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拉宾
5619700000018

第18章 大使生涯(4)

8 强权政治

尼克松耍了一个手腕,他许诺满足以色列最近提出的“鬼怪式”飞机的要求,接着就转到政治话题上来。他表示了对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的不安,待来年5月美苏首脑会晤中将与苏联人谈论这个问题。他指定基辛格与梅厄夫人共同协调美以立场,以便到时有个对付苏联的统一立场。拉宾对此十分不快,难道梅厄夫人就是为了到华盛顿来听基辛格的几句话吗?好在梅厄夫人久经沙场,她忍下这口气,却又抓住机会,严肃地指出:“以色列认为罗杰斯计划已经寿终正寝,最好不要再用。以色列将会毫无顾忌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如果无视以色列的利益,美苏就是达成交易也是白搭。”老练的尼克松很会自己找台阶,马上表示同意梅厄夫人的看法。

基辛格与梅厄夫人就以埃部分和解方案于12月10日达成共识:以色列撤退到西奈山口的西端地区;停火期再延长一年半到两年;埃及的技术人员及“穿制服的部队”可以在方案允许的范围内越过运河。除此以外,美以还达成以下谅解:美国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迫使以色列按照罗杰斯计划去达成部分或全面和解的协议;授权西斯科和拉宾探索以埃对话的可能性;美国应在1972年和1973年计划供应的基础上再向以色列提供额外的“鬼怪式”和“空中之鹰”式飞机。至此,大家方感到松了一口气,尤其是美以谈判人员,都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梅厄夫人尽管有过不高兴,但还是满意地回去了。以色列在大国强权政治的压制下,尽管挽回了面子,但还是作出了撤退的让步,美国人也打开了军火供应的大门,双方皆大欢喜。

事情解决了,基辛格对拉宾说:“苏联人正忙于印巴战争,出于全球战略,美国并不急于与苏联达成中东问题的谅解。”他还认为:埃及人不会在1972年重开中东战争,因为它需要苏联支持。中东形势一好转,美国人立即放慢了为以色列提供飞机的速度,由原来的每月两架改为每月一架了。

但梅厄夫人对领土问题的敏感神经并没有半点放松。1972年1月间,基辛格在与拉宾的一次例行会谈中,说到了自己与苏联大使多勃雷宁的会谈,他以打招呼的形式告诉苏联大使:以色列坚持在前国际边界之外的存在,但具体范围有待以色列与有关国家谈判解决。拉宾以电讯的形式发回了国内,梅厄夫人很快回电:“解释一下基辛格在西奈地区国际边界之外存在是什么意思?”拉宾是很有主见的,他对自己政府真正意图是什么也不清楚,所以他回电:“我们的立场是不明确的。请授权政府发言人公开声明以色列并无意吞并西奈地区任何部分或将其置于以色列的管辖之下,它只希望控制那些地区。此外,我本人也要求澄清这方面的立场。”见拉宾也不了解自己的思想,梅厄夫人很恼火,她回电训示道:“以色列的政策是致力于对埃以边界作相当大的变动。它意味着主权的变化,而不仅仅是一个以色列的存在。我们不使用‘吞并’一词,因为它具有消极的含义。”拉宾却不喜欢这种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作法,他要求总理明确地告诉他以色列到底想吞并哪些地区。梅厄夫人告诉他,想吞并的地区包括加沙地带、沙姆沙伊赫以及连接以色列和沙姆沙伊赫的陆上通道。拉宾后来只好对基辛格说:“以色列要求边界变动,你可以告诉多勃雷宁。”基辛格毫不犹豫地说:“苏联根本不会同意边界变动,你可以跟总理说清楚。”此话传到总理府,梅厄夫人一下子变得忧心忡忡,她忧郁地告诉拉宾,尼克松曾当众同意以对边界进行变动,但拉宾怎么也想不起来。

年老了,梅厄夫人已显得不堪一击,基辛格此时玩起了心理战攻势。2月7日,他以警告的口气对达扬说:“我很难说尼克松总统在与勃列日涅夫的首脑会晤中会达成什么共识。”3月7日,基辛格神秘地告诉拉宾,苏联人提了一揽子交易:苏联人撤出埃及,以色列人撤回到6月4日线上。但后来基辛格又对拉宾说他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而其实是北越军队向美军发动了凶猛的攻势,挨打的美国人宣布取消莫斯科会晤。局势稍好后,基辛格又飞往莫斯科为会晤作准备。在整个美苏会晤中,作为对苏联抑制北越的回报,美国不可避免地会牺牲一些以色列的利益。这就是大国政治。梅厄夫人被搅得寝食不安,香烟消耗量上升到了每天两包半,她怕美国人在会谈中把以色列给出卖了。

但后来的美苏会谈并没有损害多少以色列人的利益,拉宾惊喜地发现,除了242号文件语言外,苏联人竟然同意了可对边界进行美苏双方同意的变动。双方的分歧是:苏联不同意以色列从一开始就与阿拉伯国家直接谈判。而美国人则不同意按有关联大决议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这份纪要还将作为今后美苏解决中东问题的基础。对此,拉宾是十分高兴的,梅厄夫人那边更是喜形于色。但并不是美国人在实践维护以色列利益的诺言,而是尼克松在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的长达三个小时“狂轰”中给激怒了,他历来吃软不吃硬,还在当副总统时,就和赫鲁晓夫进行过激烈的“厨房辩论”,因此,在苏方的强硬态度面前,他也变得强硬起来,直把苏联人顶了回去,才有了会晤纪要的结果。

