

法远毕竟年轻,没有经历过饥馑荒年,不知道荒年应当怎么应对;老禅师却明白眼下形势的严峻,如果不勒紧腰带,恐怕难以渡过难关。老禅师刚才出寺化缘,想到一般百姓也在挨饿,才半路上折转回来。所以,老禅师严厉地发话:“依照戒规打二十大板,打出寺门!”

法远带着身上的伤,神情沮丧地离开了寺庙,他的身影渐远渐小,消失在了山雾中。

寺庙的僧人们继续在饥饿难耐的考验下苦熬。有一天,归省禅师偶然发现寺庙的后院墙外有个人躺卧着,起初还以为是附近的山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前些日子被驱逐出去的法远。

原来,法远那天并没有走远,他想来想去,还是没有下山,而是悄悄回来,在寺庙后院靠墙搭了个小棚子,在一个小角落栖息了下来。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冰雹雨雪,他都在诵经念佛,不曾有一日懈怠。

归省禅师看见是法远,便问他:“你在这里住了多长时间了?”

“少说也有大半年光景了。”

“这里是寺庙属地,不能白住。交地租了吗?”

“没有。”

“没有交地租你就这样胆敢常住!你要在此地住下去,就赶快补交地租!”

法远没有多说什么,他心中对老禅师充满尊敬,所以,老禅师这样吩咐了,他就努力想办法去。他托着钵默默地走向山下,走了不知多少天,到了人口密集的市镇,在那里为人诵经做佛事,得来的钱一分也舍不得花掉,都拿回来交了地租。

归省禅师看法远的行事,心中高兴。后来,归省禅师圆寂后,法远继承了归省禅师的衣钵,成为了一代禅师。

生活中的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事情的成败以结果为断,中间的波折不足为论。人人都会遇到挫折,都会做错事,可是,在挫折和打击面前人们的态度大不一样。有的人十分脆弱,一次打击,就把他击垮了,从此一蹶不振;而有的人,愈挫愈勇,再鼓起勇气向前走,这样的人往往能够成功。要结出甜蜜的果实,果树不仅仅需要阳光的恩泽普照,也需要在暗夜中温度低的时候将营养转化为糖分,白天夜间温差愈大,结出的果实越甜蜜。一个人良好品性的养成同样不仅仅需要关怀指导,也需要考验和困难的历练。

放下才能得到解脱

人生在世,几乎所有的苦恼都来自于拿不起,或放不下,或二者兼而有之!于情于事,于权于利,于人于己,皆是如此!这就是生活中,之所以有的人活得特别轻松,而有的人活得特别累的原因。活得轻松的人是拿得起、放得下,而活得特别累的人是拿得起、放不下。生活中有很多事不得不放弃,也不得不放下,放弃应该放弃的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人生在世,大致有如下几种活法:拿得起放得下,拿得到放不下,拿不起放得下,拿不起放不下。唯独拿得起又放得下,才能成就最完美的人生。

但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却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生活中不顺心事十有八九,要做到事事顺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不愉快的事让它过去,不放在心上。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财宝到处收购快乐,可是他旅游了十年,走遍千山万水,也没能买到快乐。

一天他在山路边休息,刚好有个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于是上前问道:“我是个很有钱的富翁,世界上没有我买不来的东西,可我就是活得一点儿都不快乐。我已经走遍了世界各地,至今一无所获,你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快乐吗?”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慢慢地擦去汗水,舒心地笑起来:“快乐其实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啊。”

富翁顿悟:“原来放下身上的重负就是快乐,我背着这么多的财宝,到处旅游,总是担心被别人抢走,被别人骗去,从不敢放下,哪儿能得到快乐啊!”

执着这件事情是很微妙的,有时候是故意的,有时候不由自主。好比说,有的人,你每天都和他见面,却连他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都记不住;有的人,虽然你只见过他一面,却怎么都忘不了他,甚至一辈子都记得他,这就是执着!因为心里面有爱、有欲,所以对同样的东西产生了不同的念头。一旦你把世俗的杂念抛开,你就会发现,哪里有执着啊?

著名禅僧原坦山在年轻的时候就悟道很深,经常做一些别人看起来很怪异的事情。

一天,原坦山和一位师弟一起下山,经过一条小河时遇到一位漂亮姑娘。

因为刚刚下过雨,河水虽然不怎么深,却很混浊,也没有木桥,姑娘就被困在了河边。

原坦山看到姑娘一脸焦急而窘迫的神情,上前施礼问道:“请问姑娘,是想过河吗?”

“是呀,”姑娘点点头,无奈地回答,“水太脏了,我怕把衣服弄脏了……”

“姑娘莫急,”原坦山安慰她道,“贫僧抱你过河,好吗?”

姑娘等了好久才遇到有人帮忙,而且是个彬彬有礼的和尚,略一迟疑,就点头应允了。

于是,原坦山抱起姑娘就走。到了对岸,原坦山轻轻放下姑娘,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就若无其事地转身走了。

师弟看见原坦山主动和姑娘打招呼,还抱着她过了河,坦然自若,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似的,感到颇为震惊。可是身为师弟,又不敢教训师兄,他一路上撅嘴板脸,闷不吭声,心中对师兄大为不满。原坦山也不理他,只管自己走路。

快到寺院的时候,师弟终于忍不住说:“师兄,你实在不像话,身为出家人,怎么可以搂抱年轻女子,坏了佛门清规,简直无法无天!你忘了我们佛门的清规戒律了吗?”

