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读西湖
5642700000026

第26章

如此训斥,也算是呼天抢地了,但还是没有用,朝廷官员照逃不误。到最后,连左右丞相陈宜中和留梦炎也逃之夭夭了。有一次朝议,文班只到了六个人,其余大臣通通逃光。国家危难之际,竟有这么多的逃臣,历史上恐怕也是没有过的吧。

危难见忠臣,直到这时候,朝廷才任命文天祥做了右丞相,让他来主持最高行政机构和参与军事决策,可惜,一切都已经晚了。

1276年的元月,谢皇太后紧急诏命文天祥到皋亭山元营与元主帅伯颜谈判。他只身带着两个副使,就去了元营。伯颜已经见多了那些奴颜婢膝的南宋大臣,对铁骨铮铮的文天祥的到来,心理上完全没有准备。文天祥大义凛然地斥责伯颜,说:我朝承帝王之正统,在临安建都已经有一百四十多年了,你们北朝妄动干戈,攻城掠夺,杀害百姓,如今又要侵我大宋的社稷,是什么道理!

伯颜对这个被誉为南朝第一忠臣的文天祥早有所闻,今日一见,果然有英雄气,倒也不由得生出几分敬佩,表示一定不杀百姓,一定不动社稷。文天祥立刻提出,既然如此,就请先退兵。伯颜无言以对,只好劝文天祥投降,文天祥当场就在这皋亭山上说:作为大宋状元丞相的我文天祥,所欠的就是一死以报国了。宋存我也存,宋亡我必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又怎么吓得倒我呢。伯颜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在皋亭山的元营当中。

一边是忠诚的朝臣,一边却是卑委的朝廷,二月初五,宋恭帝正式拜表投降了。一群南朝的“祈请使”又到了皋亭山,跪在元营外面献降表,文天祥目睹了这一幕丑剧,义愤填膺,当面就痛骂这些卖国贼和侵略者,以一个人的气慨,骂倒了两个皇朝的贪婪与苟且。直到2月初8,文天祥终于从皋亭山被押解往北方。皋亭山有幸看到了这一幕历史的悲剧,看到了天地正气与浊秽之气的较量。皋亭山因为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没有理由不成为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山。

几年前我曾经去过半山,我在那里没有看到桃花,却看到了半坡的梨花。半山现在也是杭州公墓的所在地之一了,在那里徜徉之际,不由得又想起文天祥以及有关人事。文天祥被押往北方的途中的2月19日,就在镇江脱险而逃了。以后他一直就在福建一带抗元,历经千难万险,妻儿被掳,他自己多次虎口脱险,从未言败,直到在广东海丰附近的五坡岭被俘。当时,元军要他给还在抵抗的张世杰、陆秀夫写劝降书,文天祥却抄录了他过去写的《过零丁洋》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而那些屈膝投降的南宋朝廷的君臣们呢?1276年的三月丁丑日,伯颜进入了临安城。第二天,年仅四、五岁的恭帝和已经七十岁的谢皇太后就被掳到北方去了。同时被掳的还有一大批皇帝国国戚。建都临安杭州一百五十年的南宋王朝,就这样重蹈北宋的覆辙,实际上已经灭亡。临安被元朝改为两浙大都督府。

然而,直到三年以后的1279年2月,陆秀夫负帝跳海,南宋真正灭亡之后,文天祥依然没有投降。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之后,各种各样的降臣来劝他,最后连九岁的废帝恭帝也出来了。他穿着一身蒙装,愁眉苦脸地往文天祥面前一站,文天祥抱着他不禁大哭,指责自己没有保护好皇帝,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元朝统治者对他无可奈何,只好把他关到一间阴暗的土牢里,整整三年,想以此摧毁他的意志。而文天祥却正是在他三年的囚居生活中,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章,其中包括那首名传千古的《正气歌》。

文天祥是在1282年的12月9日被押上刑场的,那一年他才47岁。他牺牲在遥远的北方,但是我总以为,在我们杭州的皋亭山上,应该有一块他的纪念碑,甚至应该有他的纪念亭。如果我的这个愿望有一天得以实现,我还想建议建造者在他的纪念碑上,刻下他衣带中发现的绝笔书中的一段: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张苍水祠:好山色

