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罗马帝国梦
5635900000019

第19章 完全失去东非(2)

驻守的意军防不胜防,傍晚,托布鲁克意军防线崩溃。22日,意军向英军投降。

托布鲁克是北非的深水港之一,是从利比亚到埃及的重要沿海通道。托布鲁克的丢失使意军在北非的处境更加艰难。

英军的进展太快了,使得托布鲁克的海水蒸馏厂还未炸毁就落入英军之手。几天后,英军把港口里许多关键设备修好了。

英军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怎样把如此多的意大利俘虏看管起来,清点过人数后准备送往后方。许多意大利俘虏根本不在乎,没有人愿意逃到沙漠上去。他们喜欢给俘获他们的英澳土兵讲笑话。

第6澳大利亚师的记者霍夫曼下士回忆道,他亲眼见过被俘的一名意军少校冲到英军前面,敞着怀,用意大利语大喊:“打死我吧……还我尊严!”他大喊大叫,以为英军不敢拿他怎样。

后来一个澳大利亚步兵拿起一把刺刀过来了,说:“在我要杀死你以前,快滚回去!”听到此话,那名意军少校连忙逃回俘虏队伍中。

英军连续5天发动进攻将意军赶出了埃及,下一步行动是对墨索里尼的东非帝国发动反攻。然而,英军目前陷入两难境地:是继续进攻班加西和利比亚东部的营兰尼加,还是战略防御呢?因为当时英国政府正考虑支援希腊军队,抵抗阿尔巴尼亚边境的意大利军队。

丘吉尔首相于1941年1月6日指示远征军司令部:“收复埃及东部一带后,我认为英军应该考虑去援助希腊。”

不过,奥康纳仍然获准继续进攻。当时,英军官兵已经疲劳不堪了,装备和配给也有些难以补充,主要是汽油太少了,然而,英军的推进速度却没有减缓。

1月30日,英军进驻德尔纳,意军早就逃跑了。由于在德尔纳西南的内陆要塞梅尼奇的一支精锐的意大利坦克部队逃跑了,奥康纳命令第7装甲师截住班加西以南的滨海大道。第7装甲师的官兵们接到的命令是“飞奔”。

奥康纳这时发现一个能够彻底消灭意大利第10军的好机会。若英军继续沿着海岸推进,就能把意大利军队赶出昔兰尼加省。若意军第10军逃到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就会使英军在北非的军队后患无穷。

奥康纳命令第7装甲师的其他部队抄近路赶赴杰布阿卡达山区,去切断意军第10军的退路,防止他们逃脱。

机械化部队在沙漠行军十分困难,但奥康纳决定搏一搏:命令英军必须在意军突出重围到达安全地带以前赶到贝达阜姆的海岸公路上。第7装甲师缺少运输设备,但仍然穿过了密切里,经过一段多山的地形赶到默兹。

2月4日黎明,第7装甲师的50辆巡逻车和80辆轻型坦克从梅尼奇出发,冲过利比亚昔兰尼加省的内陆草原。第7装甲师的其他部队绕近路,截断了意军坦克部队的退路。

2月5日,第7装甲师赶到贝达卓姆的海岸线上。海岸线上的澳大利亚军队把意军坦克部队压缩到贝达阜姆。

意军坦克企图逃出英澳军队的封锁线,意军坦克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意军坦克之间无法联络。

战斗持续了一天半,意军坦克无数次地发起反攻,企图突破英军的防线。可是,意军坦克每30辆才有一台无线电发报装置,无法互相支援。

每当战斗的间歇,当地的阿拉伯人就会趁机向交战双方出售鸡蛋。

到2月6日,英军每个旅只剩下15辆坦克了。当士兵们报怨炮管已经打得变了形时,英军指挥官命令他们呆着别动,摆出一副看上去很吓人的样子。一些意军开始打出了白旗,残余的意军放弃了反抗。

