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5634200000024

第24章 与刘晓庆的十二年交往(5)

1985年4月,《无情的情人》剧组翻雪山,涉深谷,开赴阿坝藏族自治州。这里离成都市一两百公里,海拔三千多公尺,空气稀薄,风沙暴虐,气候干燥而寒冷。刚到这里,不少人感到呼吸困难,头昏恶心,嘴唇干裂。水烧到70———80度就开,米饭煮不熟,天天吃夹生饭。剧组核心领导看到这些实际问题,已尽力在生活上关心大家。每月每人50元奖金。每天每人除3元伙食费外,还有5元补助费。开夜班时另有加班费。影片完成后,另将按劳给予一定的报酬。剧组的每位成员也都与制片人签订了合同。这样的待遇,上下左右一样,在国内的影片外景拍摄中是少有的。但却有人暗中散布谣言,说制片主任克扣经费,将来剩下的钱,几个核心领导私分。个别不明真相的人也参加闹事,从而酿成了一次“罢工”事件。

受制片人之托,导演找正副摄影师谈话:

“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这种事!”

“对不起!”对方口气挺硬。

“那不行!”

“不行,又怎么样?”

“不遵守剧组的组织纪律,就请走。”

“走就走!”

副摄影师等居然立即打报告,要求退出剧组。

制片主任程学钦同参与闹事的男主角扮演者的谈话,也不欢而散。

制片人刘晓庆立即召开核心小组负责人的紧急会议,研究如何应付眼前的危局。

为所谓的待遇问题而闹事,在这之前,已发生过一起了。那是刚刚到阿坝没几天的事。

刘晓庆到故乡四川拍电影,各方面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省林业厅主动派出四位司机,开着日本越野车、卡车、大轿车、吉普车四辆车,前来支援剧组工作。但因这些司机近年来为外宾开车,吃拿较多,对现在的除食宿费不计外每天的3元补助不满意。制片主任我他们做工作,刘晓庆从外景场地赶回来,心平气和地劝说,都无济于事,最后果然开车走了。使剧组的同志们不得不步行去选外景。

车辆甚为紧缺的阿坝县委,听到这件事后,马上采取了紧急措施。中午便抽调来了一辆卡车、一辆日本工具车、一辆吉普车和县医院唯一的一辆救护车。

“真是雪里送炭!”刘晓庆感动地说,“还是得依靠当地政府和群众。”

眼下,更辣手的事,又摆到了这位以前只管演戏而不管任何杂事的明星面前。他们立即研究辞退正摄影师和男主角的事。

从北京出发之前,曾在市郊的房山县张良洞拍了一组“父子山洞见面”的镜头。当时主把摄影机的正是现在的副摄影师,结果放毛片一看,胶片曝光很不足,灰暗得很,只好临时换摄影师。出于照顾这位年轻的摄影师的情绪,让他有学习的机会,还是把他留下来任副摄影师,可他却不愿好好合作。谁料新换的这位正摄影师在阿坝拍的这些镜头,曝光与取景画面,也同样不能令人满意,如今又竟然撂了挑子。男主角演的“山洞父子见面”一场戏,投资者和专家们看过毛片后都说:“气质和表演的深度都不够理想,没有演出藏族小伙子的粗犷劲来……”

紧急会议进行到深夜,决定采取断然措施,把他们撤换下来。

剧组核心领导的决定,出乎闹事者意料之外。他们以为刘晓庆是“个人经营”,没有摄影师,又在这偏远地方,一闹事就会屈服于他们……

决定撤换正摄影师,刘晓庆是咬着牙关这样做的。她把他请来宣布这个决定时,鼻子一酸,心头难过,落泪了。因为他是她亲自挑选来的。她以为他是电影学院的高才生,年轻敢闯,有新的想法。她希望他在这部片子的摄影方面有些突破,可……

“我对不起你。”晓庆负疚地说,“为了艺术,为了片子,我不能不这样做。我不能让观众失望……”

“我心里也很难过!”年轻的正摄影师终于知道自己错了,把头低了下去,“我不该闹事……”

男主角等也软下来了,跑来找刘晓庆求情。

“如果你们向导演和制片主任认错,可以考虑。”

可是,他们终究不愿下这个台阶。

新聘请的李月斌同志,是北影有经验而又热情的摄影师。他很快到任了。在找到新的男主角之前的半个月时间里,刘晓庆和导演抓紧拍完了主要配角——上影老演员李伟的戏,因为他有出国任务。

