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库图佐夫
5610600000010

第10章 与拿破仑初次交锋(4)

这哪里是在作战,这简直是屠杀!

布克斯格夫登丢下残部逃跑了。多亏多赫图罗夫指挥得力,把部队带出重围,许多人才幸免于难。

夜幕降临了,拿破仑停止了追击,他已大获全胜,不用再追了。

两位皇帝、维依洛特尔,还有那些亲信,所有“热衷于交战的英雄”都到哪去了呢?

他们都跑了,他们的侍从、将军和身穿长袍的牧师们都可耻地逃跑了。辎重车队和内侍官的四轮马车在大道上疾驰,沙皇的轿式马车在这个狼狈出逃的行列前面开道。

谣言四起,什么库图佐夫阵亡了,沙皇负伤了,俄军全军覆没了……然而,亚历山大安然无恙地活着。

深夜,当脸部受伤的库图佐夫等人集合残部准备再战的时候,沙皇的侍从们正在为给他找酒而忙碌呢。亚历山大因腹痛难忍,需要用酒把药化开服用。侍从们急忙去找俄国的盟友,但奥地利宫内大臣不给,他说,奥地利皇帝也要喝酒。后来哥萨克骑兵救了驾,原来他们的行军水壶里装的是酒。亚历山大安静地过了一夜,次日早晨,就启程回国了。

同一天早晨,年已60岁的库图佐夫在奥地利一户农民的小木房里失声痛哭。朋友们试图安慰他,对他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虽然负了伤,而且是亲眼看着蒂森豪森阵亡的,但仍然很镇静。

库图佐夫强忍悲痛说:

“昨天我是统帅,而今天我是父亲……”

库图佐夫不单是为自己的亲人牺牲而痛苦,也不是由于自己的伤口疼痛而落泪。

在战场上,当有人惊叫着告诉他,他的面颊在流血的时候,库图佐夫指着在奥斯特利茨原野上,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中四处溃逃的士兵说:

“伤在那里!”

库图佐夫心中的创伤长久不愈,因为奥斯特利茨失败而带来的种种指责常常折磨着他。仇恨库图佐夫的人,不理解库图佐夫的人,利用他在奥斯特利茨的表现大作文章,把他说成是为私利而牺牲俄军利益和士兵生命的人。而沙皇——这个奥斯特利茨惨败的罪魁祸首,更助长了许多闲话的传播。他说过:

“我年轻,没有经验,库图佐夫应该劝我不要交战。”

这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把奥斯特利茨战役失败的全部过失都推给了库图佐夫。历史学家希尔德写道:“奥斯特利茨战役使库图佐夫彻底失去了陛下的好感。在1805年战争中他在很长时间内扮演了旁观者的角色。”当时在朝廷“忌讳谈库图佐夫”。库图佐夫再次失宠被黜。他被排斥于军队领导之外,被任命为基辅总督,或如当时所说的,是“光荣的流放”。

库图佐夫对所发生的一切感到十分沉痛,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

“你一定听到了有关我们的不幸的消息。我可以告慰你的是,虽然我严以律己,但对自己还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后来在1812年,当俄军给入侵的拿破仑军队以毁灭性打击时,库图佐夫看到一面被打坏的法国战旗上写着“奥斯特利茨战役胜利”的字样,便对身旁的军官说:

“你们年轻,活得比我长久,将来能听到关于我们打仗的故事,经过眼前这一场战争之后,无论是获得一场胜利,还是遭到失败,都无损于我的名声。但是,请你们大家记住: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我是没有过失的。”

后来,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在评论奥斯特利茨战役时,说了一句话:“要指挥好一支军队,一个好的将军,胜过两个庸君。”这句话是再恰当不过了。

同样,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伤亡的2. 7万俄奥两国官兵,还有那数以万计的冒着枪林弹雨拼命厮杀的战士,对于联军的惨败是没有责任的。

恩格斯在《奥斯特利茨》一文中写道:

奥斯特利茨被公正地认为是拿破仑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它最为有力地证明了拿破仑的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因为,尽管指挥失误无疑是同盟国失败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发现同盟国过失的洞察力、等待过失形成的忍耐力、实施歼灭性打击的决断能力和迅速摆脱失败困境的应变能力——这一切是用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都不为过的。奥斯特利茨是战史上的奇迹,只要还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

联军在奥斯特利茨的惨败标志着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和反对拿破仑法国斗争的结束。不出所料,奥地利停止了一切反抗,并于1805年12月14日在普雷斯堡与拿破仑签订了和约。

1806年初,在缔结普雷斯堡和约后,俄国军队经匈牙利返回祖国。

6签订蒂尔西特和约

由于1805年作战的胜利,统治着奥地利的拿破仑政权更加巩固了。这时已有16个讲德语的国家陷入法国的从属国地位,拿破仑在那里胡作非为,这就迫使普鲁士于1806年秋季向法国宣战。英国和瑞典站在普鲁士一边,第四次反法同盟建立了,俄国也参加了这一同盟。

由于普鲁士军队是按陈旧过时的腓特烈军事学说训练的,因而不是拿破仑的对手。1806年10月,在耶拿和奥厄施泰特两次交战中,普军惨败。法军占领了柏林,普鲁士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逃到俄国去了。

