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过世纪门:中外报告文学论略
5644000000028

第28章

第三,第三世界特别是中国报告文学有长足进展。在中国,50年代早期反映抗美援朝的报告文学饮誉世界文坛,如《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及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的《鸭绿江南北》,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老舍的《无名高地有了名》等。这些作品真实记录了二战后两个世界的又一次较量,充分显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及正义事业的巨大力量,是全球报告文学中别具特色的组成部分。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后期,是新中国报告文学的又一个丰收季节。其中,尽管受到反右运动的冲击,但基本上未伤元气,出现了《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共产主义战士一雷锋》、《英雄登上地球之巅》、《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等主旋律作品。这些作品与西方同期报告文学相比,洋溢着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以正负两方面的批判力量补足了西方报告文学价值取向上的缺陷。据统计,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间,《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80余篇,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春天的报告》,中国作协组编了《报告文学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部队报告文学散文选》等。70年代末至今的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则自觉地实现了与全球报告文学的接轨,构成世纪之交中西交汇的报告文学新趋势。

从宏观视野考察,世纪之交的中外报告文学作者、作品众多,题材宽阔,视角多变,手法多样,不拘成规,多元发展,并且哲理性加强,历史反思意味加浓,热点追踪及透视效果明显,注重人文精神和批判意识。这里,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篇篇俱到,仅举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便可推知全貌。概括起来,基本格局如下:

格局之一:关于当代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大亊的热点追踪

主要代表性作品有:《九”一三事件始末记》、《80年代西方政坛丑闻录》、《王冠的角逐》、《空前的角逐一俄罗斯总统大邀、《变动中的埃及》、《失控的权力一一腐败官员现形录》、《’95全球反腐纪实》、《魔鬼市场》、《钱,权力的魔方》、《钱,疯狂的困兽》、《人妖之间》、《中国大款》、《中国商界大曝光》、《中国老板星族》、《摩加迪沙行动》、《中东一热点地区的秘闻轶事》、《黎巴嫩一一战乱春秋》、《世纪之战目击记一一海湾战争采访录》、《和平是这样出现的一一波黑风云录》、《旅俄纪行》等等。此外,《唐山大地震》、《大兴安岭大火灾》等报道自然灾害的作品以及《扬眉剑出鞘》、《中国姑娘》、《中国足球之迷》、《在洛杉肌的日日夜夜》、《犯规》、《惊世奇兵一世界瞩目马家军》等反映体坛盛事的作品,也同样具有全球热点效应。

格局之二:现实与历史的深层反思

这类作品有:《命运》、《正气耿》、《线》、《祖国高于一切》、《与祖国的文明共命运》、《巴黎,让我们仔细看看你!》、《美国梦寻》、《曼德拉的铁窗生涯》、《张学良的幽禁岁月》、《安妮日记》、《不灭的光辉形象周恩来总理在欧洲》、《昨天一一中英鸦片战争纪实》、《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海葬》、《上海:1949大崩溃》、《板门店谈判》、《鹰爪下的羔羊》、《越过马其诺》、《不沉的英伦岛》、《犁不开的冻土》、《血染的冬天》、《喋血黄沙》、《英吉利海峡狂飙》、《黄河在咆哮》、《山打根八号妓皖》、《饱食的恶嫩〉、《德意日法西斯覆灭记》、《日本和德国战后认罪两不同》等。

格局之三:知识与文化背景的审视优秀者如:《窗边的小姑娘》、《日本留学一千天》、《美国留学》、《世界大串联》、《德意志思考》、《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在翡冷翠朗佛罗伦萨一个着名餐馆吃夜饭的经历》、《美国是个裸体》、《美利坚纪行》、《美国印象》、《纽约的刺激性》、《梦幻巴黎》、《海滨故人》等。此外,《哥德巴赫猜想》、《亚洲大陆的新崛起》、《中国知识界大震荡》、《神圣忧思录》、《希望工程纪实》等文本也是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与文化审视性作品。

格局之四:伦理道德与法律的思考这类作品有:《阴阳大裂变》、《堕落的和不甘沉沦的群落》、《爱与恨》、《情人世界》、《婚变大走穴》、《跨越大洋的公案一〈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争议实录》、《笔墨惹官司,名人上公堂》、《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德)等。