就这样,英军急行军800公里,战胜了意军10个师,13万意军成了俘虏。英军伤亡1873人。

战前韦维尔

韦维尔于1883年出生在英国科尔切斯特,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将军。1900年,韦维尔进入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01年5月,韦维尔升任布莱克沃奇步兵团少尉。4个月后,韦维尔赴南非服役,参加了英布战争。

1909年,韦维尔考入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

1914年,韦维尔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6月,韦维尔头部负伤,失去了左眼。

1917年,韦维尔赴巴勒斯坦,成为埃及远征军总司令艾伦比与帝国总参谋长罗伯逊之间的联络官,与艾伦比等人关系密切。

1930年,韦维尔出任奥尔德肖特军区的第六步兵旅旅长。在旅长任内,韦维尔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他有着鼓舞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训练方法。

1934年,韦维尔升为少将。1935年,韦维尔担任英国第二步兵师师长,受封为巴斯勋位爵士。

1937年,韦维尔升任巴勒斯坦英军司令,撰写了《艾伦比传》。1938年,韦维尔升为中将,担任英国南方军区司令。

1939年,韦维尔出版《将军与韬略》一书,受封为高级巴斯勋位爵士。

1939年7月,韦维尔来到埃及,担任中东英军司令部总司令,升为临时上将。韦维尔任命阿瑟·史密斯为参谋长,梅特兰·威尔逊为驻埃及英军司令。韦维尔克服了许多困难,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备战。

韦维尔与中东英国皇家海军总司令安德鲁·坎宁安和中东英国皇家空军总司令阿瑟·朗莫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意大利向非洲增兵。韦维尔指挥兵力不足、装备与弹药缺乏的英军守卫中东,保障了地中海和红海交通线的畅通。

1940年6月初,丘吉尔下令从韦维尔的英军中抽调8个营赴欧洲参战。韦维尔与总参谋长约翰·迪尔商量后久拖不办,得罪了丘吉尔。

1940年10月1日,韦维尔升为上将。

这是英军一次光荣的胜利,奥康纳希望利用这次胜利乘胜追击,拿下利比亚首都,给意大利以沉重的打击。

这时,英国整体战略计划压倒了奥康纳的希望,丘吉尔下令首先派军援助希腊,还说利比亚的沙漠战允许失败。奥康纳知道后,感到非常失望,但他默默地服从命令,接受英国最高统率部的决定。

英军的沙漠进攻结束了。这时,英军和意军都想把战争打到北非荒漠中去。但荒漠的恶劣环境使双方感到无法忍受。

夏季,在汽车的引擎盖上能把鸡蛋烤熟;冬季,一场雪过后,沙漠上到处都是厚厚的雪。前线和后方的距离太遥远了,所有的必需品,如汽油、弹药、食物和水都要从遥远的后方军需库中长途运输。

双方部队还必须忍受沙尘暴,沙漠中惟一能使双方停战的就是沙尘暴。一位英军随军记者写道,他是第一次遇到可怕的沙尘暴。当时沙尘暴以每小时65公里的速度朝人们扑来,带着厚厚的沙子。大家感到严重缺氧,沙子疯子一样地飞舞在人们的身边,人们热得浑身是汗。大家的眼里、鼻子和耳朵里沙子很多。

大堆的沙土落下,人们立即被埋了。人们纷纷爬起来弯着腰找出路,沙土吹打着人们的身体。过了很久,太阳终于出来了,沙尘暴逐渐减弱。人们发现身体上好多地方都出血了。

沙漠里到处都是苍蝇,这些要求土兵必须保持镇静才能忍受。对刚来到沙漠的官兵来讲,必须花一段时间去适应环境。

一个刚从英国来到沙漠的英国飞行员在谈到沙漠中的军营时说,沙漠中的生活太苦了,蒸馏的海水又热又咸,太难喝了,无法解渴。人们找不到能解渴的东西,长期的干渴快让人疯了。每当人们无法忍受时,就幻想着牛奶、柠檬和泉水,沙漠的生活太不好受了。

