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罗马帝国梦
5635900000006

第6章 入侵埃塞俄比亚(1)

最后一个未被征服的国家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的法西斯政权几乎遭到所有国家的反对。墨索里尼强烈地感觉到,法西斯主义要想生存,必须抓住时机征服一个国家,向世界证明意大利已经成为强国。

环顾四周,哪个国家是他最好的磨刀石呢?只有埃塞俄比亚。墨索里尼扬言要让全世界屈从于法西斯主义,如果埃塞俄比亚人敢反抗,就把他们“烧光!烧光!烧光!”

毒气弹是墨索里尼的秘密武器,他要用毒气弹,杀死千千万万的埃塞俄比亚人。

埃塞俄比亚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地处红海西岸,拥有南部出海口,领土辽阔,资源丰富。如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就能把意大利的东非殖民地厄里特里亚、意属索马里连成一片,从而威胁英国和法国通向东方的海上交通要道,为意大利进一步在非洲扩张奠定基础。

墨索里尼计划把至少100万——曾经说过1000万——意大利人移民到东非殖民地。另外,还计划征召100万至200万埃塞俄比亚人参军。

从1922至1923年,墨索里尼就准备把庞大的埃塞俄比亚变成意大利的殖民地。

事实上,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意大利冲击也很大。1932年前,意大利工业产量比1929年减少33%,铁产量减少32%,钢产量减少34%,纺织工业产量减少50%。

在意大利,55000多个中小企业破产或者被垄断企业兼并。大企业一方面大量收购中小企业,一方面从政府那里获得价值100亿里拉的补助金,这就增加了最富有侵略性的垄断资本的地位。大资本家们普遍认为,为了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只能发动战争,掠夺他国的资源和财富。

意大利积极扩军备战,十分重视扩大海军的实力,新建空军和海军基地。为了日后在非洲顺利抢占殖民地,意大利在西西里、班泰雷利亚和罗得斯等岛、的黎波里、托布鲁克等地都建立了军事基地。

1934年意大利政府颁布新的法令,规定从18岁到55岁的每个意大利男子都要服兵役,所有国民都参加军事训练。意大利政府按照发动战争的需要,全面改造国民经济。政府在工业生产中强行卡特尔化,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严格控制工业,快速增强国力。

然而,意大利资源奇缺,在34种必需的军事原料中只有8种能自己生产。70%一80%的煤,95%的石油,99%的棉花,都必须进口。军事原料的短缺严重限制着意大利的军备水平。因此,意大利加紧储备军事原料。

因此,在欧洲,除了德国外,在欧洲还有个国家也在大肆扩军备战,这就是意大利。意大利是第一个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早就有建立新罗马帝国的野心。

入侵埃塞俄比亚前的意大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是大战的战胜国,但大战对意大利的经济影响很大。战债负担沉重。退伍军人难以找到工作,政府无力救济。经济混乱,人民生活窘迫。

1919年,罢工潮席卷意大利,很多城市爆发市民捣毁粮店、与军警冲突的恶性事件。意大利农民也参加了斗争。

在俄国、德国革命的影响下,意大利的工人夺取工厂,农民瓜分地主的土地。1920年秋,意大利北部的工厂几乎都被工人占领了。那时,意大利中央政府软弱无能,无力镇压革命运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意大利资产阶级主张实行极权政治。

1919年3月,本尼托·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组织,逐渐取得大资本家的资助,吸收大批地主、资本家子弟和失业退伍军人,大搞恐怖行动。法西斯党徒身穿黑衫,用棍棒和军火对付工人,大肆屠杀革命人士。

1922年秋,法西斯党徒残酷地镇压了工人的反抗,控制了意大利北部及中部地区。法西斯党徒甚至狂呼:向罗马进军!惊慌失措的意大利国王电召墨索里尼到罗马组建新内阁。10月30日,墨索里尼率领法西党徒队伍,开入罗马,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成立。

墨索里尼解散所有的反对党,废止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他又解散议会,以命令代替法律,使意大利服从他一个人的意志。

可是意大利比不上德国,它的经济实力不足,军队的官兵素质很低,装备低劣。最重要的是,广大的意大利人对国家没有认同感,更不喜欢战争。所以,墨索里尼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很难的。但他决心克服这些致命的弱点,决定孤注一掷。

1932年初,意大利议会决定由戴博诺指挥进攻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1932年底,墨索里尼批准了博诺制定的进攻计划,同意战争大约在1935年秋雨季以后进行。

1934年夏,大批军用物资被运往目的地。

在北非的利比亚、厄里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以及多尼坎尼亚半岛,意大利已经建立了殖民地统治。

1.利比亚。

利比亚位于北非。利比亚东与埃及相邻,东南与苏丹接攘,南部与乍得和尼日尔接攘,西与埃塞俄比亚和突尼斯相邻。北临地中海。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是利比亚最大的港口,位于利比亚西北部,位于地中海南岸。利比亚海岸线为1900多公里。利比亚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平均海拔500米。

