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过世纪门:中外报告文学论略
5644000000021

第21章

迎候中国“红星”的变革情结

基于对国民党统治下灾难性生活现实的详尽考察以及对中国人民深重苦难的深切同情,斯诺清楚并希望一中国的出路在于变革。极目华夏,最后,他将求变的目光投向了陕北。

事实表明,斯诺的红区之行使他永远与中国西北联系了起来,永远与中国革命联系了起来,由此,他才真正永远地与中国人民联系了起来。他的冒险精神、探索意识以及追求真帛、变革中国社会现状的强烈热情,使之成为第一个进人红区并向全世界公布红色中国真相的外国记者。此前,红区始终是个谜。带着几’十个问题,他于1936年6月开始了红色之旅。他自己解释说:“正当蒋介石宣布准备第六次对北方的红军进行围剿的时候,我登上了这一非凡的旅程,此行将对我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过四个月的紧张采访,斯诺对红区、红军及中国共产党有了比较深人的了解,并开始认同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革命主张。其间,他先后见到了周恩来、毛泽东、彭德怀、林彪、徐海东等中共红区领导人,与他们亲切交谈并成为知心朋友。通过实地考察,他发现一红军头上没有长角,屁股上没有尾巴,也不存在所谓的“共产共妻”,从而彻底戳穿了国民党炮制的弥天大谎。

红区之行的所见所闻,特别是与中共领袖毛泽东真诚坦率、富有深度的对话,使斯诺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理解了中国革命的意义及其合理性、必要性,形成并巩固了他对红色中国的信念。他真诚地认为,毛泽东及其他中国共产党人生活俭朴,胸怀全国,志存高远,堪当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红军“军官廉洁,官兵生活待遇平等”;整个红区“热情提倡科学,主张男女平等友爱,坚持民族平等,对未来抱积极的态度,因此我感到我与他们有共同之处”。0革命与进步之间的深刻感应,使斯诺的西北之行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涅盘,其“中国情结”也从根本上得到升华。此后,中国就是他的又一个“家”。后来回顾这段特殊经历时,他深情地说:“我和红军相处的四个月,是一段极为令人振奋的经历。我在那里遇到的人们似乎是我所知道的最自由、最幸福的中国人。在那些献身于他们认为完全正义的事业的人们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

斯诺对中国及中国进步事业的关切是一以贯之的。早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更名为《西行漫记》〉的结尾,他就对红I色中国的未来发展作出预设一一中国的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某些挫折,可能会有策略上的某些调整,“但它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之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

事实正是如此。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遗憾的是,因美国当局的百般封锁,斯诺当时未能来中国共庆这一历史性节日。

尽管如此,对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友爱之情,使他从未放弃重归中国的努力。曾记否,1941年被迫离开中国时,他就恋恋不舍:“我的形骸虽然离开了,但是我的心却依然留在中国。”宋庆龄安慰他:“你会回来的……你是属于中国的。”01960年6月,他终于走进新中国,此后又两度访问中国。特别值得纪念的是,1970年国庆节,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斯诺夫妇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朋友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欢度中国人民的伟大节日。这既弥补了1949年留下的遗憾,又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和气魄,以至于多年以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此次“登楼”的重大意义。正如约翰谢伟思估价的那样:“我本人愿意把埃德家我们在那张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与毛泽东一起照的照片中看到的那样留在我的记忆中。毫无疑问,在他脸上活跃的表情中,我们看到了心愿实现的流露,历史使命完成的满足。”

“在数千年光辉的历史中,中国曾产生了伟大的文化,今后也必然会继续如此”。

崇拜中国文化的内蕴情结

在斯诺的中国情结系统中,他对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崇拜显然是一个独特的亮点。

首先是他对中国山水、田园、古迹等自然文化有着天然的爱慕。在他眼中,黄土高坡、云南林莽、东北风光、太湖岛屿、杭州西湖、南京的紫金山、山东的孔庙等,都洋溢着独特的东方神韵。他对北京情有独钟,并亲切地将她比做“可爱的姑娘”。