但埃及萨达特不允许苏美两国决定埃及的命运。7月11日,他决然宣布把苏联军事专家驱逐出埃及。这是一桩举世震惊的事,搞得苏联人乱了手脚,就连美国人也十分惊讶。随后,以色列的日子好过了。

拉宾的大使任职到1973年3月10日期满,尼克松在当年1月份的一次送别性质的会上表示,希望2月底来访的梅厄夫人能带些新建议来。可糟糕的是以色列在梅厄夫人访美前夕,又在西奈上空击落了一架利比亚的民用客机。因此,1973年2月28日在梅厄夫人访美的第一天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副国务卿鲁什以及国防部长就让梅厄夫人碰了一鼻子灰。美国人三管齐下,使得梅厄夫人情绪低落,她对拉宾说:“总统若是这样,我看不如早日回去。”拉宾劝其忍一下,不妨搞个新的建议。但梅厄夫人想不出什么新内容,拉宾只好自己搞了一个提纲去见基辛格。晚上7点30分,基辛格带着洞若观火般的神情会见了拉宾,他以不加掩饰的快意说:“我想总理夫人一定度过了艰难和令人沮丧的一天。”他好像是躲在暗处偷看似的,一切都知道。拉宾不无愤怒地说:“你把我们总理请来仅仅是为了让她空着手回去!”见拉宾动怒了,基辛格才说起1968年3月的会谈,他当时就提醒以色列应重视实际安全而不是条文。他谈到他与埃及外长伊斯梅尔在“安全对主权”原则上达成了共识。这个原则意味着以色列必须接受埃及对整个西奈拥有主权的事实,而埃及则接受以色列在西奈某些地区保卫安全的军事存在状况。基辛格说,只要以色列接受这一原则,飞机之类的事好说。最后,梅厄夫人在拉宾的陈述下,接受了这一美、埃共同制定的原则。等手下人把戏演够了,尼克松才登场,他说了一通热情支持以色列之类的话来完成一个大善人的角色。

忙于紧张谈判的拉宾,忘记了当天是自己的生日,当尼克松拿出一件铭刻有自己名字的纪念品送给他作生日礼物时,他才如梦初醒。尼克松在梅厄夫人面前大赞拉宾能干,问拉宾回去后给个什么职位。梅厄夫人故作玄虚地说:“那要看他的表现如何了。”尼克松说:“那好啊,要是你们不想要他的话,把他留在这里好了,我愿意用他!”这是拉宾以大使身份参加的最后一次会谈,5年来他头一次感到轻松,仿佛全身神经都放松了似的。

9 耶路撒冷,美国犹太人的眷恋

美国与犹太人之间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早在美国独立以前,备受歧视的欧洲犹太人便开始移居于此。美国独立时,大约已有二三千犹太人。美国内战时期,犹太移民已达15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增加到300万。目前,美国犹太人约有600万,约占美国人口的3%,占犹太人总数的38%。

美国犹太人从早期开始,便依靠自己的智慧,艰苦奋斗,使其势力渗透到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工商业、娱乐界、宣传界等,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们已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具影响的犹太社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犹太人又有大批迁往美国,科教、文化、法律、经济等许多部门已成为犹太人的传统领地。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中有28%是犹太人;把美国带入核时代的是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泰勒、纽曼等;美国东部名牌大学的教员中30%是犹太人;美国宇航工业的专家中,犹太人的比例最高时曾达60%;70年代,美国每5名律师中就有一名犹太人,司法部里犹太律师的比例则高达30%。70年代末,犹太人已掌握着美国钢铁工业的25%,皮毛工业的90%,粮食加工业的60%,屠宰场、餐馆、酒吧、娱乐场所的52%以及电影业的40%,并控制着许多宣传和新闻工具。好莱坞八大公司之一的华纳公司就是犹太人经营的。据1986年的统计,在美国最具实力的企业家中,近1/4是犹太人。

美国犹太人在政治上也取得了显赫的地位。仅在尼克松和福特政府中担任要职的犹太人就有:国务卿基辛格、国防部长施莱辛格、司法部长里维、联邦储备银行董事长伯恩斯和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等人。担任州长、市长和国会议员的犹太人也不少。美国第93届国会里,犹太议员有15名;第94届增加到23人;到第100届时已达到36名。这些人是最能有力地保护以色列的利益的,他们同时也是维系美以特殊关系的监护人。美国犹太人的力量还体现在为总统竞选人提供巨额的资金和至关重要的选票。到1974年,犹太人为民主党与共和党候选人分别提供了60%和40%的竞选资金。在支持卡特竞选的私人捐款者中,有一半是犹太人。身为犹太人的拉宾,来到美国后自然不会放弃同各阶层犹太人的接触,以寻求他们的支持。

由于历史的原因,犹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也就是说,在以色列国成立之前,犹太人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为建立自己真正的家园,他们从世界各地纷纷迁往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他们为建立自己的家园——以色列国,可以说是战斗了一生,奉献了一生。在以色列国成立以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又纷纷迁往以色列,回归自己的家园。像在美国的犹太人,虽然没有迁往以色列,但他们占住美国社会各个重要的部门,心向着以色列。这样,世界各地,尤其在美国,就形成了一股支持以色列的力量。而美、以之间的特殊关系,也是这样形成的;拉宾在美国的五年里,经常出入白宫和国会,与美国上层人物交往,同时,他还利用各种机会深入美国社会,了解美国人的生活,不失时机地开展外交工作更加强了美以关系,同时为他以后当上总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