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巴巴罗萨行动
5621200000006

第6章 苏联崛起(6)

苏联怀疑《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中隐藏着反苏的秘密条款,说不定哪天波兰会同希特勒一道攻打苏联。希特勒一是想使波兰充当德国侵略苏联的小伙计,二是想使波兰成为德国进攻西欧时免遭苏联攻击的盾牌。这与波兰在德苏之间保持中立的立场完全不相容。

1936年8月底9月初,德国派海尔曼·冯·劳默以私人身份来到波兰,建议波兰加入反共公约。波兰人知道,一旦波兰投靠德国反对苏联,就会沦为德国的附庸国,听由德国摆布,因此以种种藉口推诿。

德国始终把波兰看成“季节性”国家,波兰的存在对德国来说是不能容忍的。消灭波兰成为德国历届政府的基本政策。德国要求波兰归还但泽,并彻底解决波兰走廊问题,遭到波兰的拒绝。希特勒警告波兰必须认清波兰不能在苏联和德国之间采取中间道路,如果波兰不同德国进行合作,总有一天华沙会出现马克思主义的政府。

波兰连忙向英国寻求支持,英国张伯伦政府也想争取波兰加入反德阵营。面对德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苏联积极谋求为波兰的安全负责,以便把波兰作为对付德军的盾牌,但波兰仍然奉行中立政策,拒绝与苏联合作。

纳粹德国一面宣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扩军备战,企图向东欧各国侵略扩张。面对德国的行径,英法等国一味忍让,同时还希望德国会停止扩张,执行所谓的绥靖政策。

张伯伦主张推动德国与苏联交战,这样既能消灭苏联,也能削弱德国。丘吉尔却到处演讲说,德国是英国最大的威胁。

2.德意日的勾结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并建立伪满洲国,日本开始受到英法美等国的一致谴责和反对。

1933年,日本退出英法两国操纵的国际联盟。日本在国际上变得更加孤立。在十分不利的局势下,日本理所当然的想到了与英法有矛盾的两个极富侵略性的国家——德国和意大利。

希特勒一向反对共产主义。自从1919年以来,希特勒就大谈德国为“反共堡垒”的理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希特勒呼吁欧洲各国以反共为共同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是社会主义大国,反共必须反苏。而日本始终视苏联为假想敌之一,而且在各方面都向德国学习,对德国的国力过于高估。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德日合作的基础。当德国提出与日本结盟的要求时,很快得到日本的赞同。

希特勒安排里宾特洛甫与日本谈判,当时他还没任外交部长,而是德国驻英大使。经过里宾特洛甫几个月的外交努力,德日两国于1936年签署《反共公约》。

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签署《关于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议定书》。这一协定书的签署,代表德意日轴心国的形成。《反共产国际协定》未规定三国之间承担的军事义务。

随着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在经济、军事和版图上的扩大,他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但三国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称霸世界。出于对抗英法美的需要,德意日三国都认为应该把《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一政治同盟变为军事同盟。

1938年1月2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向希特勒提议,建议德国与日意结成军事同盟,以牵制英国。不久,里宾特洛甫找到日本驻德陆军武官大岛浩少将,向日本建议缔结针对苏联、英国和法国的军事同盟条约。为了争取日本的支持,2月,德国停止向中国出售武器,并承认伪满洲国。7月,德国召回在华军事顾问。

9月29日晨,希特勒亲自赶到德奥边境的库夫施泰因迎接墨索里尼。在开往慕尼黑的火车上,希特勒对墨索里尼说:“早晚有一天德意要并肩向英国和法国开战。”墨索里尼表示同意。希特勒还把德日意军事同盟条约草案交给墨索里尼。

10月28日,里宾特洛甫访问罗马,目的是劝墨索里尼同意三国军事同盟条约。墨索里尼表示,不能缔结防御同盟,要缔结足以瓜分世界的同盟。里宾特洛甫表示同意,说德国将使地中海变成“意大利海”。

1939年1月1日,墨索里尼对任外交大臣的齐亚诺说,他决定接受德国关于把三国《反共产国际协定》变成军事同盟条约,并希望在1月份签署条约。希特勒对墨索里尼的态度表示欢迎。

1月6日,德国向意大利和日本再次提出三国同盟方案。这时,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1月14日,英法两国声明将捍卫两国的在华利益,日本和英法矛盾加剧。

1月19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外相提出的以下方案:三国同盟针对苏联,但根据情况也针对“第三国”;军事援助及援助的程度将视情况而定,这只是反共产国际条约的延伸。德国和意大利不同意日本政府的方案,谈判陷入僵局。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局势日益紧张。1939年4月,英法苏三国频频谈判。日本政府担心,一旦英法苏结盟成功,而日本的处境将会更加不利。同时,德国也可能与苏联结盟向日本施压。

