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灵的圣殿
5600600000016

第16章 空谷回音--纵情山水(4)

一个七口人家,户主久病,妻子哑巴,五个孩子都没上学。那个十五岁的男孩,一双大眼,透着机灵。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真可怜。

在这里,适龄儿童不能上学,或中途辍学,成为普遍问题,许多孩子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因为穷,娶不起媳妇,近亲结婚、换亲、痴呆者结合、残疾人与残疾人结婚比比皆是。代代遗传,后代则先天不足,加上营养不良,没钱念书,形成恶性循环。穷的越来越穷,痴呆者多,地方病多具有普遍性,精神面貌可想而知。因此,提高人口素质,扩大普及教育面,成为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这一切与周围苍翠的青山、清澈的小溪,多么不相称啊!

物资上脱贫,首先必须从精神上脱贫做起,在指导思想上来个彻底转变。精神不强,无一可为。一个萎靡不振的民族,自暴自弃的民族是不能摆脱贫困的。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自强不息,转变观念,穷则思变,穷则必变。我期待着美丽而又贫穷的桓仁县,早一天变成美丽而又富有的桃花源。

山海情怀

十八岁的花季,我金榜题名,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投入了东北财经大学母校的怀抱。

报道的第二天,我们宿舍的四个女孩就按捺不住青春的激情,一口气爬上了校园内的一座小山。一片瓦蓝充盈了我的眼睛,我情不自禁张大了口。登高远望,心里一下豁然开朗。山下是湛蓝的大海一望无际,尽收眼底,周围是逶迤的群山环绕。大多地方常常是有山没有海,有海没有山。而这里有山又有海。真是幸运。

对于我们这些从内地考来的大学生,从没看过大海。如今夙愿得以实现,憧憬装满胸怀,心中别提有多激动,多敞亮。山海之间,天地之间,使人变得那么渺小。波澜壮阔的大海,雄伟庄严的高山,宇宙万物的壮美,一切语言在自然面前都显得无力苍白。

从此以后,每天早早起来,踏着晨露,我便兴致勃勃地一口气爬上去,走向山,亲近海。虽然累的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我也乐此不疲,充满力量。因为山与海吸引着我的心,无限风光在召唤。这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这山这水真美丽,撩起晨纱,露出清水出芙蓉的美貌。当晨雾宛如条条玉带环绕海边的山山岭岭时,当太阳从海平面喷薄而出时,我如同天使置身于天堂,兴奋的心壮怀激烈,在山海之间轻歌曼舞,自由地翱翔、欢畅。我敞开胸怀拥抱美丽的大自然,我的心向着太阳微笑“早安,太阳!大海,你好!”

炎炎的夏日来临,期末考试紧锣密鼓。教室里郁闷难耐,山便成了我最好的去处。

山坡上,茂密的树林,厚厚的草地,天然的地毯。复习累了,顺势躺下,无比惬意。仿佛儿时躺在母亲柔软、温暖的怀抱里。阳光透过树丛落下来,在“地毯”上跳跃着金光,就像天使洒下的碎金,金光闪耀。

就这样爱山恋海,痴心不改。四年来与山与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人云“智者爱山,仁者爱水”。我虽然称不上智者、仁者,但对山与海的眷恋,如醉如痴,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投入到她的怀抱中,让清风抚慰我,让大山拥抱我,让森林沐浴我,让大海寥廓我。大山呼唤我心中的热情,浪花聆听我心中的歌声。

山与水总是难以分割。有山无水,山便显得落寞;有水无山,水便显得寂寥。山与水,是一对甜蜜的恋人。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没有水的山如同没有情感的男人,没有山的水就似没有韵味的女人。

山水风光中蕴藏着许多哲学命题,孕育着无限的诗情画意。你会感到山水永恒、生命永恒之无限,人生短暂之有限。让人心扉洞开,领悟到伟山丽水那特有的和谐和真诚。

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一往无前。山的哲学意味着正直;水的哲学意味着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青云直上;水的习性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

山牵着水、水绕着山,山水总是相偎相依、缱绻缠绵,是让我们达到大智大仁境界的良师益友。

山水是宇宙大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增益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品读山水,可以领悟到世界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故历史的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滋于海”,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置身山水,寄情山水,感悟山水。青山可以静心,绿水可以怡情。山水是剂良药。这种对山水的热爱,是切身之感,是文人独有的感悟。

山水审美过程,可以获得心灵深处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则是陶冶性灵的最好的精神养料。山水是大自然为人类专门创造的一部过滤带、清洗机。人们一旦进入山水,过滤了私心与杂念,荣辱可以皆忘,同时清洗了应该清洗的东西,比如,浮躁、烦恼、不平......没有山水的人生是黯淡的,疏远山水的人思想是驳杂的。走进山水、亲近山水,纵情山水,探索无尽的山水境界,其乐无穷也。