用人之误,虽然造成了十几万元经济上的损失,但好在影片刚开拍的镜头不算多,而且这个大胆果断的“大换血”的决策,终于给剧组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戏越拍越顺了。

悬崖下,万丈深渊。悬崖上,正在拍摄一场悲壮的戏。

女主角刘晓庆穿着沉重的毛皮拖地藏服,一次又一次吃力地拖着被“她”亲手开枪打死的恋人——男主角,艰难地向后退着步子走。腔片已拍了七条,但是镜头还不理想。刘晓庆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头昏眼花,腿肚子直打哆嗦。

“重拍!”导演觉得男女主角没有配合好。

“唉,晓庆够累的了。大致可以就得。”有人出来求情,“重拍完的七条中总可以想办法剪出一条来嘛。”

“不行!”年轻的导演工作态度认真而严格。

“还有完没完呀?”疲惫不堪的晓庆也有些沉不住气了。

“没有耐心,就算!”导演来了个激将法,“好,不拍了。”

“不行!”晓庆一昕,心中冒火,“今天非拍好这个镜头不可!”

手软脚沉的刘晓庆又挺起胸来,拖着男主角朝后退着步子。可她实在拖不动了,踉跄两步,摔倒了。望望眼前崖边的深谷,万一不小心,一滚到崖下,那就会粉身碎骨;这种冒险的外景拍摄,是刘晓庆自己坚持选择的,为的是让外景更能衬托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

刘晓庆爬起,又拖着男主角继续朝后退。男主角扮演者张康儿是从北京电影学院挑来的在校生,身高体壮,腰圆膀粗,装死后就更沉重,拖起来够刘晓庆受的。她大口大口地出着粗气,汗珠从额头上滴滴答答地往下掉。在场的同志们紧缩着心,眼睁睁地看着她在崖边冒险吃力地跋涉,又心痛,又担惊受怕。

“这样吧,给男主角身上拴根绳子,我们帮助刘晓庆拉。”有人建议道。

导演看着晓庆确实很艰难了,便同意了这个主意。晓庆累得浑身颤抖,上气不接下气,也只好点点头表示同意。这样一来,她虽然轻松了,但表演的神态总不真切。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停下!”晓庆突然嚷叫起来,“这样干不行,我从心底就觉得动作和表情都假得很。”

把男主角身上的绳子解下来后,晓庆歇了一会儿,又上阵了。她沉思地酝酿着感情,逐渐进入角色。她凝视着“死了”的情人,心里交织翻滚着恨与爱的浪涛,迈着沉重的步子,向他走过去,伸出双手,抓住他的双肩腋下,咬紧牙关,奋力朝后拖拽起来……也许是情感更加真切产生的神力,她的表演成功了。

突然,密密麻麻豆粒大的雨点,铺天盖地从天而降。人们慌忙奔到轿车里和卡车底下避雨。可晓庆已经精疲力竭,头重脚轻,大雨一打,身子一摆,一下子瘫在草地上,任狂风暴雨鞭打……

在阿坝这个气候多变、山谷险恶的高原,餐风淋雨担惊受怕是常有的事。可是刘晓庆说:“第一次到高原的草原来,这里很美,我喜欢它。这也是第一次扮演藏族姑娘,我爱这个角色。我在这里不觉得苦,只觉得快乐。”

拍摄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失散后在河边相遇的镜头。一对恋人双双骑在马背上向前驰去。这种快速动作的镜头,演员难演,摄影难拍。表演了几次,导演才点头表示满意。

“马背上的动作还是不够帅。”刘晓庆反倒摇着头,坚决地说,“重拍!”

“那好!”导演见刘晓庆如此认真,也很高兴。

“小张,让马儿跑得更快些,更潇洒些!”晓庆对男主角大声呼喊着。

高大的骏马载着男主角,狂奔过来了。刘晓庆沉着地跑向奔马,纵身一跳,飞上马背。但是,由于男女主角情急力重的真切表演,马儿受惊了,一时扭不住,死命地朝前冲,居然连人带马扑倒到奔腾的河里去了。

点射头顶银碗的镜头,拍过好些日子了。可有一无晚上休息时,刘晓庆找到导演。

“我琢磨了几次,总觉得咱拍过的点射头顶碗的镜头,女主人公的神态还不够自若。”晓庆用商量的口气说,“我想重拍一下。”

“我也有同感。”

