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罗马帝国梦
5635900000012

第12章 轴心国的形成(3)

3月3日,许施尼格派转交墨索里尼一封密函,说他打算举行全民公投,并希望得到意大利的支持。24小时后,墨索里尼就奥地利公民投票问题向许施尼格提出警告说:“如果投票的结果支持合并,奥地利人会说是伪造的。若结果不支持,政府的地位就受损了。”在关键时刻,墨索里尼抛弃了奥地利。

希特勒对墨索里尼仍然不放心,特派黑森亲王菲立普去罗马进一步摸底。墨索里尼表示支持德奥合并,希特勒大喜过望,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在墨索里尼的纵容下,德国兵不血刃地占领奥地利。维也纳是奥地利的交通枢纽,也是西南欧的交通中心。德国合并维也纳后,在公路、航运和铁路各方面对西南欧的交通进行军事上、经济上的控制。

德国合并奥地利后,英国慌了。英国首相张伯伦急于在非洲方面谋求与墨索里尼取得谅解。张伯伦迫使在对意问题上的“强硬派”艾登下台,墨索里尼得到了满足。

1938年4月16日,英意两国签署一个协定,英国准许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自由行动,以此来换取意大利的谅解。

尽管德国的高级将领对意大利的军事实力评价很低,但希特勒仍急于要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自1939年4月份起,两国最高统帅部参谋人员开始了会谈。德国元帅凯特尔认为,不管是意大利的部队素质还是装备,都太差了。要打仗就要当机立断,否则意大利人就不敢参加了。

5 月6 日,德意两国外交部长在米兰会晤。齐亚诺外长带来墨索里尼的指示,向里宾特洛甫强调指出意大利至少在3 年内不希望卷入战争,里宾特洛甫同意德国也希望能维持3年的和平。

齐亚诺觉得这位德国外长还是第一次这样心平气和地谈话,他们研究了欧洲的形势,同意改进两国与苏联的关系。

晚上,墨索里尼打来电话,了解会谈的情况。齐亚诺如实禀报,墨索里尼要齐亚诺向报界发表公报,宣布意大利已经决定与德国缔结军事同盟。里宾特洛甫把这件事情向希特勒请示,希特勒接到电话后,立即同意墨索里尼的建议。

墨索里尼在经过一年多的犹豫后,终于决定把意大利与德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这件事情表明这位意大利的独裁者,与德国的希特勒一样,已开始丧失自制力,野性大发。对意大利来说,后果将意味着一场灾难。

文艺复兴

14世纪末,意大利兴起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华、手段和金钱超过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人爬上社会顶端的阶梯。后来影响到西欧各国。文艺复兴诞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艺术品虽带有中世纪时期宗教的特征,但在文艺复兴的过程中,艺术创作的内容从神和宗教故事变成人。文艺复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中世纪,封建特权、门第观念是传统。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认为只有个人的美德才是最高贵的。

文艺复兴否定君权神授。在中世纪,君主代表上帝,对君主的服从是宗教义务。文艺复兴提倡科学方法和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文艺复兴在思想界来了个大解放,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与中世纪的一场大决战。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发现:君主若成了暴君,必被人民推翻,这是规律。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制专制,提倡自由和平等。平等不再是宗教那种在上帝面前的平等,而是在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

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对思想的束缚,抛弃了神的眼光而改用人的眼光。达·芬奇指出,谁要靠引证权威来辩论,谁就是不理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面临着悲惨的结局:但丁被流放;彼特拉克被教会暴尸;伽利略、布鲁诺受尽迫害。

由于三大科技进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使人类可以通过数学计算,推导出地球在某一时刻在宇宙中的位置,神的地位受到质疑。在欧洲普通人心中形成人权高于神权的观念,而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们走出了宗教蒙昧,开启了民主自由运动的序幕。

16世纪,欧洲爆发思想文化运动,形成科学与艺术复兴,近代欧洲开始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否定了封建特权,涌现了马基雅维利、格劳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米尔顿等大批思想家,他们宣扬“自然权利”、“社会契约”、“人民革命权”以及“三权分立”。

1939年5月21日,德意两国正式缔结《钢铁条约》,该条约确定了德国的领导地位。

齐亚诺外长赠给里宾特洛甫一枚阿农齐亚塔颈章。这不仅使戈林妒火中烧,还使得他差点眼泪都流出来。戈林硬是闹了一场,说这个颈章应该赠给他,因为真正促成德意同盟的人是他。齐亚诺说:“我回去后会想法给你弄到一枚颈章。”

《钢铁条约》是真正的军事同盟,不像一般军事同盟那样几乎都是防御性的。《钢铁条约》是最公开的攻击同盟:“签约双方若有一方与任何国家发生战争,另一方应采取一切措施全力支援。”而一般的条约都规定若一方受其他国家攻击时,另一方有援助义务。如果一方主动攻击其他国家,则另一方没有援助义务。