5月14日,日本首相平沼致函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表示即使德国遭到苏联以外的国家攻击。日本也给予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但他以日本战争准备不足,拒绝一旦德国与西方国家交战就立即给予支援。

德日双方的合作关系发展很慢,主要是两国在地理上的距离太远,两国的接触较少,两国各自忙于侵略战争。但在里宾特洛甫的努力下,三国于1940年9月签署《三国公约》(《三国轴心协定》),又称《柏林公约》,有效期10年。到第二年6月,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等国家也先后加入。

《三国公约》中的第三条规定“签约国中任何一方若受未参加欧战及中日冲突的任何他国攻击时,三国应用一切手段互相支援。”所谓“任何他国”,即苏联或美国。

日本之所以愿意签署《三国公约》,是因为1940年9月德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日本希望缓和日苏冲突,以尽快征服中国;解决美日石油危机,日本对德国的期望很高,希望通过德国威慑美英,使美英解除对日本的封锁。

在谈判时,德日意三国达成协议:三国都不希望美国干预战争;不要求日本向英国宣战;设法使苏联参加三国公约,并由德国促进日苏合作。

希特勒正在做瓜分大英帝国、重划世界版图的美梦,利用日本做榜样以引诱苏联入伙。在《三国公约》签署后,里宾特洛甫立即访问苏联。

里宾特洛甫劝斯大林与德意日结盟,并对德意日苏四国的势力范围作出划分:欧洲和中非洲归德国;北非和东北非归意大利;东亚归日本;波斯湾和印度洋方向地区归苏联。

如果苏联接受德国的划分计划,则使苏联放弃欧洲、巴尔干、地中海,而改向波斯湾和印度洋,避免与德意两国冲突。

为拉拢斯大林,里宾特洛甫表示德国将帮助促成日苏互不侵略条约,说服日本承认苏联在蒙古、中国新疆和库页岛的势力范围。但斯大林不放心德国,更不放心日本,拒绝合作。

1941年3月底,日本外相松冈访问柏林,与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会谈。希特勒希望日本尽快向英国宣战。希特勒对松冈说:“欧战结束了,英国迟早会投降。日本如果这时攻击新加坡,则可促使英国尽早投降,也对日本在东亚的利益有好处。”

希特勒害怕日本不能保密,因此不肯告诉日本德国准备侵苏。他深信德军能打败苏军,不需要日本的帮助,只想利用日本牵制英国和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开战,日本政府视为奇耻大辱。一向亲德的松冈外相被迫下台。因此,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发动太平洋战争前也不肯告诉德国。

12月11日,德日意三国签署一项不单独媾和协定。

1942年1月18日,三国军方又签署一项军事协定,内容空泛。

从《反共协定》到《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再到《德意日联合作战协定》,三国勾结紧密,如果它们能有效地协调战略和行动,综合利用战争资源,三国对世界的危害将更大。事实上,由于三国自私和贪婪的阴暗心理,三国始终没有真正合作。

德国要建立欧洲新秩序,必然会先对付英法,再对付苏联,便可震慑美国。德国一直劝日本进攻香港和新加坡,6月22日后又劝日本和中国国民党联手反苏。但日本却一直不听德国的指挥,日本关东军在满洲只举行了一次演习,以震慑苏联,防止苏联干预中日战争。日本利用苏德全力相搏之机,加紧侵华战争。

日本一心要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把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根本国策,根本不想瓜分苏联,因为苏联红军对他们来说过于强大。为了向南方海洋发展,日本提高海军军备以对抗美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的制海权。

斯大林得到日本放弃“北进侵苏”的秘密情报后,立即从远东地区调全国最精锐的西伯利亚军团到西部参战,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打败了德国。

另外,三国结盟尽管以条约为纽带,但其本身过程充满矛盾。在《反共协定》签署以前,日本认为与德国签订的应是不担负过多义务的政治协定。

德国主张《反共协定》公开发表,日本担心此举影响日英关系,同时日苏渔业协定期满有待续订,日本担心公开发表《反共协定》会恶化日苏关系。

后来日本向德国作出让步,但要求在措辞上不刺激苏联。意大利要求加入《反共协定》时,日本并不积极,因为日本害怕卷入欧洲战争,怕影响日本与英法的关系。意大利加入《反共协定》时,并不清楚德日协定的秘密。而意大利担心大战期间,德国顶不住英法苏的压力,意大利自身实力有限,无法应付战争负担。

日本只想让德国在欧洲牵制苏联,自己在中国东北对苏联进行军事震慑,以便集中兵力侵华。还可虚张声势震慑英法美,伺机南下侵略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

