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邂逅大师
5600400000002

第2章 施特劳斯和维也纳

教堂的钟声、树林中的鸟鸣和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声,组成了维也纳的晨曲。这个音乐之城春天的美丽,有声有色。树林全绿了,比北京的还浓郁;花全开了,黄色的迎春花,白色的梨花,还有高大的满树花朵的白玉兰、粉玉兰,开得如火如荼。

对维也纳的描述是画家、作曲家的拿手戏,作家简直无能为力,因为所有形容词都黯然失色。“太美丽了!”“太漂亮了!”这是我们在这个城市使用最多的词汇。我们的导游元先生最权威的说法是:维也纳和日内瓦是全世界环境最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我想这应该首先感谢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对这个城市的选址--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四周环绕着森林,南面是幽深的山谷和开阔的平原。罗马人最先在这山水秀丽的地方建筑城堡,十五世纪后又把这里建成了罗马帝国的首都,尽管他们占领了许多美丽的城市,还是对维也纳情有独钟。后来这里又成了奥匈帝国的首都。

滨河伴山的城市之美是得天独厚的。城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花中,是这个城市的特色。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已延伸到城中,河畔路旁都是高大的松柏,不远处就是成片的森林。从皇家园林到家庭花园遍布全城,许多住宅的窗台上都摆着花盆。花园和建筑互相装扮,不分主次。虽然还是早春时节,园中栽下的郁金色花蕾初绽,红黄蓝白紫各显神彩。我看到园中跪在地下精心栽花的工人,好像正在绘画的艺术家,他们把每一个花坛装饰成一个大花蓝或在其中栽出几何图形、音乐五线谱中的一个音符。

维也纳的景色是看不完的,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这里的音乐。到维也纳可参观之处数不胜数,但市民公园是不能不去的,因为那里立着这个音乐之城的“城标”--约翰·施特劳斯的雕像。这个人及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两个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爱德华·施特劳斯是这个城市永远的骄傲,他们创造的旋律让这个城市走向世界,让这个世界的许多人经常跟着维也纳的旋律纵情歌唱翩翩起舞。金色的约翰·施特劳斯,站在公园中心位置一座白色大理石柱上,他身着燕尾服,左手抚琴,右手拉弦,头微倾,神情痴迷。我们仿佛听到了“蓝色多瑙河”那熟悉的旋律,听到了“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那深情的歌声。施特劳斯的背后,是用白色的大理石雕成的门形花环,那花环由飞翔的乐神和女神组成,展示了施特劳斯华尔兹圆舞曲美仑美奂的生命的旋律。雕塑前是一座红白相间的花园,其后树林环抱,郁郁葱葱。

在市民公园漫步时刻,元先生和我们一起感怀这个音乐之家奇异的人生轨迹。生于1804年的老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个酒店老板之子。店里一群潦倒的乐手每天的演奏,使他迷上了音乐。15岁就成了其中的小提琴手,以后成了乐队指挥,又自己作曲。1825年,老施特劳斯爱上了比他大两岁的酒店小姐安娜,并与她结婚,同年生下了长子,他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这就是后来成了“圆舞曲之王”的约翰·施特劳斯。1827年他们生下了约瑟夫。1835年生下了爱德华。后来,三个儿子都成了享誉世界的圆舞曲大师。老施劳斯很快走出维也纳,不断穿梭演出于欧洲各地,他的乐团和他的音乐名扬世界。1849年,老施特劳斯从英国演出归来后,由于旅途劳累,染上了猩红热,9月25日以45岁的英年病逝于维也纳。他为这个城市留下了250部作品,其中有18首进行曲、152首圆舞曲、13首波尔卡舞曲。著名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是金色大厅每年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无论那位指挥家执棒,在音乐会最后都要演奏这部曲子,随着指挥家的手势,全场有节奏地鼓掌,这是老施特劳斯创作的歌颂拉德茨基元帅战胜侵略者的爱国进行曲。在人民大会堂的北京新年音乐会上,我曾被这部曲子激动过,也在随着老施特劳斯的节奏,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地鼓掌,和全场听众一起心潮澎湃。这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最难忘的时刻。

