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燃烧的法兰西
5637300000017

第17章 又见贡比涅森林

1940年6月21日,法国停战谈判的全权代表已经被确定下来了。法国代表亨茨格、勒吕克、贝尔和莱昂·诺埃尔赶赴贡比涅。同日,希特勒乘车来到贡比涅森林。他在距离目的地300米处的一座塑像前走下汽车。他缓缓地绕行一周,注视着1918年议和的纪念碑和法国福煦元帅的半身塑像。22年后,在法国人引以为傲的贡比涅森林,历史向法国人开了个大玩笑,法国人同样向德国人投降了。希特勒在车厢附近的花岗岩石碑前停了下来,开始阅读纪念碑上的文字。他的脸上出现了蔑视、愤怒、仇恨的表情,在“福煦列车”前检阅仪仗队,然后跨进车厢,坐在22年前福煦元帅坐过的椅子上。下午3时30分,法国代表团来了,他们故意迟到40分钟。在一节火车车厢里,希特勒和部下们接见了法国代表。

希特勒在餐车的长桌一端坐下,德军参谋长凯特尔将军向法国人宣读停战条款。这些条款一共36条,比22年前法国提出的条款更加苛刻。其中包括一条,就是法国将法国本土和海外殖民地的反纳粹德国流亡人士,移交给德国;一切继续对德国作战的法国人,逮捕后马上枪决。条款还提出:法舰队必须解除武装,将舰队停在法国港口废弃。德国给法国划定一片未占领区,在法国南部和东南部,由贝当政府管理,将首都设在维希市。这一条款从地理上和行政上分裂了法国,还让法国流亡政府很难成立,阻止了波尔多的法国官员们把政府搬到北非的计划。当凯特尔读完后,希特勒站起来退场了。法国代表团认为条件太苛刻了,要求向波尔多的法国政府进行报告。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贡比涅和波尔多之间通了多次电话。谈判持续进行……德国方面提出的条件用电报通知法国政府后,法国政府要求德国作出让步,尤其是不准占领巴黎,并让法海军舰队留在北非。德国则坚决要求占领巴黎,并声称法海军舰队问题是细节问题,应该留给停战委员会去解决。实际上,希特勒十分担心法国政府逃到北非和法海军舰队落入英国手中。法国政府已经决定投降了,无法对德国提出的条件进行争议。

德国提出,在占领区内,行政权力由法国官员在德国的管制下行使,这大大超出了贝当等人原来所希望的。贝当等人认为,这样做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使居民免于遭到德国占领的最坏后果。希特勒认为,这既能使法国政府为德国工作,又可避免遭到抵抗的情况,而如果出现抵抗的情况,会不利于德国把法国的农业和工业捆绑在战争机器上。6月22日,谈判继续,凯特尔越来越恼火,不肯作丝毫让步。他向法国代表团成员发出最后通牒:若1小时内不能达成协议,谈判就会破裂。法国代表再次与波尔多通话后同意了德国的条件。6时50分,凯特尔和亨齐格分别在德法停战条款上签字。当法国代表团走出车厢时,天空下起了雨。这时,一群德国士兵正用力叫喊着移动那节“福煦列车”的车厢。德军要把车厢运到柏林当展品。在1918年树立的花岗岩纪念碑被一队德军士兵炸毁,但福煦元帅的塑像被保留了下来。这是一个令法国人民很久都不能忘怀的历史插曲。贡比涅又译“康边”,是法国的城市,在皮卡第大区瓦兹河岸,距离巴黎东北80公里,是瓦兹省的首府。贡比涅市有石油、金属铸造、肥皂、玻璃、机械和汽车轮胎等工业。1430年,法国圣女贞德在贡比涅被捕。贡比涅东北有片面积约为140平方公里的森林,在法国国道31以北几米远,埃纳河的一个转弯处有个林间空地,在林间空地上有一座福煦元帅的纪念碑。1918年和1940年的停火协定就是在那里签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1918年11月11日,法德曾在贡比涅签订停战协定。二战中,法国贝当政府于1940年6月22日又在贡比涅向德国签字投降。1941年6月至1944年8月,德国在贡比涅设立奥斯威辛集中营。