有明一代历史,尤其明末清初之史,若大手笔道来,不知如何的惊天地而泣鬼神。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江南多水,较之以北人,南人多机智灵活,但从品德上说,都是汉文化圈内受儒家文化影响巨深的区域。尤其是江南文化之邦,读书人众多,当官的也多。在国家危机存亡之际,是有许多南国伟男儿挺身而出,扶大厦于将倾之际的。晚明时,江南就出现许多这样的文化人。

我对这段历史没有多少研究,但因为一个人的壮烈人生,也不免走进那段岁月。这个人毕生抗清,四入长江,三下闽海,二遭风覆,而仍百折不挠。其人又钟天地造化之灵气,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忠烈而又有圣贤风,诗曰:“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他生前就对为国捐躯的人生心往神驰,欲与岳飞于谦,分西湖荣光三席。孰料的一天,后人真的遂了他的伟愿,南屏山荔板峰下其人有墓有祠——姓张名煌言,号苍水,鄞县人氏,真正民族英雄,万世楷模。

我最早知道,杭州西湖边还有一个名叫张苍水的人的墓,尚在大学求学秋游之时。记得那一次,全班秋游去六和塔,回来的路上,沿虎跑路行走,快到花港观鱼时,有个住在涌金门一带的男同学说,没有玩够的人跟我来,我带你们去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便离开了大道,沿右边小道走,曲曲弯弯穿过小树林,踏过芳草地,来到荒芜的青冢坟墓旁。当时的感觉非常奇怪,好象突然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与明媚的西子湖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此处是那样的肃穆,树高风悲,残阳如血,石马石羊膝入半人荒芜的衰草之中,万物萧条,但不觉凄凉,一位大英雄,大默如雷,静静地长眠在此。

从此始知,西湖寻梦中,必不可少张苍水。

张煌言(公元1620——1664),字玄箸,号苍水,鄞县人,世家子弟,祖上有当过宰相的。本来是个衣袖书香儒生,却尚武。16岁乡试,文武双全,以第一名中秀才,23岁又中了举人。

国破山河在,张苍水的仕途被外族的侵略打断,却燃起他为国杀敌的之心,他变卖家产,组织义军,形成浙东抗清中心,开始一生的戎马生涯。

纵观张苍水一生抗清史,方知其人哪里是单纯地抗击外族,本族中万千矛盾纠络一起,有朝廷的,有义军的,有绿林好汉的,还有自已家族的,意志稍薄弱者必退,性情稍投机者必变通,苟且者忠也有理,叛也有理,忠时说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叛时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张苍水绝无那个崩溃时代的崩溃和分裂,他是屡败屡战,从故国之一而终。他是那个天崩地裂的岁月中特殊材料铸成的人。

1646年,鲁王兵败,出逃舟山群岛,张苍水回家跟家人说:“儿今日将追随鲁王而去,不能在家侍奉您老了,望父亲自已保重,等儿打退敌人,再来尽孝。”从此永诀。

第二年遇战被捕,他夹在降清士卒中,七天七夜而脱险。回来重整旗鼓,转战四明山。清军无奈,迫其父写信劝降。张苍水回信说:“儿不孝,宁为赵苞,不为徐庶,大人善自为计。”

又过三年,张苍水和福王在舟山会了师,闽浙总督陈锦恐惧万分,首先便是劝降,总是拿高官厚禄诱劝罢了。恰逢张父亡故,陈锦劝他回来奔丧,封建社会,忠孝礼义,是读书人头等大事,从前再大的官父母死了也要“丁忧”,就是解官回来服孝三年,况张苍水一真正儒家文化继承者!张苍水痛哭尽夜的同时,却严词投降,这才叫“忠孝不得两全”。

不降便只有死战,舟山失,张苍水忠君,绝不丢了福王,与郑成功尽力斡旋,郑氏终于接纳福王于金门、厦门,此间心血,常人难测。又三年,张苍水部驻扎在浙东台州,招兵买马,休养生息,人又壮大到了六千。便拟举兵会师南京,义兵一举攻克金山,远望南京依稀,真是“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张苍水缓缓而道:“那就是有名的石头城,我们的开国皇帝,就葬在那里啊!”

想象当年三军服孝设香遥祭的悲壮场景吧。哭声震天,憾动江宁,滔滔江水,流不尽英雄泪。然而,二取南京均又告败――呜呼,数也!是天亡我英雄也!

