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辨经》学生活
5626100000048

第48章 释争第十二(3)

陈平押解樊哙,故意缓缓而行。这一天,正在走路,忽然听到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怕吕后、吕须牵怒自己,就令车马慢慢行进,自己打马先行,匆匆入都,直奔宫中,在刘邦灵前跪下,边拜边哭。吕后见陈平已回,忙问樊哙情况。陈平道:“臣奉命往斩樊哙,因念哙有大功,不敢加刑,现已押解来京,听候发落。”吕后听后,方转忧为喜,令陈平下去休息。陈平因怕有谗得逞,固请留在宫中,充当宿卫。吕后见陈平办事有心,当即拜其为郎中令,叫他傅相嗣君。至此,陈平才放下心来,起身谢恩,告辞而出。数日之后,樊哙到都,吕后诏令,赦其无罪,复其爵邑。

至于刘邦死后汉朝的政权,则是其妻吕后临朝称治七年,汉朝功臣良将被诛戮无数。如果陈平当时杀了樊哙,其后果可想而知!

陈平可谓八面玲珑,他不是虎口拔牙,而是在虎口中保全自己。这说说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找不出几人!

智慧金言

所谓伴君如伴虎,与虎为伴固然可显得八面威风,但稍不留意也会为虎所伤所噬。“与虎共舞”实在是一门十分高深的艺术。自保,似乎是百事之首。

萧何的释疑之材

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匡世济时之略的管仲,总算得遇齐桓公这样一位千载难逢的明主,得以大展雄才。只是有一点,他未把内政权、外交权尤其是军权集于一身,才能得以善终,否则,别说不能施行改革、帮助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恐怕早就身首异处了。其实,齐桓公也不傻,历史记载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齐桓公对管仲极为信赖,有一天,他在朝堂上对大臣们说:“我想立管仲做我的仲父,不知你们有什么意见。我们现在来表决一下,同意我立管仲为仲父的人进门以后往左走,不同意的人进门以后往右走。”他说完以后,群臣各分左右,入门后站定,惟有东郭牙既不往左走,也不往右走,竟然站在门的正当中。桓公感到很奇怪,问东郭牙说:“我要立管仲为仲父,同意的人往左走,不同意的人往右走,您为什么立在中间呢?难道先生没有听见吗?”东郭牙说:“以管仲的才能可以谋划天下大事吗?”齐桓公说:“当然能。”东郭牙又问:“以管仲的决断能干大事吗?”齐桓公说:“当然能。”东郭牙说:“那好。管仲的智谋足以谋划天下大事,管仲的决断足以干大事情,您现在又要把国家的大权交给他,如果他用自己的智谋才能,凭借着您的威势,来治理齐国,请问,您的政权能不危险吗?”齐桓公听后悚然而惊。对东郭牙说:“您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就不再立管仲为仲父。也不把所有的大权交给他,而是让隰朋治理内政,让管仲治理外交,使他们分权并立。

汉朝的开国功臣萧何是刘邦当泗水亭长时的相识,当时,亭长负责处理乡里较小的诉讼案件,遇有大事,便向县里详细汇报,因此与县中官吏十分熟悉。萧何是沛县功曹,与刘邦同乡,又十分熟悉法律,刘邦对他就格外尊重和信服,因此,刘邦每有什么处理不当的事,萧何就从旁指点,也代为掩饰通融,两人的关系就越来越密切。刘邦斩蛇起义以后,萧何一直跟随,刘邦差不多对他言听计从,楚、汉相争乃至汉朝开国的大政方针,几乎无不出于萧何之手,萧何可谓劳苦功高。当然,刘邦对萧何也不是毫无防备之心,但他能较好地处理。在楚、汉相争之时,刘邦离开汉中来到关东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萧何留在汉中,替刘邦镇守根本之地,并兼供给粮草兵丁。

萧何很善治理国家,不久就“汉中大定”,百姓皆乐意为萧何奔走,萧何对刘邦的粮草供应也很充足及时。史书上这样记载说:“楚、汉战争之始,汉王刘邦令丞相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太子刘盈,治理郡县、征集军饷,自统大军东讨项羽。”

汉三年(前204年),楚、汉两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线对峙,战斗异常惨烈。但刘邦却接连派出数批使臣返回关中,专门慰问萧何。对此,萧何未加注意,而门客鲍生却找到萧何说:“现今,汉王领兵在外,风餐露宿,备尝辛苦。反而几次派人前来慰问丞相,这是对丞相产生了疑心。为避免生出祸端,丞相不如在亲族中挑选出年青力壮的,让其押运粮草,前往荥阳从军,这样一来,汉王就不会有疑心了。”

萧何听后,才猛然醒悟,于是按计而行,派了许多兄弟子侄,押着粮草,前往荥阳。刘邦听丞相运来了军饷,并派不少亲族子弟前来从军,心中大悦,传令亲自接见。当问到萧丞相近况时,萧家子弟齐道:“丞相托大王洪福,一切安好,但常念大王栉风沐雨,驰骋沙场,恨不得亲来相随,分担劳苦。现特遣臣等前来从军,愿大王录用。”刘邦非常高兴地说道:“丞相为国忘家,真是忠诚可嘉!”当即,召入部吏,令他将萧家子弟,量才录用。对萧何的疑虑,也因此而解。