1942年7月6日,第一批政治犯被运到奥斯威辛集中营。法国停战委员会前往意大利去进行谈判,法国与意大利停战协定的条款签订后,使英法之间的关系更趋紧张。博杜安在6月21日夜里接见英国大使坎贝尔时,态度蛮横无礼。坎贝尔接到英国政府的命令,叫他避免被德军俘虏。不久,英国政府派来一艘鱼雷艇,供他用来逃离。6月23日夜间,坎贝尔和下属仓促逃离。从此,英国在波尔多没有代表了,这对英法两国是很不利的。结果,在以后的日子里英法两国出现很多误解。6月23日,丘吉尔谴责停战协定,允诺在英国战胜后将恢复法国的自由。几天前,丘吉尔在下院曾宣布,英国至少已经履行了盟友的义务。结果,英国和法国之间展开了一系列声讨。赖伐尔对英国人一直没有好感,这时自愿站出来反对英国,大力主张与英国决裂,但法国政府并不准备这样做。英法之间的主要矛盾就是法国舰队的问题。英国经常施加压力要求法舰队开往英国港口,那就意味着,法国必须继续战斗下去,至少用法舰队继续战斗下去。法舰队的命运掌握在海军司令达尔朗手中,他决不会把舰队交给任何人。达尔朗和法国海军军官们一样,具有传统的仇英心理。

他们对1935年的《英德海军协定》怀有强烈的不满情绪。法国政府的全体成员认为如果把舰队交给英国,就放弃了法国在讨价还价时的最大筹码。在英国的压力之下,美国也向法国提出抗议,法国政府最后作出决定,不把舰队交给德国。根据停战协定第八条,法国海军的舰只能停泊在布雷斯特、瑟堡、洛里昂,听候德意两国的遣散和解除武装。这是英国最担心的事,美国也对此感到不安。事实上,达尔朗正采取的措施,不仅瞒着英美两国,甚至也瞒着法国政府。一切有关海军的事务都由海军上将达尔朗负责,他在处理海军事务时,只同总统直接联系。6月29日和7月1日,英国海军部接连收到达尔朗的秘密信件。不知道达尔朗是否可靠,但贝当政府却表现出强烈的仇英心理。7月1日,根据停战协定,法军大部分被解除武装。法国北部包括巴黎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工业区由德国直接占领,南部由贝当政府管辖。贝当政府搬到维希城。从此,法国成为德国的傀儡,史称“维希政府”。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曾经涌现出了无数的杰出人物,但没有谁像法国的贝当元帅那样,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受到人们截然相反的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指挥法国军队的杰出战将,贝当元帅成为法国的民族英雄,受到人们的欢呼和致敬;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贝当元帅由于与纳粹德国合作,由民族英雄变为后来军事法庭上的被告。如此强烈的反差,真令世人为之感叹。7月4日,贝当通知美国驻法大使布利特,他认为英国人准备鼓动法国作战到底,然后英国人偷偷去向希特勒投降。许多法国人认为,英国没有公平地分担战争的牺牲,到目前为止惨遭屠杀的人中有99%都是法国人。丘吉尔拒绝把英国空军的最后25个战斗机中队投入战斗,这更加深了法国人的怨气。魏刚非常担心国内的治安,认为会出现无政府状态的威胁。法国共产党在当时到底有多少实力很难估计,但至少存在一支实力难测的第5纵队(游击队)。

许多正在作战的法军将领经常要回过头来防备共产党领导的第五纵队。如果法国拒绝投降,在彻底战败后,1871年的巴黎公社很可能会重演。为了留下一支军队来维持治安,魏刚再三催促投降,以防止在法国爆发红色革命运动的危险。贝当等军人非常厌恶议会民主制,认为议会必须对这场失败的“大灾难”负责,战败甚至比胜利更有利,因为战败摧毁了议会制度。7月4日,法国下令禁止聚集街头、印刷和散发传单、组织公共集会和一切示威,禁止收听广播。7月10日,在赖伐尔的提议下,召开参众两院的联席会议,以569票对80票的绝对多数,赋予贝当起草新宪法的权利。从7月11日起,贝当连续颁布三个制宪法令。第一项法令宣布贝当为国家元首;第二项法令规定,在新议会组成以前,贝当拥有立法权,拥有任命军政职位的大权和国家元首的一切权力;第三项法令规定,原来的参、众两院一律休会。短短两天,总统、总理被废除,国会休会,行政、立法、司法大权集中在贝当身上,共和国一词被“法兰西国家”代替。第三共和国灭亡了。二战期间,德国占领下的法国成立维希政府,统治五分之三的法国领土。自由区名义上由维希政府统治,其实受德国的控制。停战协定签订后,德军维持占领区的法西斯统治,建立“封锁区”,与非占领区的往来受严密控制。1941年,实行人质制度,凡杀死一个德国人,用50至300个法国人偿命。如今,维希是一座拥有7.8万人口的小城,在法国的中部。维希城离火山天然公园很近,一派田园风光,在河水的环绕下,绿意盎然。维希拥有各个时期的建筑,历史悠久,是着名的游览度假胜地。维希市中心的国会歌剧院每年都会上演很多戏剧,是舞蹈的殿堂。维希的文化、体育休闲活动和高品质的商业贸易活动颇具魅力,经常举办音乐会、展览、研讨会、赛马和文化活动。维希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文化气息感染了许多游人,是艺术和度假的天堂。维希的城市风格古朴,是欧洲健康美容和休闲用品的生产中心。法国维希皇家温泉的泉水含有60种微量元素,居世界首位。第三共和国灭亡后,贝当开始了独裁专政。贝当是在法国大溃败后上台的,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的胜利者,威望很大。贝当的个人权威是维希政府的重要支柱。