沙漠太热了,到处都是苍蝇、虱子、臭虫和蟑螂。沙尘暴刮来,就更惨了。大家都不敢离开帐篷,否则很可能永远失踪。

那些大大的绿头苍蝇都聚在帐篷里,在人们身边飞来飞去,太烦人了。在人们喝水前,必须把手捂在杯口上,就在手指间喝,否则会有大量苍蝇飞进茶杯里。”

意大利在利比亚东部的最后一个据点是班加西,2月6日英军攻占班加西。2月7日凌晨,格拉齐亚尼逃到的黎波里。

2月10日,英军到达阿盖拉、马拉达以东一带,占领了利比亚昔兰尼加省。

2月12日,史密斯准将回到埃及首都开罗。史密斯准备劝说韦维尔批准英军进攻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他刚迈进韦维尔的挂着地图的指挥室,竟发现沙漠地图已从墙上消失,换上了一幅希腊地图。

原来,希腊首相迈塔克萨斯逝世,新首相亚历山大·科里洛斯决定接受英国的援助,抵御意军的入侵。

英国首相丘吉尔下令向巴尔干半岛转移兵力,计划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军事基地。就这样,北非英军一部被调往希腊战场,在北非的沙漠作战停止了。

解除意军的威胁

意军入侵东非时,英属索马里的英军司令是蔡特,后来戈德温·奥斯汀出任英军司令。戈德温·奥斯汀率军从柏培拉退守肯尼亚。

肯尼亚英军司令是艾伦·坎宁安,所属部队有第1南非师、第11非洲师和第12非洲师。

苏丹英军司令是威廉·普拉特,主力部队是第5印度师和第4印度师。

1941年初,东非英军发动驱逐意军出东非的战役。英军计划把意军从其据点上赶走,解除意军对中东殖民地的威胁。

从北非新调来的第4印军师和第5印军师是普拉特中将的主力部队,将从苏丹进攻厄里特里亚。

英国还从塞内加尔调来1个法军营和1个来自海外的法国军团。

塞内加尔地处非洲最西端。北邻毛里塔尼亚,东与马里接攘,南与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接攘,西临大西洋。海岸线为500公里。塞内加尔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公元10世纪,图库列尔人在塞内加尔建立泰克鲁王国,14世纪,被马里帝国吞并。16世纪,被桑海帝国吞并。1864年,塞内加尔成为法国殖民地。1909年,划入法属西非洲。

英国的一支南非军队也从南面的肯尼亚进驻意属索马里。英国的另一支军队从肯尼亚北部发起进攻。

南非地处非洲最南端,东、西、南三面临印度洋和大西洋。北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另有“国中之国”莱索托。

南非位于两大洋的航运要冲,海岸线3000公里。开普敦东南1920公里处大西洋上的爱德华王子岛和马里昂岛也是南非领土。南非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号称西方海上生命线。

南非面积为1219090平方公里,境内主要是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原。南非东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脉,卡斯金峰达高3660米。西北部是沙漠,北部、中部和西南部是高原,沿海是窄狭的平原。境内有奥兰治河和林波波河两大河流。南非大部分地方属热带草原气候,东部沿海属热带季风气候,沿海为地中海气候。

南非居民有桑人、科伊人和班图人。17世纪,荷兰、英国先后入侵南非。20世纪初,南非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肯尼亚地处东非,赤道横贯其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其南北。东接索马里,南邻坦桑尼亚,西邻乌干达,北邻埃塞俄比亚、苏丹,东南临印度洋,海岸线为536公里。境内多高原。

肯尼亚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约25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公元7世纪,东南沿海形成商业城市,主要是阿拉伯人。16世纪,葡萄牙入侵沿海地带。1890年,肯尼亚成为英国殖民地。