萧何、张良、韩信被汉初“三大功臣”。韩信被吕雉擒杀,张良晚年慕长生之道,遂为方外之士,不在评论之列。惟有萧何,以开国功臣始,以辅国良相终,实属不易。在传统的为臣之道中,最忌讳的莫过于权大压主、功高震主、才大欺主,萧何时时提防,刘邦稍有疑虑,便设法化解,如此才得善终。其实,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莫不如此。

后来刘邦还曾多次对萧何有所疑虑,都被萧何巧妙地化解了。

召平是个非常有见解的人,秦时为乐陵侯,秦灭后沦为布衣,生活贫困,靠在长安东种瓜为生,因所种瓜甜,时人称为乐陵瓜。萧何入关后,闻召平有贤名,才将其招致幕下。汉十年(前197年)九月,刘邦率军北征陈口。韩信乘机欲谋为乱。吕后闻知后,在萧何的帮助下,设计擒杀了韩信。刘邦得知后,便遣人返回长安,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为五千户,并赐给了他五百人的卫队。众臣闻讯,纷纷前来祝贺,独召平前来相吊。

召平来到相府,对萧何说:“公将自此惹祸了!”萧何一惊。忙问:“祸从何来?”召平道:“主上连年出征,亲冒矢石,只有您安守都城,不冒风险。今韩信刚欲反长安,主上又生疑心。给公加封。派卫队卫公,名为宠公,实则疑君,这不是大祸将临了吗?”萧何听后。恍然大悟,急问:“君言甚是,但如何才能避祸?”召平说:“公不如让封勿受,并将私财取出,移作军需,方可免祸。”萧何点头称是,于是,他只受相国职衔,让还封邑,并以家财佐军。刘邦听后,疑心稍解。

汉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刘邦又移兵南征英布。其间,多次派使回长安,问相国近来做何事。使臣回报说:“因陛下忙于军务,相国在都抚恤百姓、筹办军粮等。”一客听说了这件事,找到萧何说:“您离灭族不远了。”萧何顿时大惊失色,不知为何。客又接着说:“公位至相国,功居第一,无法再加了。主上屡问公所为,恐公久居关中,深得民心,若乘虚而动,皇上岂不是驾出难归了?今公不察上意,还勤恳为民,则更加重了主上的疑心,试问如此下去,大祸岂不快要临头了吗?现再为您着想,您不如多购田宅。强民贱卖,自毁贤名,使民间说您的坏话。如此,主上闻知后。您才可自保,家族亦可无恙。”萧何照计施行,刘邦得知后,方安下心来。

刘邦平定英布后返回长安,途中有不少百姓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强买民田。萧何入宫见驾,刘邦将状书一一展示给萧何看,笑道:“相国就是这样办利民的事的吗?愿你自向百姓谢罪。”萧何见刘邦无深怪之意,退下后,将强买的田宅,或补足价格,或退还原主,百姓怨言渐渐平息,刘邦也因此获得了好名声。

韩信只能勇往无前,却不能善始善终;萧何功劳不及韩信,智谋亦不突出,却能自我保全,由此可见端倪。

智慧金言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为臣之道有多种,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权大压主、功高震主、才大欺主。如果引起了君主的怀疑和恐惧,那就自身难保了。

谀材

前些年市面上流行一部书,叫做《厚黑学》,顾名思义,乃脸厚心黑之学也。但乍听起来,这个名字好像还嫌太文雅了点。其实,也不用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完全可以放开来说,说得更简单通俗一些,中国封建官场上的这门最大的学问,就是“马屁学”。如果研究好了“马屁学”,而且能够得心应手,那就会在宦海沉浮的惊涛骇浪中稳坐钓鱼船!

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在抨击那些没有本领的末流帮闲家时,曾经说帮闲也是需要有本领的,当时的许多人没有那样的本领,硬要帮闲,便常常弄出一些令人作呕的文章来。然而,中国历史上确实是有许多高明的帮闲家的,下面仅举几例。

一日,文皇与解缙一同游玩。文皇登桥时,问解缙:“对此你有什么说法?”解缙说:“这叫做一步更比一步高。”下桥的时候。文皇又问他有何说法,解缙说:“这叫做后面更比前面高。”

相传某布政使请按察使喝酒。席间,布政使因自己儿子太多而表示忧虑。按察使只有一个儿子,又为儿子太少而发愁。布政司的一个案吏就在旁边说:“子好不须多。”

布政使听了这话,不大高兴,于是说:“我儿子多,你又怎么说呢?”那位案吏回答说:“子好不愁多。”

二人皆大欢喜,大加赞赏,一起举杯痛饮。

梁武帝的宫门发生火灾,武帝对群臣说:“我正想重修一座。”何敬容就说:“这正是所谓皇上以天下为先,所以天也不违皇上之意。”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擅长草书,应皇上之命,为《虎顾众彪图》题诗,他写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文皇见诗,颇有感触,当即命令户部尚书夏原吉将太子迎回了南京。

