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格是最大的资本:培养最优秀的老板
5640700000018

第18章 老板要有透视法(3)

八、当我们提要求时

有时候,当你发现我们的观点中有很多隐蔽的荒谬观点,不要急于当面批驳,因为这时他很难接受你的观点,你不妨顺着他的观点加以推衍,或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由隐到显……到最后,他不得不信服于你。

春秋时,秦宣后十分宠爱魏丑夫。于是,在秦宣后病危时,下了一道命令,我死了,一定要用魏丑夫殉葬。

魏丑夫知道后,非常地忧虑,活人怎么能陪死人殉葬?魏丑夫觉得秦宣后不是爱他,而是害他。但即使他心中十分不满,嘴上什么也不敢说。

魏丑夫的好朋友庸芮得知魏丑夫的处境之后,便自告奋勇地去请命于宣后。他问宣后,死人有知觉吗?

人死了哪还有什么知觉。

若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要用活的时候所宠幸的人给无知的尸体殉葬呢?退一步说,即使死后有知,先主死时因您没有从死而积怨已久,您谢过惟恐不及,又怎么能宠幸魏丑夫呢?

宣后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您说的有道理。

随后,打消了让魏丑夫殉葬的念头。

汉武帝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大概是受前代的影响,他很信神,对相术之类的事也很感兴趣,深信不疑。大臣东方朔总在想办法规劝他。

一天,汉武帝对群臣说,你们知道吗?相书上说,鼻子下边到口之间的人中如果长到一寸,可以活到一百岁。

东方朔听了哈哈大笑。有人当时向汉武帝报告,说东方朔不敬重皇上,应当定以重罪。

东方朔赶快摘下帽子,对汉武帝说,小臣不敢笑陛下,是笑那彭祖。

彭祖是传说中的高寿人,为什么笑他呢?汉武帝让东方朔说清楚。

东方朔说,彭祖活了八百岁,要按陛下所信的相书上所说的,彭祖就该有八寸长的人中,按比例,那脸岂不有一丈长了吗?

汉武帝听了之后,也不禁哈哈大笑。

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

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即禁止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

鲁迅先生随后站起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当时逗得大家笑得前俯后仰,事后又引起大家深深的思索。

这固然是由于他采取了讽刺和幽默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还因为他揭开了矛盾,把大家的思想引导到事物的内蕴深度。

加拿大前外交官切斯特·郎宁,1893年生于我国湖北襄阳,郎宁的父母是美籍传教士。郎宁出生在襄阳时,吃的是中国妈妈的乳汁。而当他30岁竞选省议员时,反对派掀起了一场诽谤他的运动。反对他的理由是,朗宁曾经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

朗宁反击道,按照这种逻辑,喝什么奶就形成什么血统的话,那你们有没有人喝过加拿大的牛奶呢?那么,你们的身上岂不也有着加拿大的牛的血统吗?当然你们可能既喝过加拿大的人乳,又难免喝过一些加拿大的牛乳。那么,在你们身上不是既有加拿大人的血统,又有着加拿大牛的血统吗?你们岂不都成了人牛血统的混血儿?

一席话,说的那帮人哑口无言。

有时候,如果你当面指出一个人的谬论,一方面,他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尊严要求他必须与你相持到底;另一方面,如果你只是空泛地指出他错了,他怎能服你?

所以,聪明的老板总会不动声色地听着我们的大论,即使发现他的漏洞也不立即指出,而是引导着他顺着自己的思路走下去,直到走进死胡同,他才恍然大悟,不得不服,对老板也会尊重备至。

作为老板,既要坚持原则,因为没有原则将会天下大乱,但又要灵活善变,不能听不进我们的良言相劝,毕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作为老板,经常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并非全是杂声,有的甚至是非常好的建议,采纳了,会使自己的部门受益匪浅。所以,老板做出某项决策或施行某项措施时,如果听到我们有不同的声音,千万不要火冒三丈予以压制。要认真考虑考虑,看看别人说的有无道理,应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切不可固执己见。

九、透过光环看能力

俗话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讲的就是那种久闻某人大名,对其抱有很高期望值,见面后却觉得并非名不虚传,实与期望值相差甚远。这就给我们这样一种警示,不能盲目相信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对于一个企业老板,在录用或使用人时都要注意这一点,既要听别人怎么说,还要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和看他是怎么做的,即所谓听其言,观其行是也。

宋朝的宰相晏殊,有着很多过人之处。《待人玉屑》中载有他的一件趣事:有一次,他路过扬州大明寺,让随员念壁上的诗,但不许事先念出作者的姓名、籍贯等背景,而是在听出是好诗之后,再询问作者的情况。晏殊正是用这种方法,发现了诗才出众的王琪,即将他由县主簿推荐到集贤院。

