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灵的圣殿
5600600000015

第15章 空谷回音--纵情山水(3)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列宁在十月》电影演讲中,他那干净利落、坚定、赋有感染力的手势。尖尖的下巴上,胡须随着手势飘动。为了劳苦大众的利益,他奔走呐喊,唤起民众千百万。在风起云涌的暴动中,看到历史的方向,抓住历史的机遇。

列宁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人民的领袖。他更是一个伟大的挑战者,这个挑战是追求人人平等。他感受到了世界的不完美,劳动人民受欺压,他要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言人、领导者。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国家,并为此牺牲了生命,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的思想,他的形象。已经深刻地进入苏联人的思想深处。

克里姆林宫对面的历史博物馆,已经变成了商品零售店,很多人进去溜达。我没有进去。漫步在红场,我的目光聚焦在红场,深深凝望红场,似乎要把它刻在我的心版上。

凝望红场,我仿佛看到列宁去世时,红场上刮着凛冽的寒风,人们脸上的泪水结成了冰。全世界的无产者都在追悼这个为受压迫者献身的高尚的伟人。我想起孙中山在追悼列宁大会上的挽词:“茫茫五洲,芸芸众生,孰为先觉,以福齐民……亘古如生,永怀先哲。”

他的伟大不但在于他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毫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建设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中体现出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力量和勇气。这种力量和勇气就像那些巍然屹立的高山,虽然饱受狂风暴雨的摧残,依然雄奇壮丽。

他给人类一种鲜明的典范,人类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没有进行下去,但列宁开创了人类历史的先河,让俄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无数个“第一次”。他是马克思理论的实践者。

这个打破旧制度锁链的人,这个给苏联现代化奠定深厚基础的人,这个最终把千百万人的思念引向红场的人,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千古不朽的传奇!这就是历史的魅力,这就是列宁的魅力,这就是红场的魅力。

红场北边有一座无名烈士墓,深红色的石碑上雕刻着红旗、战士的钢盔、枪。墓前不熄的火焰跳动着,燃烧着。自从1967年圣火点燃后,整整40年过去了,圣火一直在燃烧,没有熄灭过。它是为纪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2000万烈士而建。

圣火身后烈士墓上密密麻麻刻满了红军烈士的英名。虽然我看不懂,但并不影响我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凭吊和敬仰。

凝望红场,凝望圣火,我的心被深深震撼,情不自禁我举起手,向那些无名的英烈致以崇高的敬意!

凝望红场,凝望圣火,我的心被深深震撼。情不自禁我举起手,向那些无名的英烈致以崇高的敬意!

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但俄国人依然视这里为心中的圣地。不管时势体制如何变迁,俄罗斯人对英雄的崇敬没有改变。我想先烈们在天上会含笑凝望的。

据说年轻人结婚,总会到这里献上两枝玫瑰,以表达他们对英雄的敬意。这种将浪漫主义与英雄情节完美结合的举动,表达了一种崇敬英雄、渴望胜利的民族精神!

我特地从国内带来了两枝玫瑰,敬献在无名烈士墓前。虽然是万里迢迢带来的玫瑰,但它们并没有凋谢。花儿有灵,玫瑰忠贞于爱情。也许这些英雄还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但花儿与我一样崇敬英雄,烈士们在天之灵已知晓并得到了告慰。

2009.5.30修改

千古绝世黄帝陵

轩辕黄帝,我的人文先祖,您就长眠在这山高水清、草木丰盛、风景秀丽、气势非凡的桥山上、沮水旁,凤凰山是您的靠背,凤岭像两个翅膀翼护着您的身躯,您安睡在她温暖的怀抱。山前沮水清澈、静谧,环绕着您,八千株黄陵古柏,组成浩浩荡荡的森林,将您拥抱、护卫。

我的祖宗,您不仅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您的聪明与智慧是上天赋予的,才具有超常的智慧。您定算术、造舟车、制衣冠、创医药、制音律、造历法、分四季、务农桑、创礼仪。醇化万象,采铜铸鼎。您是一个全才,英才盖世,举世无双。使得中华文明历久不衰、源远流长。其他文明古国早已香消玉陨,如流星般划过,唯有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东方。

您创造的那些文化,融合了自然、宇宙和人类所有的现象与本质,观察并总结了宇宙的根本、道德的起源、大地万物的规律。尤其在文字、算术、历数、医学、音律等方面,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至今为人类所享用,成为中医医学之瑰宝。您的功德如同桥山古柏万古长青、流芳千古。您的光辉,如同日月,光芒四射,恩泽万代。您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人文始祖”、“黄土大地”。

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于是,桥山成了一代代人祭祀、寻祖、拜谒之地。园内,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并排而立,共同见证同胞回归、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成就,向先祖报告着流浪在外百年的炎黄子孙,回到祖国怀抱的特大喜讯。先祖在天有灵,也会甚慰、甚喜的。您听:“中华即我,我即中华”的豪言壮语,抒发着全民族华人的精神,代表了“看紫荆花怒放,盼宝岛统一;致力于和谐世界,促进五洲大同”的美好愿望。