梁武帝问侍中王份:“道家讲究有、无之说,我是有呢?还是无呢?”王份回答说:“陛下统治万物,这是有;陛下领悟到最高深的道理,这是无。”

南朝宋文帝在天泉池钓鱼,垂钓半天没有任何收获,十分懊恼。王景说:“这实在是因为钓鱼人太清廉了,所以钓不着贪图诱饵的鱼。”

魏高祖给儿子取名恂、愉、悦、怿,中书博士崔光给儿子取名劭、勖、勉。孝文帝对崔光说:“我儿子的名字都是‘心’为偏旁,你儿子的名字都以‘力’字为偏旁。”崔光回答:“这正是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啊!”

桓玄篡位,登上御床就发生地陷,殷仲文说:“这是因为圣德深厚,大地无法负载啊!”

晋武帝初登帝位,测字时摸出个“一”字,按当时的迷信,帝王在位的时间,要看得到数目的多少。晋武帝很不高兴,群臣也大惊失色,不知应该怎样解释才好。侍中裴楷进言说:“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地得到‘一’就安宁,天子得到‘一’是因为天下都将忠贞于他。”

晋武帝听了,十分高兴,群臣也对裴楷的善谀由衷叹服。

梁武帝即位时,有猛虎闯入建康城,大象进入江陵。他觉得很不高兴,就拿这事询问群臣,没有人敢答言的。王莹说:“过去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陛下受命登基,老虎大象都来庆贺。”如此谗谀,实在令人作呕。

智慧金言

迎合与蒙蔽永远是封建官场上两大不败的法宝。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细细想来,实在很有些道理,只要行之有术,这两大法宝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显出神奇的效力。如果你能力欠缺,祭不起这法宝,那就怨不得别人了。

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是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在这个故事中,毛遂是不是成功地促使楚国和赵国缔结了合纵盟约倒不是一件重要的事,关键是对人材的观察、识别,由此而教导人们,不要自高自大、不要随便看轻别人,很多人在合适的条件下都会成为人材。

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赵王曾经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希望推举赵国作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共同联合抗秦。平原君约定跟门下智勇双全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平原君说:“如果能通过和平谈判取得成功,那就最好了。如果谈判不能取得成功,那么,也要想办法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盟约确定下来,一定要确定了合纵的盟约才能回国。同去的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寻找,从我们门下的食客中寻找就足够了。”结果选得十九人,剩下的人没有可选的了,无法凑满二十人。

这时平原君的门下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自己找到平原君,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人员不到外面去寻找,而现在还少一个人,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啦?”毛遂回答道:“已经整整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如今,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已三年了,我的左右近臣从没人称赞推荐过你,我也从未听说过你,这是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先生不能去,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就算是今天请求大王把我放在口袋里吧。假使我早就被大王放在口袋里,就会整个都脱露出来的,不只是露出一点锋尖就完了。”平原君终于同意让毛遂一同去。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示意,暗地里嘲笑毛遂,只是没有发出声音来。

等到毛遂到达楚国,跟那十九个人谈论、争议天下形势,那些人个个佩服他。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订立合纵盟约的事,再三分析利害关系,从早晨就谈判,直到中午还没有决定下来,那十九个人就鼓动毛遂说:“先生应该登堂了。”于是毛遂紧握剑柄,一路小跑着来到了殿堂上,对平原君说:“谈合纵不是利就是害,只两句话就可以了。现在从早晨就谈合纵,到了中午还决定不下来,是什么缘故呢?”楚王见毛遂登上堂来,就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的随从家臣。”楚王厉声呵叱道:“怎么还不下去?我是跟你的主人谈判,你来干什么?”

毛遂紧握剑柄走向楚王说:“大王敢呵叱我,不过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现在我与你距离只有十步,十步之内,大王是无法依仗楚国人多势众的,大王的性命就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就在面前,当着他的面,你为什么这样喝斥我?况且,我听说商汤曾凭着七十里方圆的地方最终统治了天下,周文王只是凭着百里大小的土地就使天下诸侯臣服,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多吗?不过是善于掌握形势而努力发扬自己的威力罢了。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毛孩子,他带着几万人的部队,发兵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攻开了郢都、鄢城,第二战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使大王的先人蒙受了极大的耻辱。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王都感羞耻,可大王却不觉得羞愧。合纵盟约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我的主人就在你的面前,你为什么这样呵叱我?”

听了毛遂这一番话,楚王即刻变了态度说:“是,是,的确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一定竭力履行合纵盟约。”毛遂进一步逼问说:“合纵盟约就算是确定了吗?”楚王回答说:“确定了。”于是毛遂用命令式的口吻对楚王的左右说:“把鸡、狗、马的血取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下,将其端到楚王的面前说:“大王应先歃血盟誓,以表示确定合纵盟约的诚意。您先饮完了,下一个是我的主人,再下一个是我。”

就这样,在楚国的朝堂之上确定了合纵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