有几分像巴黎,而有着玫瑰色墙壁的寺庙宫廒却又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站在髙高的轻城广上眺望,你可以看到北海四周掩树夹道的大路,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和因林,长年蔚蓝的天空倒映水面的人工湖;目光掠过油漆的牌楼、高大的石勒城楼,一直可以望到远方苍黄的西山。

应该说明的是,斯诺常常将中国的自然文化与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这无疑增加了其内蕴情结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张力。如考察“红都”保安时,斯诺写到:在唐朝和金朝的时候,保安曾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人侵的边防要塞。至今人们犹可在一条狭仄的隘两旁,看到堡垒的残迹,被下午的阳光染成一片火红色。正是在这种历史的咀嚼与现实的回味中,我们感受到斯诺对饱经战乱之苦的中华民族的忧患与关切。

其次是对汉语神奇魅力的崇尚。来中国不久,斯诺发现,“如果不掌握一些汉语知识,谁也不能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他们微妙的语言影响有多大。通过学习,他弄仅了汉字为多音节字,主要有表形、表音、表意等造字方式。在不箅太长的时间里,他掌握了1500多个常用汉字。1936年的红区之行,他的汉语水平更是大有长进。他的日记说明了这一点:“这次红区之行,大部分时间没有会讲英语的人作伴,我学到的中国话比以前两年不连贯的学习中学到的还要多。”

第三是对中国哲学、政治、道德和文学艺术等的深层体认。他认为,老庄的道家学说包含着可贵的对立统一思想,“《道德经》里表示出的辩证性质,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0这显然体现了斯诺的哲学悟性和高超的理论知解力。

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斯诺指出,中国并非以宗教为主导思想的国家,“而是一个由道德、伦理、习俗和哲学来统治的国家”。其中,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孔子的社会学和政治学以道德、仁爱、传统、现实主义和服从主义为主”,因而给中国捶供了世界上最稳定的官僚统治制度。0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标志着中国革命开始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中国社会的面貌开始改观。由此可见,尽管斯诺本人不承认他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对中国未来的瞻望,本身已经表明―在考虑重大社会问题时,他实际上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点,也决定了他始终与最先进的人民站在一起。

此外,斯诺对中国古典小说、京剧、音乐、书法、木刻、园林艺术等表现出浓厚兴趣。他尤其推崇鲁迅先生,并且结下深厚情谊。在他看来,“在刚刚拉开序幕的现代中国,非凡的天才迄今还极为罕见,惟有鲁迅作为当代文学上最重要的人物屹立着。”这再度标示出其中国情结的内蕴性和深刻性。

”热烈希望即将举行的中美会谈和中国其他光辉创举取得胜利成果”注目中国未来的前瞻情结爱泼斯坦曾精辟地指出,斯诺的“步伐是跟随着中国人民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了取得国际上的平等地位而进行的斗争一同前进的”。在其非凡的生命历程中,他积极参与中国的现实变革,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寄予殷切的期望。

在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方面,斯诺不仅是“第一只传递春天信息的燕子”,而且也是得力的吹鼓手。他以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为最初的宣传书、战斗令,向全世界生动地报告了中国红军长征、抗日壮举以及建立新中国的壮志雄心,使罗斯福总统不断修正自己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看法,并三次召见斯诺,斯诺本人因此成为西方社会“中国信息的来源”。