在民族危亡,举国抗日的1937年,国共两党主席共同派出代表到黄帝陵祭祀。毛泽东为此撰写祭文,其中:“还我河山,卫我国权”,鼓舞了多少同胞冲到抗日前线,举起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祭奠您,在您的陵园里,建立了祭祀大院,总面积132万平方米,仅祭祀大殿一项就耗资1.9亿元。整个大院投资多少亿可想而知了。

如今,全国各地的寻根祭祖热,热浪滚滚席卷中华大地。其规模之大,场面之壮观,花费之巨额,排场之讲究,一个赛一个。把先祖、圣人,当成神来朝拜,烧香叩首,三跪九拜。我想,老子、孔子、黄帝,他们都是精神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他们更希望传统优秀的文化被传承、发扬、光大,使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使社会更文明、更和谐。而不是只在形式上祭奠,传承文化不更胜于祭祀?多少人这边三扣九拜、烧香磕头,那边该做什么做什么,吃喝嫖赌样样俱全。祭祀是为了更好不忘根本,让爱和和谐充满华夏大地。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文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才是经久不衰的,源远流长的。

2008.11.30

桥山古桥

游黄帝陵,印象最深是古柏。

黄帝陵坐落在桥山上。在占地面积87公顷的陵园里,千年古柏,浩浩苍苍,遍布陵园的每一寸土地。整座桥山,古柏云集,绿波滚滚,气势恢宏。这里简直就是古柏的集散地,古柏的森林。

站在桥山顶,举目望去,“云雾绕古柏,圣水倒高岗,鹤立孤石上,黄花深水旁。”八万多株古柏尽收眼底,形成古柏的海洋。展现了一幅自然、和谐、静谧、空灵的美丽画卷。

千百年来,这些古柏历经无数风霜雨雪的洗礼,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旷世奇观。徜徉在这些古柏群中有如时光倒流,回到了黄帝时代。

茫茫古柏,共同呼吸着秀美山川的灵气。每一棵古柏都以自己独特的纹理、奇特的造型,向人们展示着五千年凝聚的雄壮与辉煌。你会被圣山深邃,古柏翠微所震撼。松柏并不稀奇,哪里都可以找到。然而,在这里,古代留下的柏树,数目之多,奇形怪状之特,唯有黄帝陵最多。

这里古柏,高可参天,低可抚云,苍翠层叠,蔽日遮天。当你置身于古柏林中时,心中顿生敬畏与感慨。寂静、清凉、安适、悠闲的氛围使人似平步广阔的天宇,心灵宁静高远。

古柏是中华民族的活化石,是先祖千年文明的遗迹,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绿色编年史,是中华文明前进的精神支柱。

黄帝亲手栽的“黄帝手植柏”,高20米,“腰围”11米,七搂八柞难围拢,足见它的古老与巨大。

轩辕,我们的先祖,您五千年前亲手植下这棵松柏,您种下的不单单是一棵树,而是中华大地五千年文明的种子,在神州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并杰出璀璨的果子,光耀千秋。孔子、老子、庄子,一批批杰出的思想家留下永恒的精神价值;四大发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学历法……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望着古柏,我唏嘘长叹,感慨颇多。在生物世界里,人的生命真是太脆弱、太短暂。且不说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更不肖说古柏五千年仍青春常在,就是几百岁的动物也是不足为奇。而自称为高级动物、不可一世的人,生命却是如此短暂,脆弱时不堪一击。茫茫宇宙中,从月球看地球,像小玻璃球一般,人不过尘埃一样渺小,有何自高自大?谈何征服宇宙?

汶川大地震,生死转换于顷刻,恩人与仇人同去,平民与官员共趋。当生命邂逅死亡,有谁能把握生命?当使世人明白:得到别得意忘形,失去别怨天尤人;顺境要善待别人,逆境要善待自己。平平安安就是福,快快乐乐就是恩。

2008.11.30

青山绿水枉自多

坐落在辽宁东部山区的桓仁县,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八山一水一分田”构成了其地形地貌。这里青山绿水,资源丰富。百仗悬崖的五女山、怪石嶙峋的老秃顶、风光旖旎的浑江大水库名闻遐迩。盛产人参、鹿茸和京株稻。但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自然资源很难得到开发和利用,经济发展缓慢,属于贫困县。

1986年,财政厅省市联合扶贫调查组一行9人,向着美丽而又贫穷的山区进发。

那是一个晴朗朗的天,蓝天白云为伴。我的心充满了激情。真想放开喉咙开怀大唱,歌唱美丽的大自然,歌唱我心中的激越情致。大家和我一样兴致勃勃,仿佛要去做一件伟大壮丽的事业,精神格外振奋。的确,为使桓仁县早日摆脱贫困面貌,解决温饱问题,尽快走上振兴之路,尽我们一点绵薄之力,这难道不是一项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吗?