又二年,已是1655年的冬天了,张苍水抗清已整整十个年头,患难与共的战友去世,鲁王的旧部分崩离析,与郑成功的部队又时有磨擦,张苍水困厄之极。那后来五年的惨淡经营,潮涨潮落,又是几度的死里逃生。直到1662年,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仅剩孤立无援的张苍水部。1664年,也就是张苍水举义旗近二十年之际,他才被迫解散了义军,带了几个亲信,隐居在浙东海中的悬岙岛上,着书立说,等待时机。

同年7月,张苍水因叛徒出卖被捕,方巾葛衣,解之宁波,慷慨陈词曰:“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

被押杭州那日,几千百姓挥泪送别,舟行钱塘江畔,有一解押兵士,夜坐船头,高唱苏武牧羊歌。张苍水披衣而起,手扣船舷和之,慷慨悲歌,天地为之动容。这样一个大忠臣,大英雄,连清朝廷都舍不得杀,只要他肯降,此时依旧高官厚禄。

正是在把他从宁波押解往杭州的途中,他写了千古流芳的伟大诗篇,把一颗英雄的灵魂从此和西子湖血肉交融在了一起。诗曰: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届必属鸱夷。

张苍水只肯死,不肯降,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清朝大臣意见不一致起来。有的主张押到京城杀了,以震天下!有的主张长期监禁浙江,也有的主张尽量优待,以招降纳叛,最后还是刑部裁决说:“不如杀之。”

九月初七日一大早,今日的官巷口,也就是当年的江口刑场,出现了一片白帽素缟的杭州人群,他们携带着糕点水酒,香烛黄纸,专程来送张苍水就义。

四十五岁的张苍水是乘坐着竹轿来到刑场的。他镣铐叮当,高颧骨,长髯须,目光炯炯,拱手拜别父老乡亲。午时三刻,行刑的时刻到了,张苍水站着,高声地朗诵了他的绝命词:“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然后,他喝下诀别酒,面向北方挺立,最后望了一眼杭城起伏的山河,坦然道来:“好山色!”

从慷慨激昂到柔美陶醉,死得如此有气节,有豪情,有性格!有人性!又是何等的从容不迫!与岳飞死前“天日昭昭”形成怎样相同而又不同的千古风采。

与张苍水同时殉难的还有罗子木、杨冠玉以及舟人。杨冠玉还是个一脸稚气的十五岁的少年,却高呼:公爷我跟您来了!我亦不跪,学我公爷的勇气!

而在三天以前,张苍水的妻儿已被杀害。

张苍水死后,遗体曾悬挂街头示众,据说是他的故交黄宗羲及他的亲友买出首级,收其遗骨,棺木暂停宝石山。后得人资助,葬在南屏山下。有个叫胡克木的人送一端砚,刻张煌言等数人的名字,埋入墓中,以做记号。当时又不敢公开,便称之为王先生墓。这才叫“青山有幸埋忠骨”呢!张苍水赞叹好山色时,有否要埋其骨于好山色之中的意愿呢!其墓与岳飞、于谦遥望,终以实现他“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的夙愿了。

从1664到1776年,一百多年过去,民族英雄张苍水却一天也没有被人们忘却过。连统治者也不敢再小觑这种深刻的民族感情了。乾隆41年,清廷已稳,便来褒谥张苍水为“忠烈”。这之后的三百年间,张苍水墓被修了八次,1993年,又修了张苍水先生祠,与墓合一。祠内有碑、像、匾、画、楹联,又有几门明代铁炮,以染气氛。三米高的张苍水塑像,葛衣方巾,扶石而坐,上挂名家所书大匾,曰好山色,曰忠烈千秋,曰碧血支天。又有八幅壁画,刻画张苍水一生。

我求学时高树悲风荒草没膝的张苍水墓已消失了,这里成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圣地。他的墓地旁,就是花团锦簇的太子湾。听说太子湾本是宋代一位皇太子的墓葬之处,但还有谁知道那个太子何许人也。再细细想,倘若南山一带,只有太子湾的鲜花与西山公园的金鱼,那西湖还是今天人们心目中的西湖吗?

驻足伫立,再眺西湖,方知什么才是英雄的那一声赞叹――好山色!此三字若非字字千钧,怎么会成为烈士的遗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