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
5633800000044

第44章 后记

经过近一年的策划、采访、思索、探究与写作,这部以“中山路”为线索,追寻我国现代化历史脚印的书稿终于要付梓面世了。这时,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六十周年那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也已渐渐临近,全国上下都在准备并且期待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历史盛典。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解读方法。

中国的近代史是以1840年那场刻骨铭心的溃败与创痛开始的,从那以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伟大目标,也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轴。为此,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不断探索、反复实验,其间经历了说不尽的挫折与磨难,直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后,她才真正走上通向现代化的正确轨道。本书努力要表现的,正是这个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

我相信,只有洞彻历史的幽暗,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光明,才能满怀信心地看到未来的希望。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也是由入主导的。有人说,历史对中国人具有宗教般的意义。中国人向来不相信上帝的最终裁判,却十分在意历史的评价。每一位有幸走进历史的人,都希望名垂青史。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人的历史。因此,对中国现代化足迹的探寻,也就不可避免地落实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诸多现代启蒙者身上,他们都是历史的推动者。而“中山路”,就成了叙说这段历史的一个直观的载体。

一系列的策划、采访与写作,直接成果就是《中山路》,此外我个人还得到了两个收获:一是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山(香山)这座城市,一是结识了中山市文化、新闻界的诸位知己。

这里是孙中山、容闳、唐廷枢、郑观应、唐绍仪、郭乐等人的故乡,他们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共同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的面貌。

和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一样,使它旧貌换上新颜的,使它出现翻天覆变化的,是新中国这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

作为孙中山的家乡,中山市过去只有一条孙文路,那是一条传统形成的商业街。而今天,它则完全变成了一座由孙中山的救国理想和建国理念共同构筑起来的城市。在这里,几乎每一条街道,每一处重点建筑都在无声地对孙中山的思想做着新时代的诠释。

随着中山市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山市终于有了贯通全市、宽阔漂亮的“中山路”,同时,还修建了通往翠亨村的“逸仙路”。近几年,又先后开通了“博爱路”、“兴中道”……在今天的中山市地图上,孙文路、中山路、博爱路横贯东西,兴中道、逸仙路纵接南北,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蜿蜒其间。它们像一条条经纬交错的五色丝线,编织出这座城市的光彩。在这些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道路当中,除了孙文路和中山路之外,特别引入注意的是“兴中道”。“兴中”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对孙中山先生创立兴中会的纪念,也表达了他一生所追求的“振兴中华”的理想。这条“兴中道”全长三点五公里,以矗立于道路南端的孙中山先生塑像为起点,以道路北端的市人大、政协办公楼做终点,蕴含了振兴中华必须践行民主共和之路的深刻寓意。

城市的外观日新月异,城市的精神境界也在悄然提升。从启动“侨心回归”工程,到跻身广东“四小虎”,从喜获联合国“人居奖”,到入选“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从位列全国“文明城市”,到提出建设经济强市、宜居城市、文化名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树建设等六大发展战略,再到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三个适宜”的现代新型城市……中山市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它一直在通向繁荣昌盛的“中山路”上奋力前行。

近八个月的采访写作,是我对中山市、对香山文化的认识与发现,也是对中山人的认识与发现。在以诗人丘树宏为代表的诸位中山文化人的身上,我总能感受到他们那种从本土先贤们身上承继下来的睿智、深邃与豪迈。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们具有了这种源自香山文化的人格气质与思想品位,有了他们的思考和帮助,才有了今天这本《中山路》。

“中山路”这个“物象”的产生,首先来自于丘树宏先生的灵感。他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发现了一个全面阐释孙中山先生思想与行为的新角度。我把他的这个“物象”融人到我对近代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思考,经过我们之间不断磨合与碰撞,终于将它发展成了系统解读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叙事链条。此后,从我开始着手拟定创作提纲,到写作初稿、完成定稿,丘树宏先生始终作为我的坚强后盾,提思路,出主意,想点子,可以说,没有他的帮助就没有这部作品的问世。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以及方炳焯先生、郑万里先生、黄爱东女士等新闻界同仁,不仅为这本书的写作贡献了许多真知灼见,而且热心地为我收集资料、安排采访、组织座谈。余丛先生帮助我们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保障了写作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胡波先生是研究孙中山的学者,也是研究香山文化的专家,他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可贵的专业性意见。

由干我的创作是在业余时间进行,在过去的近八个月中,给中山市的朋友们增添了许多麻烦,感谢他们为此付出的心血,感谢他们和我一同再次重走“中山路”!

杨黎光

2009年3月10日夜于深圳晚报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