天才的约翰·施特劳斯不到7岁时就写了一首题为《第一想象》的圆舞曲,无疑是还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但父亲不愿意让儿子步他的后尘。一方面他知道一个职业音乐人的艰辛,他不想让儿子像自己一样吃苦;另一方面,他当时已成为维也纳的圆舞曲之王,他不希望被别人取代,包括自己的儿子。他夺走儿子的小提琴,让15岁的他进入商业学校学会计。母亲安娜偷偷支持自己的儿子,让他去当家庭钢琴老师,并用自己挣的钱又买了一把小提琴。1844年,19岁的约翰·施特劳斯组建了24人的管弦乐队,正式和自己的父亲唱“对台戏”。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首场演出盛况空前。最令观众着迷的是他自己创作的《寓意短诗圆舞曲》,那欢快优美的旋律让观众陶醉,当演奏结束后,他们疯狂地高喊:“再来一个”。于是乐团一遍又一遍地演奏,居然演奏了十九遍!当人们还沉浸在音乐会带来的疯狂和激动时,维也纳的一家报纸用寥寥数语道出了人们的心声:“好好休息吧!兰纳(与老施特劳斯齐名的圆舞曲大师)。晚上好,老斯特劳斯。早上好,年轻的约翰·斯特劳斯!”

谁也改变不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历史规律。在父亲死后,约翰接过父亲的手中的指挥棒,把两个乐队合并为维也纳最好音乐团体,以超过父亲的才华能力,在整个欧洲赢得了更高的荣誉。为潜心创作歌剧,他又把指挥棒传给同样具有音乐天赋的弟弟约瑟夫和爱德华。1899年5月22日,约翰倒在了指挥歌剧《蝙蝠序曲》的舞台上。一年后施特劳斯家族悠久的乐团解散,辉煌的圆舞曲时代结束了。约翰为人类留下四百多首圆舞曲、二百多首其他舞曲、45首进行曲和16部歌剧。《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艺术家的生活》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和约翰·施特劳斯的名字传遍世界各地并经久不衰。这些曲目既是奥地利民族文化的标志,又是世界音乐不朽的精典。

全世界最大的音乐盛事,是每年的新年之夜在这个城市的金色大厅演奏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那时几亿人在注视这里的辉煌和倾听这里的天籁之音,感爱春天的呼吸--那是河的奔流,森林的鸣唱,鸟的欢歌,爱情的萌发……那一刻全世界都陶醉在“波尔卡”的旋律中,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安宁和祥和。那是全人类最壮丽的精神盛宴。当我们也驻足在这座外表十分朴素内部金碧辉煌的剧院时,更感受到了施特劳斯音乐艺术超越时空的魅力。在音乐的星空里,施特劳斯家族永远是灿烂的星座。

施特劳斯家族的故事只是这个城市“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二十世纪初,创造了人类音乐历史的许多大师都云集此地,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格留克和勃拉姆斯。他们的旧居、创作地、表演地、墓地、纪念碑和雕塑,随处可见。我们找到了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雕像,并和他们合影,此时十分小心脚下,不是怕踩了草坪,是想起勃拉姆斯的话:“在维也散步也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音乐大师们创造的旋律是这个城市的灵魂。

我常想,维也纳为什么会诞生施特劳斯家族,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大师,为什么在那里他们写出那么多伟大的作品?有人说,是因为十八世纪,玛丽妞·铁列西亚母子当政时力主改革,打击教会势力,倡导先进文化,欧洲的“维也纳乐派”在这里形成;十九世纪圆舞曲在这里发祥;二十世纪欧洲的音乐家在这里云集。有人说,维也纳人杰地灵,风景绝美,是生长艺术家的良田沃土。也有人说,这是皇族的遗风,宫庭舞会音乐会盛行,音乐家受到尊重。维也纳人散漫的天性,浪漫的灵魂,安逸的生活,对文化艺术有更高的需求。

也许,所有的不解之迷更增加了这个音乐之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