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读西湖
5642700000025

第25章

十年浩劫中,有一段时间岳王庙的岳王塑像被砸了,碑廊却变成了泥塑收租院,很久以后才恢复了各种碑刻。但庙里人多,总静不下心来感受这特有的气氛。直到有一天风雨黄昏,郊外人少,我到岳王庙,行至碑廊,独自漫步间,突然仿佛听到了金戈铁马声,它们就从岳王墓的方向响起来,越来越响,杀声振天,一直弥漫了风雨如晦的天地间。是的,那一天,我听到的是岳飞精魂的呼声,我也才第一次感受到只有岳王庙才具备的气节。

说到与岳飞有关的历史遗迹,杭州城里还有那么几处,是一定要提到的。

一是施全。施全生前也不过就是岳飞帐下的一名殿前小卒而已,但为忠良保仇,却在秦桧上朝的路上、也就是在今天的望仙桥处提前斩马刀行剌,惜未成,秦桧亲自审问说:“你的心坏了吧!”施全答:“丞相的心才坏了!你通敌卖国,残杀忠良,怎么会干出这种事!”

施全在闹市区被处了磔刑,杭人却为他建了施公祠。从那以后,秦桧吓得不敢出门,每次出来,要有五十名卫兵持着长矛守卫他才放心。

施全庙后来仅剩下了一座,在从安桥原直街。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市政建设,这座庙也消失了。现在我把他记下来,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忘了这位八百多年前的普通的正义的下级军官。

岳飞死后,他的那些战友亦备受迫害。岳飞死后六年,他的部将牛皋在一次秦桧死党的集会上被毒死。临死前和家里人说:“我已经六十一岁了,死也无恨。只恨南北通和,不是马革裹尸,而是死在了窗下。”

牛皋死后亦与岳飞为邻,他的墓,就在栖霞岭上紫云洞前。我上大学时常到黄龙洞去背书,从黄龙洞再朝山上走一段,就到了紫云洞,就看到了牛皋墓。墓面朝西湖,块石围砌,旁有一百多年前光绪年间立的碑刻,墓道前石坊上的那幅对联我还记得,曰:将军气节高千古,震世英风伴鄂王。

岳飞的部将,虽多为北人,但死后均葬在了杭州。张宪墓原在东山弄口,离岳飞墓只有一华里。张宪是一名蜀中大将,也是岳飞的得意爱将,公元1142年与岳飞父子同时受难,平反后被追封为烈文侯。他的墓到明代时已经荒芜,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一个名叫王天佑的杭州人发现,重新修整一新。本世纪六十年代时,此墓尚在,已经被圈进了西湖区人民医院内。据说现在只剩下墓前的石马遗迹了。李宝墓在花港观鱼;“马前张保,马后王横”,前者墓在长寿路,后者墓在法院路;杨再兴家居艮山门,死后百姓建庙记念他,留下了地名叫“杨墅庙”,一直叫到了今天。

岳飞死后才二个月,战友韩世忠就在灵隐飞来峰建了一个亭子,名曰“翠徽亭”,名为登览形胜,实为记念岳飞。原来岳飞曾经写过一首《登池州翠徽亭》诗曰:经年尘土满征衣,得得寻芳上翠徽,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战友冤死,韩世忠辞官,自号“清凉居士”,头戴青巾,骑驴携酒,后面跟一、二小童,纵游西湖,绝不练兵,终究忧愤而死,却留得翠徽亭,今日依旧飞来峰上,俯瞰历史正邪。

岳飞死后,故居被改为太学,宗属亦都被发配岭南。太学生们却说,夜里常看见岳飞在太学中巡行。1276年,元人灭宋,俘虏了太皇太后、兵太后和皇帝,以及文武百官和太学生们,统统虏向北方。太学生徐应镰与子女誓不投降,全家在太学旁的岳王祠里祭祀了岳飞之后,集体自杀,民族气节,可叹可敬重!

