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读西湖
5642700000016

第16章

甚至西湖这个如今已经世界闻名的名称,也是从白居易开始真正命名的呢。秦汉六朝时,西湖被称之为钱塘湖、金牛湖、明圣湖,直至隋末,也没有见到关于西湖的记载。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

尽管诗人已经为杭州西湖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但他却不以自己的政迹为然,在《三年为刺史》这首诗中说: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题诗十余首。

诗,远远不止十余首,现存的白居易诗作中,关于杭州的诗作,就有二百余首。西子湖,成了白居易的诗之湖。

唐诗史上向以元、白并称,当时的元稹,正在越州、也就是今天的绍兴任刺史,他们各自诗信来往,总是夸自己的辖地最美。

白居易爱此地山水,更爱此地人民,一次公宴,他看到两位名叫萧悦和殷尧藩的乐师在天寒地冻之日,身着单衣,想到自己手下的工作人员尚且衣不蔽寒,更何况他治理下的他的那些平民百姓呢。他立刻给他们二人做了两件棉袍,还写了诗章《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说: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诗人有着这样的抱负,如果他能在杭州做满这一任官,他要让杭州人民都能享受到他给他们的温暖。伟大诗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在这里,白居易和想要大庇天下寒士的杜甫是多么一致啊。

山水禅意,消化了他那颗身陷政治旋涡之中的忧乱之心,他便常去湖边寺庙访僧,所谓“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嘛。其中韬光禅师与他交往很深。传说这个名叫韬光的四川禅师,别师出游,师嘱:遇天可前,逢巢而止。结果,他到了杭州灵隐的巢枸坞,正值白乐天刺杭。他猛然醒悟,就住了下来。诗人见有僧远方而来,便写信一封,约其入城,谁知韬光却以一种美的方式作诗拒绝了。白居易顿悟,立刻入山拜见韬光,与他汲水烹茗,吟诗论文,现在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他们当年汲水煮茗之处呢。

诗人与凤林寺的圆修法师也有着深厚的友情。凤林寺,就在今天的杭州饭店一带,据说唐时的凤林寺前有一株大松树,开山和尚圆修就坐在松树上打禅,这一座就是四十年,旁有鹊巢,人就称其“鸟窠禅师”。白居易去见他,问他禅理,禅师说:所有的恶事你都不要做,所有的善事你都要去奉行。大诗人说:这个道理谁不知道啊,连三岁的孩子都会讲啊。禅师说:三岁孩子都会讲的道理,八十岁老头都未必做的到啊。白居易听了深以为然。还有一次,他仰着头站在树下,对树上的禅师戏言:“大和尚,你坐在高处,太危险啦!”

圆修说:“刺史你比我更危险。”

白居易问:“我做了太守,有什么危险?”

道林说:“名缰利索作怪,官埸风浪难测,你说难道不危险吗?”

白居易又深以为然,对佛教的关注就更深了。可以说唐代杭州佛教的兴盛与白居易的提倡与信仰是分不开的,而他从佛教文化中吸取的精华,也大大丰富了他的文学艺术。

公元824年,白居易三年任满,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留下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二百首诗。他又从杭州带走了什么呢?“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区区小石片,却着实地叫他安不下个心了呢。

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饯别,白居易落泪了,他是这样告别杭州的黎民的: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荒年。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最后官职刑部尚书,晚年居于洛阳。公元834年,他63岁,离开杭州已经有整整十年了,在北国洛阳,他写了一首寄往杭州的五言古诗,说:历官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又过一年,中唐着名诗人姚合到杭州来当刺史了,他比白居易要小三岁,白居易写了两首诗送他去上任,开篇就说:与君细话杭州事,为我留心莫等闲。在这里杭州就象是他自己的家,姚合去当父母官,仿佛是代他去一样。尾联说:且喜诗人重管领,遥飞一盏贺江山。看,因为杭州又有了一名诗人的统领,白居易在遥远的北国不禁为杭州山水举杯祝贺,这是怎么样的深情怀想啊。

又过去三年,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在洛阳写下了让杭州人民永远刻在心头的《忆江南》词,其中第二首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诗人殁于8年之后的公元846年,他梦牵魂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

一千年过去了,一千年前的白堤,如今已是通衢大道,我们走在一千年后的今天的白堤上,心里想着白居易。初春是一抹的烟绿,仲春是满目红桃,到暮春,又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恋人世界了。仲夏夜,这里是水晶宫,而秋天的长堤却是肃穆的,冬日它又纯洁如处子。我们在白堤上行走,听到了白居易诗中的早莺在争鸣,看到了新燕在啄新泥,不过我们并没有能够看清楚这些莺莺燕燕,因为一千多年前的乱花迷住了我们的眼睛。而我们的脚下却依然是白居易吟哦的浅草,它没有没住马蹄,却没住了我们的双脚。

时间真的能够改变一切吗?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依然是白居易的绿杨阴里的白沙堤呢?

苏堤:苏东坡修出的杭州之眉

要了解一个如苏东坡这样的诗人,仅仅读过他们的传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我们经常吃东坡肉,经常逛东坡路,经常漫步于苏堤,并知道眼中看到的西子湖的名称是苏东坡起的;然后我们又读了一些史料,由此知道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的雏形由苏东坡在杭州创立,他发明的一种中药丸子救了许多杭州人;我们还要去一些庙宇,由此知道中国佛教史上的十方选贤制,正是苏东坡在径山寺创立的;我们还要在杭州大麦岭的一块不大的石刻下看到苏东坡的题记,在杭州碑林内读过苏东坡撰写的《表忠观碑》,我们在吴山上看到的“感花岩”三字,和我们在老龙井看到的老龙井三字,虽然只是传说中的苏东坡所写,但我们相信笔划中有着苏东坡的信息;我们还要读过他的许多许多的诗,那些和杭州山水融为一体的诗,共有三百多首,其中单单歌颂西湖的,就是一百六十多首。读苏东坡的诗也是要讲环境的,我们必须登上北山路口的望湖楼,凭栏品茗――这样我们才能沉醉于苏太守九百年前“望湖楼下水滔天”的意境。也只有在这时候,你作为一个杭州人,才会感受到,自己已经无法想象没有苏东坡的西湖是怎么样的西湖了。你才会发现,一个天才介入了一千年之后的人们的精神世界,使后人无法不呼吸着他,不视看着他,不聆听着他,不感受着他,不被他浓郁的诗意画情渗透。这时候你象禅悟一样,突然恍然大悟,继而感激零涕,你感谢冥冥中的那个上苍,上天谪下了苏东坡,仿佛专门就是要为了西湖而来的。中国人形容说能够幸运地碰到贵人,常连称三生有幸,三生有幸,用到这里来倒十分恰当,杭州人能够遇上苏东坡,那才叫三生有幸。

白居易来杭两次,一次尚为少年,真正管理杭州的,也就只能算是一次。苏东坡也来杭两次,却名符其实,都是为守杭而来的。

1056年,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和他们正当壮年的父亲苏洵,三人同科及第,名动京师。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及后苏轼宦海浮沉四十年,既不是旧党又不是新党,想要维护他那清高独立的人格,又要达者兼济天下,其难,如他故乡的蜀道。苏东坡便一会儿贬下去,一会儿浮上来,在中华大地上浪迹与周游,两次的守杭,盖缘以此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