拿破仑认识到要想征服欧洲,必须首先征服俄国,于是派法军向俄国边境推进,1806—1807年战争爆发了。

亚历山大一直在为俄军物色总司令,但他连库图佐夫的名字都不愿意听。俄军屡战屡败,形势迫切要求亚历山大把伟大统帅召回军队。但是,谁都可以任命,就是不任命他所痛恨的库图佐夫。他曾提名像塔季谢夫这样一些庸碌无能的将军;想写信聘用侨居在美国的法国将军;最后,他想起了居住在奥尔洛夫省的叶卡特琳娜女皇时代的老将军M·Φ·卡缅斯基。70岁的卡缅斯基已是老态龙钟,但这没有使沙皇感到难堪,有人替沙皇打圆场说,在完成举世闻名的意大利远征时,苏沃洛夫不也是这般年纪吗?

卡缅斯基奉召来到彼得堡,他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告别仪式和祷告完毕,卡缅斯基启程上前线了,他许诺抓到拿破仑,并把他装在笼子里送到彼得堡来。

这位老人舒舒服服地缓缓而行。在快到达部队驻地时,他换乘普通四轮马车,学着苏沃洛夫的样子,雄赳赳地急驰到司令部。在这之后,他就不再仿效苏沃洛夫了。库图佐夫这时在远方注视着这里发生的这些事情。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

“我对卡缅斯基的怪异举动并不感到惊讶。如果人们在给我的信中谈的是实情的话,这个疯子可要……”

库图佐夫不幸言中了。卡缅斯基确已年迈昏庸。他到任后没几天,就举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演习,做了许多糊涂事,以致拿破仑也平生第一次被弄得莫名其妙,十分惊慌,不知在这背后有什么名堂。

卡缅斯基确实是糊涂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完全丧失了理智。在普乌土斯克,他身穿皮袄,头缠破布,出现在部队面前,他向士兵宣布,到处都在叛变,他们已被出卖,作为总司令,他号召士兵们赶快逃回俄国,并说自己也要走了。士兵们都被他的言行弄糊涂了。而卡缅斯基竟真的丢下军队,自己跑了回去。他恳求沙皇允许他告老还乡以度残生。

然而,亚历山大仍一意孤行,不肯召回库图佐夫。他命令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当了逃兵的布克斯格夫登将军和贝尼格森替代卡缅斯基指挥俄军。他们的行动由托尔斯泰将军负责协调,但是他们不听他的。

尽管在指挥上不协调,但是由于有多赫图罗夫和巴格拉季昂这样优秀的指挥员,俄军在战斗中还是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这些胜利都算在贝尼格森的账上,不久他就被任命为俄军总司令。

贝尼格森是从汉诺威迁来的移民,曾同俄国打过仗,后来转而为俄国服务,但他曾写道,他“不愿加入俄国国籍,也没有义务保证这样做”。他是典型的雇佣兵和盗窃国库者,他导致了1806—1807年俄军的饥荒。

贝尼格森伙同俄国军需官,通过克扣士兵口粮和行贿受贿大发横财。在他任内,俄国士兵经常因饥饿难忍而在田地里游荡,在那儿捡些没收净的土豆和蔬菜充饥。

7万俄军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驻扎在普鲁士—埃劳附近,面对拿破仑的8万大军执行防御任务的。

1807年1月27日晨,战场上下起了暴风雪,法军利用漫天大雪作掩护发起进攻。法军突然钻出雪幕,出现在俄军面前,但是,俄军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致命的火力迎击敌人,奥热罗军几乎被全歼,法军只得急忙撤退。这时,俄军步兵转入反击,但由于贝尼格森未将预备队投入战斗而未能扩大战果。

拿破仑派缪拉指挥全部骑兵反扑过来,猛攻俄军阵地中央,又命令达武军迂回俄军左翼。战斗到了紧要关头,大家在等待着贝尼格森的指示,但他却找普鲁士将军求援去了,不在战场上。后来由于巴格拉季昂率领他指挥的部队出击,才打退了法军的进攻。入夜,交战停止,法军撤离了。

这场战斗,无论是俄国人还是法国人,都声称己方打胜了。但是,一般都认为这场交战的失败者是法国。

后来,只是由于贝尼格森的严重错误,拿破仑才在6月14日弗里德兰交战中打败了俄军。贝尼格森使俄军背着阿勒河作战,而且阵地还被一条深沟一分为二,一看就知道那里根本不适宜扛防御战。贝尼格森的奇怪部署,继卡缅斯基的“大演习”之后,再一次把拿破仑搞糊涂了。对于他来说,贝尼格森选择的阵地是如此不可思议,以至于他满怀疑虑地说:

“大概俄国人还在什么地方部署了预备队。”

然而,哪里还有什么其他的俄国军队啊。就这样,俄军被打败了,被赶过了涅曼河。

1807年7月7日,俄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了蒂尔西特和约。

根据和约,拿破仑得以在西欧自由活动;作为交换,拿破仑同意俄国占领芬兰,并允诺与俄国瓜分土耳其。但是允诺是允诺,不久,他就唆使土耳其反对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