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库图佐夫
5610600000009

第9章 与拿破仑初次交锋(3)

当一切安排就绪后,拿破仑亲自巡视了部队,他为庆贺自己加冕一周年而向士兵发布了作战命令。法国士兵相信自己的统帅,相信胜利,并为夺取胜利做好了准备。

这样,拿破仑就在困难的条件下,找出了联军策略上的失误,隐蔽了自己的意图,充分做好了交战的准备。

亚历山大一世从小就在他父亲保罗一世的身旁,深受普鲁士思想的熏陶,是“保罗一世治军方法”的继承人,奥地利将军维依洛特尔比库图佐夫更中沙皇的意,库图佐夫只是个挂名的总司令,指挥权实际掌握在维依洛特尔的手中。然而,无论是维依洛特尔,还是奥地利的其他将军,都不能占胜拿破仑。他们是腓特烈二世军事制度的继承人,是已经成为历史陈迹的普鲁士—奥地利军事思想的典型代表。他们戎马一生,却充满了战败、被歼和损兵折将的记录。

从奥军在乌耳姆的惨败已经可以看到,在普鲁士—奥地利的作战体制下,不允许官兵有丝毫的创造性,任何人都不得偏离在办公室里制订的作战方案。信奉这个体制的人不仅仅葬送了无数的官兵,最后还导致了普鲁士国家的彻底崩溃。

维依洛特尔“忽生一念”,要切断拿破仑与维也纳的联系,提出了向法军右翼迂回的作战方案,这个方案的致命伤是联军离开了对作战有利的普拉岭高地,从而把侧翼暴露在敌人突击的矛头之下。

主观臆断是维依洛特尔的突出特点,他制订作战方案不是根据敌情和其他实际情况,他从不研究实际情况,也不侦察敌情,而是按其作战意图来推断情况,维依洛特尔根据自己的偏执之见,写出了关于奥斯特利茨交战的书面命令。亚历山大和奥皇弗兰茨立即批准了这个书面命令。

维依洛特尔拿着两位皇帝批准的书面命令来到了库图佐夫的司令部,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啰啰嗦嗦地宣读了这份命令。然后,他宣称,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拿破仑必定要在这里灭亡,更何况,奥军曾在此地举行过军事演习。奥地利伯爵布勃纳提醒维依洛特尔,“不要重犯去年演习时犯过的错误,不要像当时那样被困在这个地方”。维依洛特尔不以为然地回答说:

“预料不会那样。”

大多数与会者都清楚,这份命令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因为这份命令皇帝已经批准了,再说马上就要开战了,重新制订已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大家都不说什么。

在宣读命令的时候,库图佐夫一言不发,漠然置之。最后,他建议大家在战前好好睡一觉。

他为什么在军事会议上沉默不语呢?要知道,他比联军中的任何人都更清楚当时的形势。

是的,库图佐夫是软弱的。他无力与两位皇帝和他们的亲信抗争。但是,这种软弱不是因为他自私和虚伪,这是他的人生悲剧所在。

看到沙皇危害国家和军队都无力制止,这是俄国所有进步人士的悲剧,也是伟大统帅苏沃洛夫的悲剧。有人说,库图佐夫把指挥权让给奥地利人是他情愿的,联军失败的原因和他的罪责就在于此。他们说,苏沃洛夫就不听沙皇保罗一世和奥地利皇帝的话。六年前,苏沃洛夫任俄奥联军总司令时,他不仅不服从,而且还戏弄奥军总司令的愚蠢命令,毫不留情地辱骂他手下笨拙的奥地利将军。他先是拒绝奥军总司令的命令,然后就向沙皇报怨。他被奥地利人的干扰弄得精疲力尽,发出这样的哀叹:

“看在主的面上,不要再妨碍我了……”

但是,当时库图佐夫的威望,还不能同指挥过伊兹梅尔和布拉格之战的苏沃洛夫的威望相比。苏沃洛夫的处境也比他好,在远征意大利时,苏沃洛夫身边没有跟着两位皇帝,他的对手也不是像库图佐夫在奥斯特利茨交战中那样,是使两位皇帝丧胆的拿破仑。

库图佐夫看到,苏沃洛夫胆敢对抗朝廷而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看到苏沃洛夫惨遭迫害,含恨而死;看到无论是荣誉,还是不妥协的性格,以及他用以掩护自己的古怪行为,都未能使自己获救。从苏沃洛夫身上,库图佐夫更深刻地理解了“以卵击石”的含义。

后来有人说,库图佐夫曾去找亚历山大一世的宫内大臣,请他帮助劝说沙皇不要交战,但得到的回答却是:

“我的工作是做米饭和肉饼,关于军事,那是您,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的事。”

库图佐夫本人无力制止交战和改变作战方案,违反沙皇亚历山大的旨意将导致他的憎恨和自己的退役,但这无论对于库图佐夫,还是对俄国军队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人们会指责他这个伊兹梅尔战役的英雄,在面临奥斯特利茨战役考验时害怕了,会说他临阵脱逃放弃战斗。