岳飞平反后,被流放到岭南的眷属又迁了回来,住在今日杭州下城新桥附近,也留下一个地名,叫岳家湾。据说当年栖霞岭下多有店家,开店的也多姓岳,均为岳王后代,衍至今日,又不知留下多少岳家后代子孙了。

我所就读的大学历史系的强项,正是宋史,尤其是南宋史。在历史人物的研究之中,岳飞历来就是南宋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杭州有专门的岳飞研究会,开过他的几次学术研讨会了,分析他的精忠保国思想,关于是不是愚忠问题,关于他一旦得胜会朝会不会拥兵自重的问题,关于他和秦桧之间关系问题,是降爱国、还是战爱国的问题,许多在我们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历史上都是有过争议的。不说别的,抗战前夕,就有人曾经写过文章以为秦桧主和是一种保国的行为。

不管对历史事件如何争论,你只要在岳庙前一站,看到大门口那块大诗碑,上面刻着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你就觉得英雄浩气,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也是整个民族的。你面对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岳飞是中华民族的岳飞,这一点,一定要到岳飞庙前,你才会有真正切身的的感受。气节也在参与着历史,在某种状态下,改变着历史。抗日战争期间,杭州沦陷前人们纷纷到岳庙来告别,向岳王爷宣誓要打回来。光复后又立刻去岳庙祭拜,告慰英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岳飞不是永生的吗!

皋亭山:丹心汗青

写杭州与西湖的书籍很多,但提到文天祥与杭州关系的篇章不多。杭州的民族英雄,人们一般知道的肯定是岳飞、于谦、张苍水等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安葬在了杭州。而文天祥,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但本非杭州人,在杭州的政治活动又不多,所以提到他的文字也就不多。我注意到了一些有关杭州名人的专着里,也没有他的名字。虽然如此,我依然很想在这里专门来谈一谈这个人物,寻一寻他与杭州这座南宋京都发生的历史性的重大关系之线索。在这里,一个皇朝的命运与一个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文天祥的诗中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杭州的皋亭山,正是文天祥丹心照汗青的地方。

先说一说皋亭山这个地方。今天的杭州人,已经不太听说皋亭山这座山了,人们一般都叫它半山,位于杭州城的东北部,因为有着以杭州钢铁厂为龙头的许多重要的国有中大型企业,半山,在一般杭州人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经济内涵远远大于文化内涵的地方。然而在以往很长的一段岁月里,尤其是南宋时期,皋亭山是很受人注目的一处地方。

称这座山叫皋亭山,乃是因为这座高百丈余的小山之上,有一座皋亭,山便以亭名之。从前,这山上有一座撒沙夫人庙,杭州人都叫这个撒沙夫人为半山娘娘。据说这个半山娘娘还有一点真实的来历。相传她本姓倪,金兵南下的时候,她为护佑宋高宗被金兵所害,因此受封。《淳佑临安志》里关于这个庙还有着这样的记载:宁宗皇帝御书三字匾于华严寺之山腰……名半山庙。大约半山的名称也就是从庙而来的吧。

从地理位置上看,古时这里为杭州与海宁之要冲,为杭城的北廓之要地。今天厂房林立的地方,古时风景如画,山上有崇先寺,寺后有龙游洞,山前山后,桃树十余里,因此有桃花坞之美称。从前一到春天,去半山看桃,也是杭州人很重要的花事活动之一。至于半山娘娘庙,香火之盛,今人也是很难想象的。冬天到来,山上积满了白雪,从湖墅一带望去,宛如玉柱,所以“皋亭积雪”,就成了湖墅八景之一。

这么一个曾经是如此美丽的地方,南宋末年,却成了重要的兵家之地。

公元1273年,也就是南宋的咸淳九年,元军攻破了襄阳和鄂州。到第二年的七月,南宋王朝的度宗也病死了,即位的是年仅四岁的恭帝,由谢皇后临朝听政。

这个谢皇后,乃是理宗的皇后,浙江台州的临海人,还是宁宗一朝时宰相谢深甫的孙女。原来谢深甫为相时,曾经有援立杨太后的功劳,太后深为感激,反过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说他的孙女端重有福,宜立中宫,就把她嫁给了理宗,让她当了皇后。提起这个谢皇后,当时的民间还有一段故事,说她小时候长得极丑,不但面黑,还瞎了一只眼睛,而且谢家到她那一代已经败落,她还得到厨房里去干活。但是进宫之前,她突然生了一场重病,病好后她就成了一个如花似女的女子,顺利地进宫当了皇后。