晏殊的这种特殊做法,现在看来仍有现实意义。他叫人念诗而戒其勿言爵里姓名,这对于革除那种看名气地位、讲人情面子,任人惟亲、惟资历、惟门第的做法,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从实践效果去发现和识别人才,才能做到选贤任能。是诗人,就要看他的诗作;是科学家,就要看他的科研成果;是干部,就要看他的政绩……这实在是客观。公正的选人标准。历史上,尧选舜、刘备选孔明等,凭的就是其贤与能。

发现人才,不是让老板发现显人才,而是指发现潜人才,这就需要研究人才由潜到显的规律,而要探讨此规律,就需要战胜马太效应。

马大效应一词,来源于美国科学家、史学家罗维特·默顿。他用这样一个名词来概括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特殊科学贡献给予越来越多的荣誉,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定他们做出的成绩。

默顿为什么用马太效应四个字来为这种现象命名呢?原来马太指的是《圣经》中马太福音的故事。

主人要到国外去,把三个仆人叫来,按照其才干把银子分给他们。第一个得了五千,第二个得了二千,第三个得了一千。

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五千两银子做买卖,又赚了五千;第二个人照样赚了二千;第三个仆人把一千银子埋在地下。

过了好久,主人回来了,与仆人算账。

第一个仆人汇报赚了五千银子,主人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情派给你去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二人仆人汇报赚了二千银子,主人说,好,我要派你去管理很多的事情,让你也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三个仆人说,我把您分给的银子埋在了地下,一个也没少。主人骂了这个仆人一顿,决定收回他这一千两银子,分给已拥有一万两银子的人。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便是马太效应一词的由来。联系到目前社会上纷杂的人才现象,可以说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的惯性。已经成名的显人才,社会加给他们的荣誉、待遇、职位会越来越多,以至于忙应酬,影响工作;而尚未成名的潜人才经过千辛万苦创造的成果却无人问津。马克思经典作家曾多次地讲到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有成百成千的有才能的年轻人,他们竭尽全力要从下面冲上来,以求把自己的微薄贡献投入到我们建设事业的总宝库。但他们的努力往往是劳而无效的,因为他们常常被文坛名人的自负,我们某些组织的官僚主义和冷酷无情,以及同辈的嫉妒压抑下去。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打穿这堵死墙,使不可胜数的年轻力量得到出路。(《斯大林全集》第12卷)斯大林在四十年代就讲到要支持小人物,支持未出名者,帮励他们减少阻碍人才成长的死墙,目的也是为了减弱马太效应,促进人才选拔机构以能够早日发现人才,起用人才。马太效应的负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几乎所有的人才在从潜到显过程中,都遇到过这种效应的阻力:

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被人骂了祖宗。

米丘林为人类提供了香蕉梨,反遭攻击,说他把上帝的果园变成了妓院。

贝尔纳的《气球上的五星期》写出后,无人赏识,难以出版,气得他差点扔进了火炉。

就是众人皆知的郭沫若、侯外庐等一代文人,在他们初出茅庐之际,不扎实的评语讥言也曾流行一时!

不难看出,人才总是要多多少少经历一番马太效应的考验,才以自己顽强的毅力、优异的成果显露于世,古今中外,无一例外。既然社会上存在着马太效应这种潜人才的抑制,这就给人才的发现者提出了一个责任:要学会用人才于未名时,支持人才于逆境时。

老板想要冲破马大效应对人才的阻隔,就要坚持惟才是举。俗话说,有名皆从无名来。鲁迅曾风趣地说,即使是天才,刚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不是美妙的音乐。打开人类的史册,古今中外有哪一名发明家、科学家、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一开始不是默默无闻的小辈呢?爱迪生卖过报,高尔基打过杂,瓦特发明蒸汽机时是个机器修理匠。我国古代的毕升、鲁班、李时珍大都出身布衣之家。闻名于世的赵州桥的设计者李春,是我国隋代的一个普通石匠。你能说他们不是人才吗?其实,古代我国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在用人问题上都是强调不计家世、不计名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曾提出官无常贵;韩非在其《说疑》篇中指出,不论被选者出身如何低微卑贱:或是出生在山林沼泽的地方,或是被捆绑着关在牢房里,或是做厨师、养牲口、喂耕牛,只要他们是人才,那些开明的君主都会加以举用的。

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诗叫作花不知名分外娇,是指有些榜上无名的野花反而要比花苑里那些名贵花卉开得娇艳。在人才问题上有句名诗叫作更有无名胜有名。现实生活中往往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反做出了那些士家名流所不能做出的事。翻开科学史,在科学上标新立异、有重大突破的人,几乎都是当时的非名家。伽利略17岁时发现钟摆原理;牛顿23岁时创立微积分;华罗庚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首先向名家挑战时,也只不过是小县城里一名二十几岁的小店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