12月2日清晨,冻得麻木了的士兵被口令唤醒,联军自左翼发起进攻。联军编成五个纵队,库图佐夫走在奥地利将军科洛夫拉特指挥的第4纵队的前面。

第4纵队占领了普拉岭高地。按照书面作战命令,它们应该继续前进,但是库图佐夫要求部队停下来。后来普鲁士军事历史学家尤斯特罗夫这样写道:

“库图佐夫正确地认识到普拉岭高地的重要作用,认为不应该轻率地放弃它。在这种情况下,联军总司令起码是凭本能这样作的,但也可能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东西在支配着他。”可以说,支配他的,是他所具有的对地形的特殊判断力,是对敌人战术的深刻了解。

这时,布克斯洛夫登集团军的一半人马已从左侧进入布满沼泽的谷地,多赫图罗夫也在那里。巴格拉季昂从右翼沿布吕恩大道向前推进。

维依洛特尔一再催促第4纵队离开高地向前推进,因为两位皇帝和奥地利的将军们都认为,被突然发起的冲击吓破胆的拿破仑将采取或防御措施,或逃离战场。库图佐夫坚持不离开高地,并准备在那里同法军交战。

拿破仑在高级将领的簇拥下,站在奥斯特利茨原野的另一侧。缪拉、苏尔特和贝尔纳多特所属各军的几万名士兵正等待着统帅发出出击的命令。元帅们急欲交战。拿破仑却按兵不动,他在等待时机。在俄军离开普拉岭高地之前,他不敢贸然发动肯定是异常艰苦的正面突击。

苏尔特元帅请求准许他进攻高地。拿破仑说:

“再等一会儿。”

在这雾气沉沉的寒冷早晨,双方就这样对峙着。一方是正在走向极盛时期的年轻统帅拿破仑,作为法国皇帝对军队有绝对的指挥权,他已把自己的军队集中成为一个突击兵团;另一方,是战斗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俄军上将库图佐夫,但他只是名义上的联军总司令。

亚历山大一世对库图佐夫的行为非常不满。他急驰到普拉岭高地,催促他赶快出击。

亚历山大问他: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您为什么还不前进?”

“我要等到各纵队到齐了才能出击。”

“要知道,我们现在不是在察里津的草地上阅兵,不到齐就不能出击吗?”

“陛下!正因为不是在草地上阅兵,我才没有开始行动,除非您亲自下命令……”

皇帝下命令了。他把第4纵队赶下了高地,就这样全军走上灭亡之路。

元帅们问拿破仑:

“现在是时候了吧?”

“先生们,当敌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应让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再等20分钟。”

联军放弃了高地,正在向下走。拿破仑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了。他喊起来:

“士兵们!敌人已经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让我们用雷霆般的突击来结束这场战争……”

第4纵队的先头部队被击溃了。尽管该纵队顶住了敌人的正面进攻,但又遭到来自翼侧的攻击,法军很快就占领了高地。

库图佐夫亲自参加了战斗。米洛拉多维奇等人一次又一次地指挥俄军实施反击,力图将法军击退。“旗帜前进!口令声此起彼伏。在两个小时内,步兵、骑兵轮番投入战斗,但终因双方兵力相差悬殊,敌人的突击太猛,而未能奏效。

看来只有投入强大的预备队才能挽回败势了,但是库图佐夫没有预备队,在维依洛特尔的书面命令中根本没有谈到预备队。布克斯格夫登本可以去支援库图佐夫,况且,多赫图罗夫已经告诉他: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决战正在战场中部进行,那里的俄军已经支持不住了;而此时,法军苏尔特元帅的侧翼正处于易受攻击的地位,应立即出击。

布克斯格夫登只执行维依洛特尔的书面命令,对多赫图罗夫的劝告不予理睬。尽管他受到法军元帅达武的阻击,推进速度缓慢,仍拒绝增援眼看就要被歼灭的中央部队,并使自己的侧翼和后方处于易受攻击的地位。

联军中央战线被突破,库图佐夫负了伤,他竭力阻止部队溃散,但是没有效果。手执战旗、和他一起冲锋陷阵的女婿蒂森豪森战死了。库图佐夫带着一个旅且战且退,试图摆脱敌人的追击,然后转入防御。

在右翼,巴格拉季昂还在奋战。他英勇地顶住了拉纳军的多次进攻。在左翼,是联军主力布克斯格夫登指挥的三个纵队。库图佐夫派人给他送去立即撤退的命令。如能执行这个命令,就能保存大部分俄国军队,交战的结局也就会大不相同。

愚笨而自负的布克斯格夫登没有执行要他撤退的命令,他对战局似乎一无所知,继续在实施不但无效、反而是有害的进攻。

拿破仑突破中央后,立即调1. 8万人的拉纳军去对付巴格拉季昂的1. 1万人的第5纵队,然后全力攻击被布克斯格夫登领入湖间小路的大部队的后方。当布克斯格夫登明白应该撤退的时候,为时已晚了。

奥斯特利茨的惨剧发生了。联军从水磨坊旁的堤坝上突围时,因磨坊被炮弹击中起火,道路堵塞了。部队从桥上过利塔瓦河时,桥梁也被炸坏了,这条路也断了。士兵们为逃生,拥向未冻坚的冰面,将冰压塌,溺死者不计其数。

法军布置在高地上的几十门大炮,向被封锁在各条小路上和在水中挣扎的联军士兵猛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