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西伯利亚笔记
5589800000001

第1章 我为什么去西伯利亚

人生中有许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比如我为什么要去西伯利亚。一个灵感,一次偶然,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或者人生某个阶段。得意也罢失意也罢,辉煌也罢暗淡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驿站甚至只是一个标点。

我生性好猎奇,这大概是唯一的解释。别人都能去或容易去的地方,我未必去或者不忙去。别人很难去的地方,无论多么蛮荒,往往最能让我想望让我激动。

我明明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许多地方你是永远走不完的。比如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幅员辽阔的大国,比如撒哈拉,你即使是总统,是联合国秘书长,最多也是走遍它的省、它的州罢了,你不可能走遍它每个乡村。

西伯利亚就更是这样了。多少世纪以来,它是遥远和辽阔的代名词,它是荒寒与服苦役的代名词。世界地图上最大的一块土地就是西伯利亚--广义的西伯利亚;在俄罗斯地图上它分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西伯利亚高原和远东边疆区。我记忆中它的总面积该是1200多万平方公里,一查资料才知道它有1283万平方公里,占全俄罗斯的三分之二,几近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印度两国面积的总和。而即使是今天,整个西伯利亚的人口,大概也就是中国和印度的百分之一。而且主要集中在南部乌拉尔到远东铁路沿线的若干城镇。原始森林、冻土带、无人区占了西伯利亚的绝大部分。最聪明最强大的人类,是这里的稀有物种。而且在这里,它不愿繁衍自身。

我所到的,自然是西伯利亚的一部分,一小部分,具体说是西西伯利亚的一小部分。当然,远东我也去过,西伯利亚大铁道我也经历过,并借助它穿越了东西伯利亚,但那都是跑马观花而已。

近200年前,1827年,诗人普希金把他作的两首诗托一位12月党人的妻子摩拉维奥夫娜带到了西伯利亚的一处矿坑。那里有他的两位朋友:普希钦和尼基塔·摩拉维奥夫。其中一首《寄西伯利亚》这样写道--

在西伯利亚的矿坑深处,

请把高傲的忍耐置于心中;

你们辛酸的工作不白受苦,

崇高理想的追求不会落空。

灾难的忠实姊妹便是希望,

在幽暗的荒原下鼓舞人心;

她将把勇气和欢乐激扬,

渴盼的日子就要降临。

遗憾的是我没能去到当年百余名12月党人劳作的西伯利亚矿坑。我还遗憾当年俄罗斯许多伟大诗人因为交通,因为严寒恰恰没有到过西伯利亚。

不管怎么样,我去了,经历了,不是官方访问,也不是有钱的旅游者或没钱的流浪汉,而是像一个普通居民那样住了一个月,间或还作些旅行。这在我人生中难得,在我一帮老朋友中也尚未听说有第二人。这就够我陶醉和炫耀一阵子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免不了肤浅,却都是现货鲜货。

我还想说:我是在2003年春天写下这些文字的,在近乎隔离的“非典”的日子里我格外怀念你--西伯利亚。我相信,在那里获得“非典”的机会跟获得登月的机会几乎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