驻守亚丁的一支英国军队通过了亚丁湾,在英属索马里的伯贝拉港口登陆了,也将对意军发起进攻。

亚丁地处阿拉伯半岛西南端,扼守红海通往印度洋的门户,是欧亚非海上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亚丁港是世界著名的大港。

亚丁港在亚丁湾北岸的两个半岛上,离曼德海峡约有160公里,扼守海上交通要道。古代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中转站。

亚丁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2000年的历史。最早亚丁只是个小渔村。来亚丁观光的游客,能够看见古代修建的古城堡。按照历史学家们的考证,这些城堡是十字军东征时期修建的,可见亚丁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

亚丁得名于亚丁港,亚丁在阿拉伯语中是“马鞍”的意思,亚丁湾由两个死火山熔岩形成的半岛组成。因火山经常爆发,熔岩逐渐形成马鞍形的火山口,插入印度洋,在近似椭圆形的海湾里海水平稳。

亚丁湾是天然的良港,地理位置很重要,古代就是世界上重要的港口了。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很多经过亚丁湾中转,再顺着红海而上,经埃及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

十六世纪,亚丁湾被奥斯曼帝国吞并。在蒸汽轮取代帆船时,亚丁湾成为重要的加煤站。1802年,英国在亚丁湾设立海船加煤站,1839年,英国吞并亚丁,成为向东方扩张的基地。

20世纪以来,由于内燃机替代了蒸汽机,世界航运事业蓬勃发展。亚丁位于欧亚非航线上,是距离海湾地区最近的国际港口。由于港口越来越大,亚丁城发展得越来越好。可见,亚丁城得名于亚丁港,随着亚丁港的发展而变好的。

复杂的山区地形使双方部队的行军都很艰难,都必须使用骡子,甚至骆驼来运送装备。与沙漠之战不同的是,意军的经验已经很丰富了。

1941年1月,各部队陆续赶到后,英印联军兵分两路,在东非发动了大规模反攻。

第一路英军由普拉特指挥。

1月15日,普拉特的部队向坚固的克伦山区发起进攻,凭借克伦山区能够威胁厄里特里亚全境和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的所有交通要道。

驻守克伦的意军防御工事十分坚固,2个意军师坚守克伦山区的顶峰。起初,英印联军遭到了意军的疯狂阻击。后来,在强大的炮火和空中轰炸及扫射下,意军被迫撤退。

经过53天的战斗,英军占领了克伦山区。

普拉特的部队继续推进,4月1日,攻占厄里特里亚的首都阿斯马拉。意军1.5万人被俘,意海军多艘军舰被击沉,厄里特里亚反攻战结束了。

第二路英军由坎宁安指挥。

2月,英军从肯尼亚向意属索马里发起进攻。2月19日,英军越过意军的防线,沿海岸线发起进攻。

24日,英军占领摩加迪沙,继续向北部进攻埃塞俄比亚。3月29日,英军进驻吉吉加,与3月16日在伯贝拉登陆的英军会合。

英军在坎宁安的率领下,3月30日攻占马达关口。4月5日,英军占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1941年5月5日,海尔·塞拉西回到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恢复埃塞俄比亚帝国。从此,这一天被定为国庆日。

埃塞俄比亚的皇帝海尔·塞拉西皇帝回到首都后,发动人民进行游击战争,指挥游击队战士在全国战场上进攻意大利军队,有力地支持了英军在正面战场上的作战,使英军的进攻速度加快。

#埃塞俄比亚战乱不息:

13世纪,阿比西尼亚王国建立,19世纪初分裂成多个公国。1889年,孟尼利克二世称帝,逐渐统一全国,定都亚的斯亚贝巴,奠定了埃塞俄比亚的疆土。

1890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强迫埃塞俄比亚接受其“保护”,双方签署《乌查里条约》。

1896年,孟尼利克二世出兵在阿杜瓦击溃意大利侵略军,意大利被迫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并支付战争赔款。1928年,海尔·塞拉西继位,1930年11月2日,海尔·塞拉西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