感谢山与海,使我度过了一生难忘的岁月。他培养了我对海对山的眷恋,对大自然无比的酷爱。给了我青春的激情,青春的豪迈,青春的欢笑,给了我纯而又纯的心灵和友情,给了我宽广的胸怀,淡定自如的坚定,一往无前的力量。一生中最宝贵的四年,是在山与海身边度过的。不管我是如何的幼稚、天真,他总是接纳我,爱我,将我怀抱,向我敞开山海情怀。

山,给了我气势、坚定、力量;海,给了我宽广、豁达、豪迈。山与海,海与山,山与水的融合是如此妙不可言。和谐、神秘。我的心灵因山水而净化,境界因山水而提升。我无法分清更爱哪一个,使我受用一生。

四年大学匆匆而过。临走的前一天,我又登上了校园内的山。不少校友在上面,大家都和我一样恋恋不舍。山上一块光光的岩石上,不知是哪位校友提的诗,吸引了我们的围观。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非常清楚记得那四句话,过目不忘:

四载风烟过,

而今各西东。

但愿捷足者,

事事永先登。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亲爱的同学、校友,你们的心是否还像当年的湛蓝的海水一样澄澈、透明,你们的心是否像那些山脉一样泰然自若?你们的心灵是否也变得寂寞而浮躁?

山和大海不会寂寞,不会浮躁。当我们都成为过客时,他们依然笑看风浪,笑看世事变迁,潮起潮落,沧海桑田。而人却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远离精神家园。

2008.12.21

诗情画意数江南

提起江南,从古至今,诗里画里文章里,无不为西湖、苏州园林的秀丽景色而讴歌不尽,挥洒不完。

从小脑子里灌满了对苏杭评价的美妙词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最忆是杭州。”似乎用尽天下词海里所有美文书画词句,也无法描绘苏杭的美丽多姿。因此,向往、憧憬到江南一游,成了多年的梦。

2003年,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地方,到人间天堂一游。然而,游览了杭州西湖、苏州园林众多经典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苏杭的美景,而是那浓浓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景点名、站点名、店铺名、地名,都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典故。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走不出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可见其文脉悠长,文化底蕴之深厚。

他像一个大才子,满腹经纶,风流倜傥。她像一个才情女,才华横溢,温文尔雅。用“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她还真恰当。只要你来到她身边,你的心自然而然被她的气质、才华所倾倒,产生爱慕之情,并回味无穷。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逃不脱她优雅的品位、丰厚的底蕴。

且不说西湖中心岛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苏堤春晓、阮墩环碧,每个名字都是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一首优美的诗词,一篇精美的散文,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如果天堂西湖中心的美,必须配以美丽的名字,也倒顺理成章,合情合理,不足为奇,然而,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逃脱不了她的诗情画意,她浓浓的文化氛围,她厚重的文化积淀,她的文采飞扬。用一步一诗,一步一画来形容她一点不为过。

如果以中心岛为轴心,一圈圈往外走,一个个诗情画意、古典雅致的名字映入你的眼帘: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柳浪闻莺……再往外走,又是一圈文化氛围将你包围:宝石流霞、双峰插云、虎跑梦泉、桂云听雨、满陇桂雨、九溪烟树、云栖竹径、吴山听风……一个个的惊喜、一次次的温柔,环抱着你,簇拥着你,吸引你的脚踪紧跟她曼妙的倩影,难舍难分,挥之不去,因为她太有诗情,太有画意,太有魅力。一个才貌双全、温文而雅、知书达礼的才情女,哪个人能逃脱她的魅力,她的美目流盼,她的气质芳华。无论你的眼光移到哪里,都能看见她迷人的嫣然一笑,吸引你驻足欣赏、品位、遐思……

在这些名字里,有花、有树、有明月、有小河、有故事、有情调。

如果说美丽多姿的西湖,需配美名,才浑然天成,玉汝玉成,正如好马需配好鞍一样。然而,苏杭的诗情画意,无处不在;她彰显的文化底蕴无处不在。一个随意的小亭子,一栋普通的小房子,上面的题字、楹联不是古诗、就是美词,都是经典句子。原来只在书上看到的千古名句在这里好多地方都看到了,甚至可以说触目皆是。如“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几乎每个不经意的小亭子上的题字,都出自名家之手,似乎这里曾云集了天下所有的名仕名士、隐士、文人、墨客。这里简直就是诗词博物馆。其繁华、其浩瀚、其盛大、其优雅、其飘渺,集古今中外文化之大全。这里历史遗迹太多,这里文人墨客来的太多,使这里的楼台水榭自然风雅超常,暗香残留。

与江南正好形成鲜明对比的北方,却是名迹罕见,文化底蕴更是水少湖浅。就说大连市吧,虽然这里海滨风光,气候宜人。然而只有100年历史的新兴城市,文化底蕴实在不敢恭维。单就说那些站名、地名,不是叫“子”,就是叫“沟”,足以略见一斑了。飞机场叫“周水子”,马栏村叫“马栏子”,东海之滨风光如画,却叫“寺儿沟”,美丽的星海公园对面叫“孙家沟”。还有山道沟、门头沟、杨家沟。没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总感觉像农民起的,土的掉渣。