维希政府的所有文件都以君主政体的格式颁布:“本人,菲利普·贝当,以法兰西国家元首名义宣布……”贝当为集中权力,推行效忠宣誓制。自1941年1月至10月,所有军政大小官员分批宣誓。根据1940年7月12日颁布的制宪法令,赖伐尔成为贝当的继承人。在7月15日以前,法国政府并不知道法国海军遭到了英国海军的攻击。法国人对于不久以前的盟友竟这样攻击自己,表示极大的愤慨。法海军事件曝光后,大部分法国人转而赞成投降德国。法国民众传统的反英情绪加强了,法海军官兵们在日后成了保卫维希政权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法国,民众的仇英心理已经达到了顶点而无可复加了。法国把大使夏尔·科尔班自伦敦召回,从此英法两国在战争中彻底决裂。1940年8月8日,维希政府逮捕关押了4位杰出的高级官员,这4人被指控为“造成法国战败”的罪魁祸首。这4个人是前总理莱昂·布卢姆,前总理、外交部长兼国防部长达拉第,前内政部长芒代尔,前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将军。此前,克尔蒙·费朗主持的军事法庭已经缺席判处戴高乐将军死刑。当时,戴高乐正在伦敦,他被指控犯有叛国罪,扰乱国家安全,在战争期间当逃兵。10月11日,维希政府发出“新秩序”的文告,宣称他们的目的是“保卫劳动、家庭和祖国”,提出“民族革命”,取缔自由、平等和博爱。维希政府解散一切企业家的组织,成立管理经济的各种委员会。提出“反垄断斗争,回到农业中去”等取悦民众的口号。

所谓“民族革命”不过是哄骗民众,掩盖维希政府为德国战车提供工业和农业支持的骗局。事实上,维希政府代表着法国财政寡头的利益,特别是反映与德国有紧密联系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很多资本家直接加入贝当政府,比如印度支那银行总裁蓬杜埃担任外交部长,冶金工业大资本家皮舍担任工业部长。维希政府得到“法兰西行动”、天主教会人员等右派的广泛支持。维希政府在政治上取消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解散了一切政党,抓捕共产党人,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在经济上,解散企业联合会,成立了委员会,由大资本家控制工业和商业。在农业上,维希政府成立了由大地主领导的“农民联合会”,加紧搜刮农产品。维希政府解散工会组织,把资本家、工程师和工人都集中在“劳资协会”的组织下。在文化教育上,维希政府进行法西斯教育,教会受到国家的重视。10月24日,贝当和希特勒在卢瓦河畔蒙都瓦谈判,商谈法德的“合作政策”。会谈结束后,双方起草了议定书,作出立即击败英国的决议。希特勒指出,如果法国向英国宣战,将可以在北非继续维持殖民统治。贝当不仅同意在经济上与德国合作,而且同意了共同对英国的联合军事行动。12月10日,赖伐尔签订进攻西非的英国殖民地计划。由赖伐尔和德军共同执行。一部分与英美利益有着密切关系的大资本家反对这个计划,计划失败了。12月13日,赖伐尔被罢免。

1941年2月,贝当任命海军上将达尔朗代替赖伐尔。6月,苏德战争爆发。维希政府与苏联断交,开始组建对苏作战的军团,派“志愿军”对苏联作战,为德国提供大量免费劳动力。1942年4月,在德国的提议下,赖伐尔再次成为维希政权内外政策的领导者。6月22日,赖伐尔发表了演讲说:“我真心希望德军胜利,因为若德军失败,明天布尔什维克主义就会泛滥成灾。”维希政府的内外政策充分暴露出傀儡本质。维希政府镇压一切爱国运动,取消选举、言论和出版自由,取缔工会,建立意大利式的国家,实行独裁专政。维希政府完全依附德国,与西班牙关系密切,支持德国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维希政府为轴心国提供大量物资,其在海外属地的法军曾攻击盟军,还准许轴心国军队在海外属地过境。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维希政府于9月迁往德国的希格马林根。1945年,维希政府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