在这大厦将倾天崩地裂的时刻,让这么一个女人来拍板决定皇朝的生死,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笑话。况且这个谢皇后又决策处处错误,最大的错误就是用错人。那时,贾似道事已败,她任命了陈宜中和留梦炎为左右丞相。陈宜中原来就是贾似道的同党,这个奸诈小人靠着贾似道发迹,才显露头角。贾似道兵败之后,他以为贾已经死了,立刻出卖主子,跳出来弹劾其人。后来郑虎臣在漳州木绵庵杀了贾似道,一回京陈宜中就把他下了大狱。就这么一个小人,却得到了谢皇后的重用,反过来,文天祥这样的忠臣,却被谢皇后冷落在一边。

忽必烈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向南朝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他的元帅伯颜,亲统20万大军沿江东下,直扑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城)。

这里我要专门来讲一讲文天祥这个青史留名的民族脊梁式的人物了。文天祥1236年生于江西吉安县,和于谦张苍水一样,他们都是绝顶智慧之人,二十岁时他赴临安应试,在殿试中被理宗钦定为状元。

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蒙军消灭了金朝,开始矛头指向南宋的时代。1259年他23岁那年,因元军侵犯南宋,朝廷中有人提出迁都宁波的逃跑主义的主张。这时,已经在临安任临海节度判官的文天祥坚决反对,上书朝廷,要求当守中国,当卫百姓的政治主张。这份奏章被打入冷宫而不发,文天祥毅然辞官归故里。没过多久,又被召回出守江西的瑞安,也是就是今天的高安县。他从政的那段岁月,正好是贾似道当政之时,所以为官十年间,他始终没有机会来实现他的宏大抱负。

到公元1275年,也就是德元年的11月时,元兵已经攻破了常州。这座城池的知州和臣僚们,表现出了英勇的气慨,但已无济于事,最后与百姓们同死赴难。

这时,才39岁的文天祥正在赣州的任上,他尽段家资,纠集吉赣乡兵,不几天就会合了两万余人,准备入卫京都临安。他的主张被主和派的陈宜中、留梦炎等人拦阻,认为他的行动如儿戏般无益。文天祥几次上书力陈几见,几番周折之后,文天祥率领的勤王兵才进入临安城,但这时战机已误,元军已经三面包围了临安,伯颜的军队,就进驻在离临安东北方向数十里远的皋亭山上。

当此危机关头,文天祥和张世杰联命上书,请移三宫入海。为寻求战略转机,这一权宜之计本来是可以实行的,但都被谢太后和陈宜中给否定了。

南宋王朝对付外侮的策略,骨子里始终只是两个字:投降。当初,元军攻破常州的时候,工部侍郎柳岳到无锡去见伯颜,边哭边求,说:我们刚刚死了皇帝,新帝又那么小,自古礼不伐丧,你们为什么还要打我们啊。如果说我们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那也是贾似道误国,他不是已经受到了惩罚吗。伯颜听的不耐烦,说: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天道好还,何必多言。柳岳只好哭哭泣泣地又回去了。

元兵攻破了苏州后,陈宜中又派柳岳等人去救和,这一次愿意称侄纳币,伯颜却不要你这个侄儿。再派柳岳去,又降了一级,愿奉表求封小国,柳岳还没到地方呢,就在途中被人杀死了。

1276年元旦刚过,惊耗传来,嘉兴府全城降元了,安吉州也被元军占去了。谢皇太后如坐针毡,表示要向元称臣,派使臣到元军中去乞和。伯颜不肯,一定要南宋的君臣亲自出降。

此时,朝中重臣看大厦已倾,大势已去,竟然纷纷逃命而去。谢皇后下诏戒禁,榜示贴在朝堂上,说: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礼,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大小臣工,未尝有出一言以救国者。平时读圣贤书,自许谓何,乃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亦何以见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