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
5633800000043

第43章 尾声2008——见证历史,看遍中山路(2)

1912年9月28日,孙中山一行乘胶济铁路专车,离济南赴青岛。当晚6时,孙中山及随行人员到达青岛火车站。火车站广场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德国仪仗队列队相迎,鲜红的地毯从出站口一直铺到广场中央。总督麦尔瓦德克站在欢迎队伍的最前列,当孙中山走出火车站大厅时,他抢前一步说:“大总统阁下,我代表青岛的军民欢迎您,请接受我最诚挚的问候!”在握手拥抱之后,孙中山先生谢绝了他提供的专车和准备的宴会,在广场做短暂的停留后,率领访问团前往位于第一海水浴场的“沙滩宾馆”。

孙中山的青岛之行,成了青岛人民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中共青岛地方组织与国民党市党部发起举行追悼会。1929年,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将山东路更名为中山路,将第一公园改为中山公园。2001年国庆节,青岛市政府在中山公园增设一尊孙中山先生石雕塑像,表达青岛人民对中山先生的真情缅怀!

今天,青岛的中山路已经成了“老街里·青岛旅游风情街”的重点项目。2008年夏天,我徜徉在这条百年老街上,追随着历史的印迹。

我们正从历史走向未来。

在中华大地上,台湾的中山路大概最为密集。台北市、台北县,台中市、台中县,台南市、台南县,高雄市、高雄县,新竹市、新竹县……中山路遍布岛屿内所有市县,甚至一些乡镇。孙中山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大陆与台湾,始终呼吸与共,血脉相连。

2000年第3期的《炎黄春秋》上曾经发表过何标的一篇文章《孙中山四赴台湾》,至今仍被各大新闻网站广泛转载。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如此介绍孙中山对台湾的影响:

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直接影响下,台湾民众自1912年至1915年,先后于南投、嘉义、台中、台南、苗粟和台北等地,发动多起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暴政的武装起义,遭到日本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仅1913年同盟会成员罗福星在苗栗发动的抗日起义,被捕者即达1211人。罗福星在慷慨就义前留下了大义凛然的“自白书”,其中有四句藏头诗:“孙真国手著光唐,逸乐丰神入既章。仙客早贬灵妙药,救人于病身相当。”每句第一字合成“孙逸仙救”。

孙逸仙是孙中山的号,罗福星在临刑前仍念念不忘孙中山,足见抗日志士对孙先生的崇敬和期盼。

1920年前后,在中国五四运动和世界新思潮影响下,台湾知识分子密切关注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他们把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的希望,寄托于中国革命的成功。二十年代初出版的《台湾新青年》刊物发表的一篇文章说:“若要救台湾,非先(从)救祖国着手不可!欲致力于台湾革命运动,非先致力于中国革命成功。待中国强大时候,台湾才有回复之时;待中国有势力时候,台湾人才能脱离日本强盗的束缚。”文中所谓的“中国革命”,指的就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大量城市乡镇中原有的日式街道名称,改名为中山路,以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之情。

在台北,日本人统治时期的“敕使街道”(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等日本皇族到台湾参拜台湾神社时所走过的路),更名为中山北路,它是台北市最重要的南北干道。在这条划分为七段的宽阔街道上,国父史迹纪念馆、中山市场、国宾大饭店、台北广播电台、中山美术公园、中山足球场、圆山大饭店、士林官邸等重点文化娱乐休闲设施依次而立。

中山南路与中山北路一样,也是台北市的交通干线。它原为台北城府的东城墙,日本人统治时期拆墙筑路,曾被命名为三线路。光复后,逐渐发展为台北的政治中心,沿线设有“监察院”、“立法院”、“教育部”、“外交部”等重要机关,以及“中山纪念堂”、“国家图书馆”、“台大医院”等文化卫生设施。

此外,台中市的中山路在日本人统治时期叫“新盛桥通”,嘉义市的中山路那时叫“大通”,高雄市的中山路曾叫“昭和通”,等等。总之,每一条中山路都是记录着那座城市的历史,也都是今天最重要的交通干道和城市中心。

台湾的中山路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不仅存在于从北到南的各个中心城市,而且深入到了各个乡镇。仅台北县的淡水镇、莺歌镇、金山乡、石门乡、八里乡等许多乡镇都有中山路。在台湾,对孙中山的敬仰、缅怀之情,是深入民间的。