格局之五:生态与生存的忧患

佳作如:《民以食为天》、《西部在移民》、《伐木者,醒来》、〈〈北京失去平衡》、《只有一条长江》、《中国风沙线》、《超载的土地一二难境地的中国人问题》、《中国的“小皇帝”》、《中国农民大趋势》、《走出神农架》、《中国绿色旋风》、《丐帮漂流记》、《中国社会大透视》、《5·19长镜头》、《北京人》、《一百个人的十年》、《新中国的一日》、《我控诉》(英〉、《温切尔“名流”的流言、权力和文化》(美〉、《复合污染》(日〉、《家园》(美〉、《兹拉他日记》(波黑〉、《胡桃夹子:金钱、疯狂、谋杀》(美)等。总体看来,世纪之交的全球报告文学因获得了更为充分的文体自觉,所以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生动局面。以上梳理仅仅只是相对意义上的综合,离全面、深入的概括相去尚远。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基本回眸,使人们更清醍地看到报告文学已经达到的广度及自觉程度,明确现时状态及未来可能状态的报告文学的思辨与写法已不能同早期经典及反法西斯报告文学同日而语,从而培育起一种跨世纪、开放性的大报告文学观念。

【附】

[俄]高尔基我们的广大读者应了解什么久转引尹均生(国际报告文学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4页。

[法]萨特乂〈现代〉杂志创刊词》,转引《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第235页。

[塞]厂巴克3基希及其报告文学》,引自王荣纲编《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下广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17页。

恩袼斯夂〈法兰西内战〉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5~326页。

马克思语,参见《国际报告文学研究八1985年内部印刷本穴第23-24页。

列宁:《霣槭世界的十天’序》,引自(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第90页。

[美]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13页。

[美]海伦’斯诺:《70年代西行漫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6页。

引自《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沁下八第798页。附注:本文与导师尹均生教授合作完成。

(原栽《广播电祝大学学报》1998年弟1期)

世纪之交国际报告文学的回视、定位与展望

(下)

文本定位:批判窻识,审美情态,复合样式

既然报告文学的单一格局被打破,并在世纪转换关头表现出异彩纷呈的进取姿态,那么,新的疑问将被提出:现在时态报告文学的文本方位如何?

我们认为,回答该问题需摆正三大参照系,即社会生活的存在参照,艺术内部的背景参照和文学本体的特质参照。2.1报告文学发轫于社会批判意识与存在方式的社会生活相比照,任何观念形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相应主体大脑中反映的产物,报告文学也不例外。发轫之初的全球报告文学因指归世界与人类,在本质上扣合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节律,罔此,它具有内在的、能动的、辩证的批判功能。同时,正因为这种源自生活潮头的意识形态具有批判意义,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报告文学萌生之际,高尔基便热情欢呼:“特写作家的工作激流’,好像要从我们现实的皮肤上,把过去的污垢和灰尘冲洗掉,同时使过去的最可耻的怪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语言艺术还从来没有如此真挚和成功地为认识生活的事业服务过。”可以认为,批判意识是报告文学的天性。日本学者川浩认为,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近代散文,“在它产生的当初,已经带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的色彩。”0我国早期报告文学理论家周钢鸣界定说:“更深人事实的核心,更具体地用形象来描写事实,更迅速地执行事实的报道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的任务,这就是所谓报告文学。”

无论是早期经典报告文学,还是二战期间进步的反法西斯报告文学,抑或是深层掘进、多元发展的现代报告文学,都显示了对压迫、剥削、黑暗、腐败、苦难、战争等等的激烈批判,表现出对于社会进步、光明、廉洁、幸福、和平与发展的强烈渴求。茅盾在谈及早期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时说,作品“从中国的每一角落,发出了悲壮的呐喊,沉痛的声诉,辛辣的诅咒,含泪的微笑,抑制着的然而沸腾的热情,醉生梦死者的呓语,宗教徒的欺骗,全无心肝者的狞笑!这是现中国一日的然而也不仅限于此一日的奇瑰的交响乐”。《包身工》尖锐揭露和严厉控诉了日本资本家残酷的跨国剥削,作品沉痛地写道,“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在回忆写作的原动力时,作者指出:“在20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原来还公然地保存着奴隶制度。我感到愤怒,我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对资产阶级的虚伪、盘剥和种种丑态作了淋漓尽致的冷嘲热讽,他那“痛苦严峻的笑,往往有一种遏止不住的僧恨,它扯去了美国资本主义的伪装,对在作家生前已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主要强国的美国丑恶现实迫切地予以讽刺和批判”0。当代德国作家凯.赫尔曼与霍.里克的《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以西柏林一个真实的故事,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主人公女中学生克丽斯蒂娜因父母离异,由一个天真少女堕落为妓女和吸毒者,屡次自救而不能自拔。作品出版后迅速风行欧美,在西方几乎家喻户晓。看罢作品,人们不禁要问这是谁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