当然,桃园街、不老街这样好听的名字也有,只是凤毛麟角。难怪当地人说话难听者多,不骂人不开口者多。有没有文化,一开口就见分晓了。随着人才的流动,一批批大学生在此安家落户,大连人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在改变。如今在工交车站点,竟然能看到雪莱、普希金等人的诗歌,给这座“浪漫”之都增添了不少魅力。但愿这种浪漫不是停留在外表的美丽、飘逸,而让知识、文化真正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从内在改变一个人,一座城市。高贵由心而生。内心的浪漫、丰富、高贵,才是真正的浪漫。

到了苏州,园林之多,小桥流水之雅,诗词楹联之丰富,同样让人眼花缭乱。回来后,竟然记不清园林与园林之间有什么不同了。这里集中国园林之大成。据说,这些园林是一些官员的私家花园。不管外面如何硝烟弥漫,狼烟四起,也不管百姓怎样民不聊生、饥寒交迫。这些封建统治者用收刮来的民脂民膏,在后花园大兴土木。(当时,苏州被称为皇都南京的“后花园”。)奢侈腐化,歌舞升平。难怪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赶不上美国二百年的发展速度。中国的太多官员自上而下想的不是如何促进整个民族的发展、进步,而是想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乌纱帽,如何多捞取好处,多建私家花园,多享受。自私自利,勾心斗角,互相残杀,延误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苏州,印象颇深的是枫桥夜泊。那古色古香的小桥,小桥上面的题诗,那寒山寺悠悠的钟声,让我对那首早已耳熟能详的诗更加喜欢。“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与画,画与诗,水乳交融,难解难分,心更被诗歌画了,温柔了,柔情似水了。仿佛看到夜半的渔火,听到夜半的钟声。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你被文化、文明熏陶着,裹夹着,感染着,人怎能不文明,不有文化,不诗情画意呢?难怪南、北方人气质、风度、谈吐、修养有着迥然的不同。人是环境的产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从南方回来对这句话才有了深刻的感受。

2008.7.28

桃花源里尽陶然

2008年9月8日,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

还未到桃花源报导,心已陶然。

提前两天先期飞到,为了领略古城风貌。在短短两天半的时间里,从西安到延安、黄河壶口瀑布、黄帝陵、兵马俑,一路走来,马不停蹄,我已是精疲力竭,疲惫不堪。虽然乘坐的是奥迪,很少走路,无论是登宝塔山,还是苏轼建的摘星塔,就是缓坡而上的黄帝陵,也是4个轮子开到山顶。然而毕竟是长途旅行,迷糊与劳累自不必说。

雨天的延安,寒气袭人。大大咧咧的我,看天气预报时,只看到最高气温31度,便只带了裙子。冒雨奔波于杨家岭、枣园、宝塔山之间,冻得我从头凉到脚,着实美丽“冻”人了一番。

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西安,已是9月8日晚5点多。落日的余晖灌满了天际,为我立下汗马功劳的奥迪,直接把我送到新桃花源山庄。刚一到大门口,二层高的仿古建筑城门上,两幅宽大、鲜红的条幅映红了我的眼帘。上面一幅是:热烈欢迎中国作家采风团,下面一幅是:“第三届冰心散文奖”颁奖典礼。

喜气、热烈,桃花源山庄展开热烈的双臂,迎接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的参会者。古色古香、温馨可人的桃花源,为我心中注入清新的风,为我带来阵阵抚慰,仿佛回到久别的家中,所有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光。

冲个热水澡后,我更是精神抖擞。吃罢晚饭,已是夜幕降临。走出餐厅,漆黑的院子,把一排排大红灯笼,映衬得通红通红,别有情致。恍惚间,我走在大宅门、乔家大院一般,像拍电影似的。

回到三区二院326房间,同房间的女作家不知去向。我也盼望见到大家,便跑到宗仁老师住的5区1院513房间拜会。刚走到大门口,仿古的一堵墙横在眼前。借着灯光,好视力的我,看清了上面的几行潇洒书法,但见上面有诗云: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人的苦恼,

居安乐之场要知患难人的疾苦,

在少壮之时要知老年人的心酸,

当旁观之时要知局内人的处境。

正是:庭院深深深几许,千年古训藏机锋。

此山庄老板有品味有文化。心中暗暗思忖间,已绕过墙。推开漆红大门。步入前井。古式的狮子桌、椅,雕花的门窗,都是仿古样式。抬头望,木制横匾上“香兰静室”几个字娟秀飘逸,旁边配有一束清香淡雅的兰花,诗情更加画意,锦上添花,雅致无比。我踯躅了一会,细细品味这里的一件一物,心中被优雅的环境陶冶的宁静而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