重新开拍了,女主角刘晓庆头顶银碗,站在草原高处,一边悠闲地嗑瓜子,慢条斯理地吐着壳儿;一边斜眼望着远处天边下的苍鹰打旋儿,欣赏着大自然的壮丽景色。男主角端起枪来,枪口对准女主人公头顶上的银碗,手有些打哆嗦,迟迟没有扣扳机……砰的一声,银碗从头顶蹦跳起来,接着又砰的一声,银碗碗底又穿了一洞,打着旋儿从空中往下掉。而女主人公却安然无恙地站在原地微笑着……这场惊险的戏拍得太好了。

拍两个宗族仇杀的镜头时,女主角得骑着战马在刀林弹雨中冲拼。过去,这样的镜头,一般都是请替身。

“找位熟练的藏胞女骑手替拍吧。”这是导演与同志们的意思。

“不必,我一定得尝尝这种惊险表演的滋味。在真正艰难的表演中多磨练自己,才能进一步提高艺术造诣。”刘晓庆坚持自己的意见,“我希望让观众欣赏到这部片子的真实感。”

“万一从马上摔下来,被马踩伤,咱们的片子就砸锅了。”大家都担心地说。

“放心吧!我练骑马,摔摔跌跌也不知多少次了。我摔精了。”

导演让副导演陈征借来一匹温驯的马。可是它太老实了,猛拍马屁股也飞跑不起来。刘晓庆好没情绪。于是换来一匹军马。可它太凶狠了,见不是穿军装的人,就扬蹄乱踢,根本难以靠近……但刘晓庆终于驾驭了它。

开机拍摄宗族仇杀的镜头了。两军疯狂冲杀之际,男主人公举枪瞄准迎面扑来的对方敌阵的头领时,突然发现他的恋人的仇人正是自己的父亲,他的手发软了……女主人公见情人没有履行诺言,没有开检向杀死她父母亲的仇人射击,气愤异常,便飞身上马,对着她的仇人冲杀过去。可她中了一枪,受伤从马背上跌下,群马乱蹄从她身边踩踏过去。她处于极端的危险之中。男主人公突然惊醒过来,连忙飞马过去,把她救上马……之后,就出现了悬崖顶上的这对恋人彼此纠缠着爱与恨,矛盾冲突异常激烈的镜头。怀着复杂变态心理的女主人公,终于亲手开枪打死了无情的情人,尔后并排躺到他的身边,在险竣的崖边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拍摄情节交错、人性复杂、险境丛生的《无情的情人》影片中,刘晓庆吃尽苦头、历尽风险的故事,难以写尽!

“这部片子是我多年来银幕生涯中最苦最累最担风险的一部……”刘晓庆事后曾感慨地说。

两个藏族大汉为追求一位藏族姑娘,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斗。一把雪亮尖刀插进胸膛,中刀的年轻汉子扑倒下去。这是一场配角戏。

“不行!死得不真切自然。”导演大声对装死的身材高大的演员刘丛荣嚷道。

“你的身体太僵了,放松一点。”刘晓庆站在旁边提醒道。

“再来一遍。”导演说。

刘丛荣“中刀”后,扑倒在地上。血从刀口中淌了出来。

“用手捂着伤口,用力挺一下胸部。”导演提示道。

不料,刘丛荣干脆动也不动僵直地躺在地上了。原来他是成都人,把“挺”字听成“停”字,白白浪费了一大段胶片!

“怎么搞的?叫你挺一下,怎么停了?”导演和一些同志光火了。

“别急,别急。他听错了。”刘晓庆连忙劝阻大家,转身用四川话对刘丛荣解释道:“不是停,而是挺一下。”

“还是刘老师耐心。”刘丛荣听懂了,连忙按要求用力把胸脯向上挺了一下,“这样行吗?”

“好,蛮好。”

在拍这个决斗镜头之前,有个镜头是刘丛荣抱着抢到手的女主角奔跑,但他总演得不真切。导演让他一次又一次地试戏,把他累得满头大汗,有些吃不消了。

“好——恼火哩!”刘丛荣拉着四川腔发愁地嚷着,“抱了好几次还不行。拍个镜头好吃力呀!”