墨索里尼之所以投入希特勒的怀抱,原因是他忘不了英法在一战后的背信弃义,再加意大利与英法在非洲殖民地问题上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还希望利用同盟关系来稳住德国,使德国不贸然在欧洲发动大战,好让意大利有备战的时间。墨索里尼向希特勒强调和平至少应维持到1942年,希特勒也保证继续维持和平。

墨索里尼希望和平的确是出自真诚,意大利在1935年向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战争,到1936年5月才结束,又陷入游击战的泥潭。在1936年,意大利又参加西班牙内战,一直到1939年初结束西班牙用兵。这时,意大利国力受损较大,急需休息。

然而,希特勒却另有打算,他只想利用《钢铁条约》来虚张声势,以便压迫波兰屈服。然而,波兰始终不肯屈服,战争的爆发迫在眉睫。

墨索里尼感到自己受到欺骗了,他想废除《钢铁条约》,以免被德国拖下水,但又认为英法可能在波兰重演慕尼黑那一幕,德国很可能再次获得胜利,他不想失去德国这个盟友。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墨索里尼难以决断。

8月24日,德苏两国签署互不侵略条约,使希特勒更加放心:除非波兰投降,否则德国就会入侵波兰。德苏条约的公布使墨索里尼受到很大刺激。

希特勒事先没有通知墨索里尼,墨索里尼感到愤怒,因此他说意大利没有完成战争准备,无法采取军事行动,意大利对德国的支援仅限于政治和经济,同时警告希特勒,双方已经约定在1942年以前不发动战争。

希特勒对墨索里尼的态度很理解,意大利人一贯玩弄墙头草的手段,他认真地反问墨索里尼,意大利需要什么东西才能完成准备,希望他开列清单以便德国提供。

墨索里尼所开列的项目漫天要价,把希特勒吓坏了,断然拒绝。无奈之下,希特勒对意大利的援助仅限于以下三项要求:一是意大利的报纸和广播支持德国;二是尽量虚张声势牵制法英两国;三是向德国工业和农业输出劳动力。

希特勒对墨索里尼保持着尊重,但失望之情却溢于言表。墨索里尼感到颜面受损,于8月31日表示他愿意出面调停,希特勒委婉地拒绝了。

双方没有出现公开的裂痕,但《钢铁条约》却形同废纸,完全没有任何约束力。

事实上,《钢铁条约》的签署使德意军事同盟具有法律形式,但两国的军事合作几乎不存在。不仅不制定联合作战机构,甚至两国的参谋人员都很少接触。

希特勒的所有战略决定都是仓促决定的,甚至连德国的高级将领们事先都可能毫无准备。希特勒无法事先通知墨索里尼,都是在军事行动后,向墨索里尼作礼貌的“报备”。

德意之间尽管有《钢铁条约》的存在,但双方却没有真正的同盟战略。双方勉强绑在一个战车上,彼此互不信任,在战场上和后方经常发生摩擦。

按照一些德国将领写的回忆录,他们认为意大利对德国是个沉重的包袱。若意大利能够保持中立,对德国的贡献会更大。

德意日紧密勾结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州国,日本开始受到英法美等国的一致谴责和反对。

1933年,日本退出英法两国操纵的国际联盟。日本在国际上变得更加孤立了。在十分不利的局势下,日本想到了与英法有矛盾的两个极富侵略性的国家——德国和意大利,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

德国的希特勒纳粹党一向是反共产主义的。自从1919年以来,希特勒就大谈德国为“反共堡垒”的理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希特勒呼吁欧洲各国以反共为共同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是社会主义大国,反共必须反苏。而日本始终视苏联为假想敌之一,而且在各方面都向德国学习,对德国的国力过于高估。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德日合作的基础。当德国提出与日本结盟的要求时,很快得到日本的同意。

希特勒安排与日本谈判的是里宾特洛甫,当时他还没当外交部长,而是德国驻英大使。

经过里宾特洛甫几个月的外交努力,德日两国于1936年签署《反共公约》。根据条约来理解,反共就是反共产国际,目标是挫败共产党的世界“阴谋”。这一说法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引起苏联的误会。

《反共公约》公开宣布的内容是交换有关共产国际活动的情报,在预防共产党革命的措施上德日加强合作。另外,德国和日本签订了秘密“附约”:规定德日不准与苏联签署任何政治性条约。如果有一方受到苏联的攻击或者威胁,另一方不准采取减轻苏联负担的措施。

《反共公约》的措辞十分空泛,表示该条约不是军事同盟,避免引起苏联的误会。

里宾特洛甫签订结束致辞时说:“日本将永远不准共产主义在远东地区泛滥。德国正在中欧建设反共防线。意大利将在南方高举反共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