孙中山的家乡广东省中山市,是所有“中山路”的起点。可是,它在改革开放之前,却并没有中山路,只有一条孙文路。

中山市的中山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开拓、建设起来的。它不仅是全国最新、最开阔的中山路,而且是一条改革之路、开放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山市政府在原人民路和长洲路的基础上开始拓宽改建工程,1989年夏完成。沿路有中山国际酒店、香山酒店、宝丽金酒店等现代化建筑,还有中山织造厂、石歧制药厂等新兴企业。

最为与众不同的是,这条中山路是呈辐射状的。从中山一路到中山六路,西接广珠公路,东连京珠高速、中山港,不仅沟通了大陆与海洋,而且辐射周边的几个区镇,连缀起了别具特色的中山经济群。

中山市小榄镇的小五金、古镇的灯饰、黄固镇的腊味食品加工、沙溪的休闲服、大涌镇的红木家具、三乡镇的仿古家具,这些由“一镇一品”迅速发展起来的在全国鼎鼎有名的产业集群,都与宽广的中山路紧紧相连,通向全国各地,甚至远达海外。

从香山到中山,这个现在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地方,“近两百多年以来,由于地缘的特殊,香山得以开风气之先;由于人缘的缘故,香山又得以领风气之先。香山与其他一些地区一起,经一种崭新的蓝色文明,打开了中国的窗口,引领了中国的开放。”

人与故乡的关系,就如同种子与土地。香山文化孕育、滋养了孙中山,孙中山又使香山文化闪耀出了生动夺目的奇光异彩。

由于地缘和人缘的特殊性,由于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前沿,香山得风气之先,使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郑观应、容闳、唐廷枢、徐润、唐绍仪、王、云五等思想家、实业家、政治家和著名学者。他们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香山文化,都为香山文化增添了一抹抹亮色。然而,最能集中、全面体现当代香山文化的自然还是孙中山先生。

中山人“博爱、创新、和谐、包容”的精神品质,是当代香山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们都能从孙中山身上找到源头。

孙中山倡导的“博爱”精神,今天他的家乡人又有了新的发展。孙中山曾经说:“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这个理念,已经深深地植入中山人的思想与行为当中。从1988年中山升格为地级市以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当年2月,中山市即举办了首届“慈善万人行”活动,全市近十万市民踊跃参与,纷纷解囊捐赠善款。此后,每年的正月初七举办一届。如今,以“敬老助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为主题的“慈善万人行”已经演化为新的民俗文化活动,成为孙中山家乡人民弘扬博爱精神,构建当代香山文化的全民行动。

孙中山一生都在“创新”,一生都敢为天下先。革命,就是最大的创新。今天,中山人的这股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在发展经济、建设家园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数百年来,中山人一直有经商创业的传统性自觉。创业,在中山成为一个共性选择,也是当地政府建设“宜业之城”的民意基础。目前,中山市有近四分之一的人经商,三分之一的家庭自己做老板。中山人的创业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先有创业,后有创新。企业是创新的媒介与平台。这种商业或者说经济上的创新意识,在中山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它以占广东省百分之一的土地面积,百分之二点七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百分之四的生产总值,以一千二百多亿元GDP总量位居全省二十一个地级市的第五位。

“和谐”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目标。他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全中国人民得以过上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现在,随着中山市率先实行全民社会保障,推出十大民心工程等民生举措,它已经成了“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

包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孙中山先生之所以能够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这本身就是一种包容。到了晚年,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更是包容精神的最完美体现。香山文化作为一个由中原、岭南、客家、闽南,以及南洋、西洋文明发展起来的复合型文化,它的根本精神就是包容。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山人以“博爱、创新、和谐、包容”为核心价值,是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也是最确切的发挥。

孙中山先生是属于中山的,也是属于中国的;孙中山的精神思想是属于中山的,也是属于中国的。

近几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百年来,曾经伟大辉煌的中华民族经历无数次历史性轮回之后,终于走到了贫困衰落的穷途末路。为了寻找民富国强的复兴之路,曾国藩、李鸿章曾经力主洋务救国,郑观应、唐廷枢曾经依靠实业救国,容闳曾经推行教育救国,康有为、梁启超曾经追求立宪救国,宋教仁、黄兴曾经希冀议会救国……后来,孙中山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重的共和之路、革命之路,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呼声!

中国共产党作为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始终以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强国为己任,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勇于探索、大胆改革,终于引领全国人民走上了繁荣富强的振兴之路,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

今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正坚定不移地走在“中山路”上!

为此,我谨将本书献给祖国六十华诞,并衷心祝愿她更加文明、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