利比亚北部沿海是狭窄的平原,主要是荒漠与半荒漠,西北部与南部主要是砾漠和石漠,其他地方为沙漠,绿洲较少。利比亚没有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为主要水源。

阿拉伯人占利比亚人口的83.8%,剩下的是柏柏尔人。利比亚人信仰伊斯兰教,主语是阿拉伯语。利比亚大多数妇女出门的时候披戴头巾。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加紧争夺北非殖民地。意大利企图吞并土耳其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殖民地,作为意大利在北非扩张的基地。

早在1911年9月,国际局势动荡和土耳其遇到严重困难,意大利向的黎波里塔尼亚派遣海军舰队,向土耳其提出领土要求,遭到土耳其的拒绝。

9月29日,意大利向土耳其宣战,意大利海军舰队炮轰的黎波里、胡姆斯等地。驻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的土耳其军只有1个师约7000人。

意大利出动9万陆军,意大利海军对土耳其实施封锁,使其无法增援。

10月3日,意大利登陆部队炮击的黎波里和托布鲁克。11日,意大利军队进驻的黎波里,在胡姆斯、德尔纳和班加西成功登陆。

10月30日,意大利军队攻下利比亚的一些重要滨海城市,遭到利比亚军队和埃及、突尼斯等地志愿军的阻击,意大利军队的攻势受阻。

1912年5月,意军出动10万人,飞机35架、飞艇数艘发起更大的攻势,意大利海军攻下佐泽卡尼索斯群岛。10月,由于巴尔干战争爆发,土耳其被迫向意大利求和。18日,意土签署《洛桑条约》,土耳其将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割让给意大利。另外,意大利占领利比亚全境。

意土战争又称利比亚战争。飞机第一次被用于引导炮击、侦察和轰炸等任务,是世界上飞机第一次参战。二战结束后,意大利与利比亚两国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2.厄里特里亚。

厄里特里亚地处东非及非洲角最北部,西邻苏丹,南与埃塞俄比亚接攘,东南与吉布提接攘,东北临红海。厄里特里亚的首都是阿斯马拉。厄里特里亚海岸线为1200公里,与沙特阿拉伯、也门隔海相望,扼守欧亚非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峡。

厄里特里亚中部为海拔1800—2500米的高原,其他地方呈草原和半荒漠状态,沿海有狭长平原,海滨大多是珊瑚礁。境内最大河流为马雷布河,长440公里。中部高原地区气候温和。东部和西部平原地区气候炎热。高原和西部地区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东部除阿斯马拉东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雨量不足。红海沿岸平原呈沙漠状态。

厄里特里亚由提格里尼亚、提格雷、希达赖伯、比伦、库纳马、纳拉、萨霍、阿法尔、拉沙伊达九个民族组成。提格里尼亚和提格雷族人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阿法尔族人在东南部占大多数。每个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通用英语和阿拉伯语。主要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和传统拜物教。

1869年,意大利军队在阿萨布建立基地,出兵马萨瓦,逐渐向内陆扩张。

1889年,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签署《乌西阿尔条约》,承认意大利对阿萨布、马萨瓦、克伦、阿斯马拉等地的统治。

1890年,意大利将把各占领区统一管理,并命名为厄里特里亚。

3.意属索马里。

索马里地处非洲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海岸线长达3200公里,东南沿海是平原,亚丁湾沿岸多低地,内陆属于高原,北部是山区。索马里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西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国高温少雨,河流很少,较大的河有谢贝利河和朱巴河。

1840年,英国入侵索马里北部沿海地区。?后来,英国又将巴勒巴勒地区作为保护地。1882年,英国吞并埃及,埃属索马里沿海港口落入英国手里。1887年,索马里北部沦为英国殖民地。

意大利人插足索马里,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加紧对索马里内地的控制。1899年,索马里宗教领袖穆罕默德·阿布杜拉·哈桑宣布圣战,率众起议,反对英意殖民者。这次起义一直延续到1920年,在英国动用空军轰炸后,起义军被英意殖民者消灭。1925年,索马里南部沦为意大利殖民地。

1935年时,在非洲,只剩下埃塞俄比亚一块“净土”了。

驻在厄里特里亚的意大利殖民官员早就垂涎古老非洲这最后一个未被征服的国家。埃塞俄比亚气候凉爽,厚厚的土壤遍布各地,农业潜力远远超过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的历届皇帝和公爵们长期固守高山要塞。

一旦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后,就能把意属厄里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连成一片,并在英国东非殖民地上插进一个楔子,可以占领英国通向东方的战略要地。