“你这么个大汉子,抱个姑娘都这么不利索!”导演批评道。

“刘老师也太沉了!”刘丛荣又拉起四川腔,晓庆和同志们被他逗得笑弯了腰,可他仍是认真地说下去,“过去,坐在影院里看电影好舒坦哇。看着看着,还要品头论足的。现在才知道当演员这么艰难噢——”

又是一阵哄笑。

“你胆子大点,不要扭扭捏捏的!”晓庆笑着和蔼地对刘丛荣说,一边用手比划着,“使点劲,抱得动情些!”

“好好好!我照你说的做。”憨厚的刘丛荣有点脸红,可话语十分真诚,“刘老师,我过去对你不了解。外边对你的传说很多。现在眼见为实。你这么认真拍戏!你这么平易近人!一点也没有大明星的架子。你这样手把手教我,我一定要演好这场戏,一定要对得起你的指导和关怀……”

荒野凄凉的高原上,恐怖幽森的天葬场。乌云低垂,天空昏暗。一群凶恶的老鹰扑向一具具死尸,大口大口地啄食着。其景象令人毛骨悚然。这是藏族的传统民俗:人死后,就送到天葬场,让老鹰啄食,才能升天。

小娜梅琴措(女主人公的童年)挪动着颤抖的小腿,向着可怕的天葬场走去。她手捧着被人杀害的用红布包裹着的父母的碎尸,高高举到头上,凄惨地呼喊着:“秃鹰呀,你吃吧,吃吧……你不吃,爸爸妈妈就升不了天……”

这是在真正的天葬场拍外最,这样的地方,成人单独走上去,也是要心惊肉跳的。小演员董科才是个5岁的小女孩,迟迟不敢大步朝前走,脚步和表情都不够真切,好久都没能哭出来。

“快!往前走!哭着往前走!”刘晓庆大着嗓门喊小科。

小科还是迟疑不前。

“笨蛋,小笨蛋!你怎么啦?快往前走!”刘晓庆声色俱厉地大骂起来。

小科愣了一下,回头看一眼横眉竖眼的刘阿姨,心里觉得很委屈,泪珠儿在眼眶里滚动着,可脚步还是迈不出去。

“怎么搞的呀?你不好好演,我就把你换掉!”刘晓庆恶狠狠地继续骂着小科,“告诉你,等着演这个角色的孩子多着哩!”

小科听着刘阿姨连珠炮似的骂声,心儿颤抖起来。她想起刘阿姨平日对她那么好,那么疼她,抱着她又亲又吻,让她坐在她的腿上,给她讲好听的故事,给她买好吃的,比妈妈还亲。可今天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凶这么狠呀?她想着想着,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泪珠儿哗哗往下淌。她哭得好伤心,一边哭,一边往前走,一边呼叫着头顶和眼前的秃鹰:

“你吃吧,快吃吧!你不吃,爸爸妈妈就升不了天啦……”

“好!演得太棒了!”晓庆高兴得呼叫起来,奔过去把小科抱了起来,拼命地又亲又吻,“阿姨给你买好吃的。”

“平时你对小科那么亲,刚才怎么那么凶呀?”有人不理解地问刘晓庆。

“对呀,我平时对她好,现在突然对她凶起来,她感到委屈,才哭得出来,才会伤心呀……”

呵!你的这出戏演得更棒!一大家说着哄堂大笑起来。

“不过,刚才我看着那些凶恶的老鹰在小科的头顶旋来旋去,真害怕小姑娘会被它们啄一下。要是那样,我可怎么向她的父母交待呀。”晓庆后怕地说。

小科是从北京的一所托儿所挑选来的。她的父母都在我国驻外机构工作,奶奶爷爷平时对小科疼爱娇惯。晓庆生怕委屈了小孩子,到阿坝后,如同妈妈对待自己女儿一般疼爱关心她,吃食起居,大事小事,无不亲自过问。她专门让副导演陈征管理照顾小科。每天清晨,她都要问一声:“昨晚小科睡得好吗?”每逢小科第二天有戏时,她都要特地嘱咐陈征:

“晚饭让小科吃好些,给她一些巧克力,晚上早点睡。”

“六一”节快到了。晓庆叫陈征为小科特地买了一套漂亮的新衣裳和一些点心、玩具,还安排她去当地的藏族小学参加活动,表演节目。她与小科合拍了一张照片,让陈征写了一封信,把小女孩的生活、身体及拍戏的情况,一一写出来,连同照片一起寄给小科远在万里之外的父母。小科的爸爸妈妈读到信后,激动得热泪盈眶,回信给刘晓庆说:“孩子跟着你,我们放心,太感谢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