可见,轴心国缺少重大战略协同,除了德国在欧洲战场驱使几个仆从国接受以德为主的战略外,轴心国打的是一场有联盟之名而无联盟战略的战争。

俄国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阻止社会主义的蔓延,把德国当成反社会主义的堡垒。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后,英法美等国努力把德国这个祸水引向苏联。

面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迅速崛起,资本主义国家极度恐慌。无产阶级运动一旦席卷全世界,英国就会失去许多殖民地,甚至连英国本土都会受到威胁。积极反苏反共是英法美国政府在政治上考虑的重要问题。

由于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德国成为反苏的堡垒。再加上德国法西斯主义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是死对头,德国成了欧洲反苏的防线。

1939年,德国向东欧扩张,英国欣喜若狂,纳粹德国帮了欧洲一个大忙。英国认为:法西斯主义是摧毁社会主义最有效的工具。如果把法西斯德国这股祸水引向苏联,使苏德爆发大战,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那么英国就可以渔翁得利。

对于德意日轴心国的成立,英国更是欣喜若狂,在英国看来,联系三国的纽带是《反共产国际协定》,就是说苏联将面临来自德日意三个强国的挑战。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张伯伦首相却说:“如果绥靖真的成功了,就没有一个国家能完全控制欧洲了,因而也不能向英国的全球霸权提出挑战了。”

3.炮击张鼓峰

希特勒在欧洲四处侵略的时候,苏联也在密切地注视着世界形势。苏联西边有德国的威胁,在欧洲,有英法长期的敌对,而远东日本政府发动侵华战争,妄图进攻苏联,南进南洋,称霸世界。

在亚洲,日本在中国东北集结一百多万关东军,扬言要灭亡苏联。1936-1938年,日军共挑起231起边界冲突,其中35起变成严重军事冲突。

日本侵占俄国的野心自古就有。1904年,日俄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爆发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占领中国东北部分领土,俄国向日本割让南库页岛,还失去苦心经营的太平洋惟一的不冻港——旅顺港。

1907年,日本国会通过《帝国之国防方针》,把俄国视为头等大敌。1918年6月,日本将苏联称为“假想之敌国”。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势力急剧收缩。日本对苏维埃共和国进行了武装干涉,并强占苏联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不久,日军被苏联红军赶出国境。

从此,苏联和日本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关于中国问题,列宁许诺沙俄时代强占的中国领土和租界归还中国。斯大林上台后,立即收回列宁的承诺。1921年,唐努乌梁海脱离中国,海被苏联控制。1921年,外蒙古脱离中国,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并被苏联控制。

1931年,日军侵略中国东北时,苏联宣布保持中立。日本的战略计划是:先吞并中国,再入侵苏联。当时的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在1936年6月给日本参谋部的一封电报中说:“应以我们的武力首先攻打南京,消除后方的威胁。”

英法等西方国家一直怂恿日本侵略苏联。在日本政府内部,战略目标意见分歧很大。日军大本营决定向苏联发动一场有限的试探性战争。

斯大林政府密切关注远东局势,相应地加强了远东的防御力量。但斯大林不想西与德国、东对日本两线作战。苏联政府曾经多次向日本政府提出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都遭到日本政府的严词拒绝。

1937年中日战争正式开始后,中国向国际求援。苏联想靠中国牵制日本,《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后,苏联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援助国。苏联派航空兵参加了中国抗战。

1938年6月底,苏军进驻张鼓峰要地,在山上修建工事,设置铁丝网。当时,日本已将中国东北划为“满洲国”,将朝鲜作为殖民地。日本发现,苏军占领张鼓峰等地控制着通往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略要地。当时,日军主力正准备攻打武汉。

日本政府命令日本关东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同时派日本驻苏大使重光葵向苏联发出强烈抗议。苏联政府不同意从张鼓峰撤军,重光葵的外交努力失败,日本政府决定夺取张鼓峰。为避免使日苏战争影响日本在中国的战局,日本政府命令驻朝鲜日军进攻张鼓峰。

徐州会战结束后,日本军部就制定了攻打武汉的作战计划。日本军部下令各部于1938年6月底前完成集结,并于8月占领武汉。日本军部要求日军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但由于发生了张鼓峰事件,推迟了武汉战役的时间表。当时,中国军队一直没有看清日军的进攻意图。

“张鼓峰事件”是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军争夺张鼓峰高地和沙草峰高地的事件。

张鼓峰高地位于朝鲜、苏联和中国交界处。图们江从张鼓峰高地附近经过。根据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张鼓峰属于中国领土。但苏日两国为争夺此地而爆发军事冲突,中国却因正受日本侵略而无暇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