埃塞俄比亚当时称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个内陆国家。全国总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高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号称“非洲屋脊”。 公元1—7世纪时,埃塞俄比亚是非洲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埃塞俄比亚地处热带,经济作物发达,盛产咖啡、棉花和烟草。畜牧业发达,主要牲畜有牛、羊、马、骆驼等。咖啡和烟草是阿比西尼亚的主要出口物资。矿产资源丰富,有白金、黄金、锰、铜、石油等。阿比西尼亚是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公元前975年,孟尼利克一世称王。公元13世纪至16世纪,阿姆哈拉族人建立了阿比西尼亚。

由于经济落后,自15、16世纪以来,阿比西尼亚就成为欧洲列强掠夺的对象,1543年,葡萄牙人入侵阿比西尼亚。19世纪中叶,英国人入侵。

19世纪末期,意大利的殖民势力排挤英国殖民势力,控制了红海沿岸地区。1890年2月,意大利把红海沿岸地区变为厄里特里亚殖民地,并宣布埃塞俄比亚受意大利“保护”。

埃塞俄比亚军总司令、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是个非常英明的人,登基后就决心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当时红海沿岸的厄里特里亚已经被意大利吞并了。孟尼利克二世积极准备,先与意大利政府签署《乌查里条约》,为战备争取时间。他又想尽办法从西方列强手中购买大量新式枪械,还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埃塞俄比亚内部军令和政令统一。

意大利殖民者对这个古老的非洲国家的抵抗力估计不足。在意大利资产阶级狂热的扩张势力压力下,厄里特里亚总督巴拉蒂里于1896年2月29日晚,率兵入侵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战争准备。从兵力、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上,都做好了准备,但缺少现代战争经验。埃塞俄比亚卧薪尝胆六年,憋足了劲要打败意大利。

巴拉蒂里总督共出兵约17700人,装备精良,拥有14519条火枪和56门大炮。埃塞俄比亚的军队约为12万人,拥有8万条火枪、8600名骑兵和42门大炮。

埃意两军长期对峙在阿杜瓦前线达几个月,意大利军队饱受后勤供应不足之苦,急于寻找埃塞俄比亚主力决战。意大利军队补给严重匮乏,造成了军心不稳,再对峙下去等于慢性自杀。当时的意大利首相克里斯庇也迫切需要借助一场战争胜利来巩固首相宝座。克里斯庇向厄里特里亚总督巴拉蒂里施加压力。

埃塞俄比亚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来防守漫长的海岸线,更不需要耗费天文数字的巨资打造一支强大的舰队,只需要集中财力搞陆军建设,这样,埃塞俄比亚就有了克敌制胜的筹码。

埃塞俄比亚的新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距离出海口有一千里,意大利军队的海上优势无法施展,反而被漫长而崎岖的山地补给线拖得焦头烂额。

意大利军队不熟悉埃塞俄比亚的地形,又没有精确的地图,在向导的带领下落入埃塞俄比亚军队的埋伏圈。

意大利军队是西方列强中出了名的“饭桶军”,其情报工作不到位,指挥水平低,连份精确的军用地图都弄不到。三路分兵的意大利军队之间通讯联络不畅,军官们大多是路痴,经过长达五小时令人沮丧的夜行军后,意大利军队透过朝霞吃惊地发现,到处都是埃塞俄比亚军队。意大利军队被分割成三块。

埃塞俄比亚军队作战凶悍,一边呐喊着“为了祖国!为了皇帝!为了信仰!”一边拼死冲锋。

不过,以当时的情形看埃塞俄比亚军队只是险胜意大利军队,在战役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候,战局呈胶着状态。虽然意大利军队被山谷和埃塞俄比亚军队包围,但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一次次地击退埃塞俄比亚军队,连埃塞俄比亚将领甘杰胡都战死殉国,埃塞俄比亚军队伤亡较大。

埃塞俄比亚军队拥有近代化装备,但仍采取原始部落传统的作战方式,毫无章法的人海战术。埃塞俄比亚军队往往一手拿火枪一手拿盾牌,在部落酋长的指挥下硬闯意大利军队的火力网。如果不是靠这种不惧生死的部落精神,恐怕埃塞俄比亚早就撑不住了。

孟尼利克二世曾动过撤退的念头,双方面临着谁先沉不住气的考验,结果孟尼利克听从皇后和重臣的劝谏,下令由2.5万士兵组成的皇家卫队参战。这支强大的生力军加入后,不到两个小时,意大利军队全线溃败。中午,埃塞俄比亚军队追歼残敌。

此战,意大利军队一败涂地,约6000人战死,1428人受伤,还有1800名意大利人被俘虏。埃塞俄比亚7000人战死、1万人受伤。

5个月后,意大利被迫求和。经多次谈判,意埃两国于10月26日签署《亚的斯亚贝巴和约》。意大利放弃其侵占的埃塞俄比亚领土,被迫废除《乌查里条约》,承认埃塞俄比亚是主权国家,支付战争赔款1000万里拉。

阿杜瓦战役是一场山地战,意大利军队精心策划的夜袭计划破产,在部队没有完成集结前被以逸待劳的埃塞俄比亚军队分割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