看着师弟正气凛然的神情,原坦山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什么女子?在哪里啊?”

“又来了,过河的时候你不是抱了个漂亮姑娘吗?是我亲眼所见,你想耍赖啊……”

“哈哈……”原坦山仰面而笑,“是那个女子啊,过河之后我就把她给放下了,你怎么还抱着呢!”

一句话噎得师弟半晌说不出话来。后来这件事儿传到方丈那里,方丈不但没有责罚原坦山,反而更器重原坦山了。

有一则故事说,法国人从莫斯科撤走后,一位农夫和一位商人在街上寻找财物。他们发现了一大堆未被烧焦的羊毛,两个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

归途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布匹,农夫将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选些自己扛得动的较好的布匹;贪婪的商人将农夫所丢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统统捡起来,重负让他气喘吁吁、行动缓慢。走了不远,他们又发现了一些银质的餐具。农夫将布匹扔掉,捡了些较好的银器背上;商人却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压得他无法弯腰而作罢。这时,天降大雨,饥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湿了,他踉跄着摔倒在泥泞当中;而农夫却一身轻松地回家了,他变卖了银餐具,生活富足起来。

放下就是要忘掉,忘得一干二净。有人问你还恨不恨你的仇人,你说自己不恨他了。别人会信吗?可能你自己也将信将疑吧?如果你说自己哪有什么仇人,连自己都不记得有这个人,那说明你真的放下了,就没有烦恼了。烦恼都是自找的。只有放得下才能获得解脱,才能活得快乐、幸福。

收获源于耕耘

在一家寺院里,有一位老住持的禅房里摆放着一盆四季常青、叶茂果灿的佛手,绿叶间伸出的色泽金黄的果子,恰似观音菩萨的手。佛手沁人心脾的馥郁香气,常常弥漫着老住持的整个禅房,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寺院里的僧侣们每天早晨都来观赏老住持的这盆茂盛而神奇的佛手,既羡慕又崇敬。僧侣们都向老住持要佛手带回各自的禅房去种。

后来,善良的老住持采用扦插、嫁接等方法培植了许多盆小佛手,等到这些小佛手都长大一点了,他就一一分发给寺院里的众僧,让他们各自带去培养和观赏。老住持之所以送僧侣们佛手,是有他的用意的。

可是,一年之后,老住持到各位僧侣的禅房巡查他们种植佛手的情况时,他发现不少僧侣们的佛手已经枯萎了,有的甚至只剩半盆腐土了,更别说结出佛果了,就连绿叶也不见了。

为此,生气的老住持召集所有的僧侣们专门召开了一次法会,对那些珍惜馈赠、勤于管理,经常为佛手施肥和浇水,把佛手养植得枝繁叶茂、佛果累累的僧侣们予以表扬;而面对那些性情懒散、疏于管理,得到佛手之后,就抛弃在一边,任其自生自灭的僧侣们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训斥。

这则佛家故事说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若想有所收获,就一定要有所付出。当前许多职场人士都希望获得高薪,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但是他们却不愿意在工作中有所付出,只想获得高薪,并且有大把的时间去做自己的私事。

要在职场中生存、竞争,想收获多少薪水和福利,就必须付出多少的劳动成果。做任何事情,只有先自己付出,才会有所得。其实,也正如上文的故事中所说的一样,无论是老住持馈赠的佛手,还是做其他事情,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既珍惜又重视,并为之付诸行动,付出相应的汗水,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发扬光大、有所长进,拥有自己的“佛手”和“馨香”。

人生是持之以恒

人生要在最后看结论,要在艰难困苦或经历许多之后才得到他人的最终表现。人格坚定的人在时代的大风浪来临时,人格还是挺然不动摇,不受物质环境影响,不因社会时代不同而变动。

持之以恒的人会在人生的后程发力,经过长时间的积蓄,厚积薄发,往往能笑到最后。

简单来说,人生的定论总要在经过一定事情之后才能得出,而不由个人的禀赋决定。

弟子们问禅师:“老师,如何才能成功呢?”

禅师对弟子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禅师示范了一遍,说道:“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次。大家能做到吗?”

弟子们疑惑地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

禅师说:“做完了这件事,一年之后你们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

弟子们想:“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一个月之后,禅师问弟子们:“我让你们做的事,有谁坚持做了?”大部分的人都骄傲地说道:“我做了!”禅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好!”

又过了一个月,禅师又问:“现在有多少人坚持了?”结果只有一半的人说:“我做了!”

一年过后,禅师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几个人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人骄傲地说:“师父,我做了!”

禅师把弟子们都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曾经说过,做完这件事,你们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现在我想要告诉你们,世间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难做的事,最难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并持之以恒的,终究只是极少数人。”

后来一直坚持做的那个弟子成为禅师的衣钵传人,在所有的弟子中只有他成功了!

人生也是如此,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要保持一种韧性,这样持之以恒才能成功。莎士比亚说过,斧头虽小,但经过多次劈砍,终究能将一棵最坚硬的橡树砍倒。

有一个年幼的孩子,一直想不明白自己的同桌为什么每次都能考第一,而自己每次却只能远远排在他的后面。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该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进步了,考了第20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高低之分,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的人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母亲和儿子坐在沙滩上,她指着海面对儿子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向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