汽车在蜿蜒的山麓上缓缓行驶着。两旁的群山伸开双臂,好象在热烈地欢迎我们。正是盛夏之际,群山苍翠欲滴,由远而近,呈现出不同颜色的绿:深绿、淡绿、嫩绿,应有尽有。这是一个绿色的世界、绿色的海洋。置身在这绿色的世界里,你会感到生命旺盛之可贵,大自然如此美丽。使你增添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我陶醉于大山的苍绿、大山的气势,心灵和感情都融化在这绿色的世界里,我成了绿的俘虏。

车到八盘岭,山势更加陡峭、险峻,巍峨壮观。我不禁想起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此时观景,更能领略诗中的意境。

从八盘岭往下望,云的海洋尽收眼底。山区的云真是壮观,神态各异,变幻莫测。那厚厚的白云时而如巨浪排空;时而如群燕齐飞;时而如盛开的棉桃;时而象散布的羊群。漫漫的、悄悄的,它们散去了。由雪白的花朵变成了片片凋落的花瓣。

我惊讶于大自然神奇的创造,被这山区美丽的景色所慑服。

越过新滨县,到了桓仁县境内,景色更加迷人。眼前的群山被洁白浓厚的花朵遮映着,一边晴,一边阴,仿佛两个世界。小溪、江河环绕着群山,雄壮中透着温婉,豪迈中蕴涵着涓细,刚劲与柔韧相兼。好一幅秀美的图画!

从乌烟瘴气的闹市区来到这秀丽多姿的山区,一切都是新新然,给我烦躁的心注入了一股清新、一股活力。我的心豁然开朗,格外舒畅。情不自禁从心底发出呼唤:谢谢你,美丽的大自然!

老黑背村坐落在美丽的富尔江畔,绿水青山环绕着小村庄。这么美丽的地方为什么叫了这么一个名字“老黑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差呢?

这里土地肥沃,然而却捧着金饭碗要饭。160户人家,就有90户靠吃返销粮过活,全年人均收入1985年为75元,1980年只有35元,远远低于全省贫困县300元的标准,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物资的贫困与精神的贫困息息相关。

文化教育落后,导致人口素质低,精神贫乏。由于这里地处山区,人口居住分散,一沟十几叉,叉叉有人家。多了十几户,少了三、两家。校舍少,居民点距离学校较远,加上生活困难,相当一部分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据统计,全县小学升中学的仅占25%。人口素质越低,也就越贫困,光棍也越多。黑沟村第七居民委37户中,27岁以上的大龄未婚青年就有27个。

教育经费不足,民办教师开资困难。五、六年开不出资是常事。师资水平很低,中小学有三分之一教师达不到标准。因师资缺乏,小学毕业教中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人才奇缺,管理落后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县大专生只有667人,占人口总数的0.2%。,并且大部分分布在农、林、教育部门。其他部门知识分子极其缺乏。由于山区生活困难,交通不便,远离城市,条件差,待遇低,大部分知识分子不安心在这里工作,一年就调走上百人。

经济的落后固然是精神贫困的基本原因。但人的懒惰,不思进取,躺在国家身上等、靠、要,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根本瓶颈。

一条小溪,穿过六道沟,那水清清地、缓缓地流着。

我的目光从小溪移到附近坐落在上脚下的农舍。解放后盖的草屋比比皆是。有的因年久失修,已到了遥遥欲坠的地步。有一户人家的房子一角已塌,用一根粗树桩撑着,看上去,不堪一击。许多人家有窗无玻璃,严寒的冬季来临,怎抵得住风雪的袭击?

走进老黑背村委会办公室,墙上并排贴的两张画令人惊诧。1986年的中国早已不是1976年的形势。而文革期间的画像,仍高高挂在墙上,主宰着这间房子,是否也主宰着这个村的人的思想?八年过去了,然而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的春风还没有吹到这里。信息如此闭塞、思想意识如此落后,难道仅仅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造成的吗?

离开老黑背,三辆吉普车向着北沟村驶去。

一路上,天气真是多变。一会小雨菲菲,一会大雨滂沱,一会薄雾溟溟。雨中行车、车中听雨,有如雨打芭蕉,别有一番意境。若不是只带了一套衣服,真想在大雨中狂奔。让雨淋透我衣衫,让雨打湿我的心,那该是怎样的痛快淋漓!

这儿的‘八山’真是名副其实,举目皆是。群山千姿百态,各抱其势,各显雄姿。就是看上一百次、一千次也不重复。即使是同一座山,从不同角度看,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到达了沙尖子镇。休息片刻,又向北沟村进军。路很不好走,全是石头的窄路,还要过几条河。车在河中奔驰,溅起的浪花象喷泉一样呈出不穷,很是美丽。

北沟村的沟很长,好久走不到尽头。听镇长说,这里由于太偏僻,很多人一辈子没见过火车。你看,道路两旁的大人小孩以多么惊奇的目光痴痴地望着我们的车。一群小孩子站在墙头上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长开,又矮又小。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是‘不够称’。穿的补丁落补丁,头发乱蓬蓬,象一团草,眼神痴呆。看了让人好不心酸。

这里大部分人家住的是草房。屋里破破烂烂,与周围美丽的绿水青山很不相称,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一户人家,厨房和寝室都在一间屋里。锅台连着炕。三口人只一床被,房间空空如也,一贫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