因为对中国正义事业的公正报道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继惹恼日本法西斯分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之后,他又得罪了美国麦卡锡主义者,重返中国的夙愿一再受阻。万般无奈,他不得不于1959年离开美国,举家迁居瑞士日内瓦郊区终其一生,在那里实现了重返中国的梦想。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在斯诺身上,体现了中美两国人民、中美两个伟大民族的深刻友好情感,体现了一个为追求入类进步和正义事业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斯诺的这种前瞻性中国情结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就在他最后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毛泽东特别委托这位“非官方使者”传话给尼克松总统,欢迎他方便时访问中国。然而,又一次让人遗憾的是,就在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前几天,癌症夺去了这个本不应该走得如此匆忙的伟大生命。病危期间,他为不能亲自来中国报道中美建交表示歉疚,并以授方式致信周总理:“目前不能置身中国,当然极感失望,但在以后我也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热烈希望即将举行的中美会谈和中国其他光辉创举取得胜利成果。”1972年2月15日,一颗为中国进步、为人类和平、为世界正义而跳动了几十个春秋的伟大心脏停止了跳动。临终前,他以毕生感情喊出最后一句话一一“我热爱中国!”

斯诺一生不仅自己深爱着中国,还把这种中国情结的火炬传给了家人和亲友。当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加人联合国时,他与家人和朋友一道举杯相庆。受其感染,他的夫人洛伊斯在《我热爱中国》一书中350余次亲切地提到中国、中国人、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给女儿取名“西安”,意在表达对中国深厚的热爱和怀恋之情。据当年到日内瓦参与护疗的张贻芳医生回忆,一天,医护人员与斯诺的两个孩子西安和阿里斯聊天,西安说,“我的名字好。听说中国有个地方叫西安,爸爸是从那里去延安的。”阿里斯争辩道,“那么我就叫延安吧!我为什么不能叫延安呢?”此情此景,深深震撼了张医生:“望着两个天真的孩子,我们感到难过,因为他们即将失去亲爱的父亲。不过他们的父亲早已在他们纯真的心灵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播种了同中国人民友好的种子。这友谊,将像日月星辰一样闪着光辉。”

斯诺去了,但他与中国人民间的千千情结以及中国人民发自肺腑的召唤,而今他又“魂兮归来”。遵其遗愿,1972年10月19日,斯诺骨灰的一半葬于他生前曾经执教过的北京大学(原燕京大学)未名湖畔。由此,他的中国情结被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附】

萨拉奇,位于内蒙古土默特右旗。

《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斯诺:斯诺通讯特写选》,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页。

《斯诺:斯诺通讯特写选》,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斯诺:斯诺通讯特写选》新华出舨社1985年版,第6-7页。

《斯诺斯诺通讯特写选〉,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页。

《斯诺斯诺通讯特写选》,新华出舨社1985年舨,第118页。

《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舨社1984年版,第292页。

《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版社1984年舨,第116页。

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页。《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舨社1984年饭,第120-121页。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舨社1984年舨,第175页。

《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饭社1984年舨,第183页。

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舨社1984年舨,第213页。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新华出舨社1984年舨,第424页。

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版社1984年饭,第295页。

《洛伊斯惠勒“斯诺:我热爱中国“》,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75页。

《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舨社1984年舨,第141-142页。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页。

《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52页。

《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舨社1984年舨,第217页。

《斯诺:大河彼岸》,新华出舨社1984年舨,第19页。

《斯诺:《大河彼岸》,新华出舨社1984年舨,第20页。

斯诺:《斯诺通讯特写选》,新华出舨社1985年舨,第126页。

《爱泼斯坦回忆斯诺》乂光明日报夂1982.2.14.

尹均生沁国际报告文学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134页。洛伊斯“惠勒’斯诺我热爱中国》,三联书店1978年舨,第106~107页。洛伊斯惠勒’斯诺乂我热爱中国三联书店1978年饭,第195页。

(原栽(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乂997年第1期)

文化的投影:斯诺的中国文化观

着名国际报告文学作家、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中国人民的真挚朋友埃德加斯诺,以其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复始之旅》、《大河彼岸》、《漫长的革命》等经典作品,奠定了他在国际报告文学史上无可争辩的地位。

值此纪念斯诺诞辰92周年、逝世25周年、《红星照耀中国》发表60周年之际,本文试图以更为开放的文化视野,探讨源远流长、丰姿独具的中国文化对斯诺的深刻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其“中国情结”内在生成的文化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