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过世纪门:中外报告文学论略
5644000000030

第30章

未来展望:基础动力,通道“机制可能

透过文本定位,不难判断,跨世纪未来时态的报告文学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的热潮。做出这种乐观展望,主要基于以下五大依据:社会基础、期待动力、运行通道、激励机制、潜在可能。

1现实生活是国际报告文学再度崛起的社会基础

报告文学植根于肥沃的生活土壤,感应着时代的神经,适应着历史的要求,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充当着敏锐的侦察员、勇敢的突击手、迅捷的轻骑兵的重要角色,被人们誉为“生活的镜子”、“时代的报告”、“战斗的擂鼓”、“历史的见证人”。可以认为,只要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科学与愚昧、战争与和平的较量尚存,报告文学就有生长的肥沃土壤。只要生活在变革,历史的车轮不停止滚动,报告文学就永远有足够的源泉和基础,它也就获得了再度辉煌的前提条件。

世纪之交蕴含着充分的变革因素,新世纪的生活舞台将上演更为丰富多彩的节目。当现实生活变得超过诗人的想象和小说家的反应时,巴克指出,“这正是把赤裸而且严肃的报告装入紧密的形式的成熟时期,这正是要求作家去即时报告那在今日和明日之间用影戏般的速度变化着的世界面貌的时代。正是报告文学的时代。”我国作家蒋子龙对此作了认真分析:“千百万群众在创造生活的劳动中,看似偶然爆发的事件,却代表了一种历史的必然、社会的必然,往往比作家费尽心机加工提炼出来的情节更可信、更集中、更概括。许多生活中的平常人或不平常的人,往往比作家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人物更真实、更感人、更典型!”亦即说,现实生活中本有多彩的激变,本身就具有情节性、戏剧性和典型性,它们是文学创作的准题材并直接为报告文学提供了报告与评说的对象。斯诺在谈及《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动因时也指出:“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19世纪的巴黎公社和20世纪的十月革命、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以及当代政治与经济变革等等,都在报告文学中得到了深刻而悲壮的反映。我们预计,20世纪诸多重大事件的揭秘性题材将是下世纪初的报告文学的热点;未来社会的大变革又将为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和大荧屏影视提供新的重大素材。但正如前所述,由于报告文学敏感的追踪性能,它仍会一如既往地引领文坛风骚。

同时,对作家而言,报告文学似乎更能体现创作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生活大潮面前,作家切不可无动于衷、束手无策或犹恐避之不及,否则,将永远做不了弄潮儿,永远是食喙者和应声虫。“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报告文学不能比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更早、更多地开拓新的题材领域,更快、更新地提出重大社会问题,更大胆、更有预见性地把前进路上刚刚发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出来……那么它就失去了’报告文学的精髓,失去了独特的战斗性,而只能跟在小说、戏剧的后面蹒跚而行,越来越落后于生活。”

2接受主体为报告文学的供求提供期待动力

报告文学作家要有读者观念,这也是作家使命感的具体表现。刘白羽说,“我每一次出去,都像是人民派遗我出去,他们要我把所见所闻写成信寄给他们。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我的一种工作责任,一种工作习惯,就是当我从生活中发现一点什么,我不能不把它写给自己亲近的朋友,我的读者。”他为何如此看重读者?因为作品是写给读者看的,读者是作家作品够资格或不够资格的惟一裁判者。

沸腾的生活铸就了作家,现实生活和反映大时代的作品也举响了读者。可以断言,21世纪的读者将更为关注现实生活和周边环境,将更加自尊、自信、自立,他们希望在艺术作品中更多地看到自己和周围人的身影,看到刚刚发生的事情及其剖析,看到对普遍性社会问题或重大事件的冷静的多侧面的阐释,以引发或促进他们对生活、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环境质量、人生价值、生存状态、地球景况等问题的思索,以调节自身行为,更好地适应文明社会的需求。他们希望作家更多地展示绚丽多姿、或悲或喜、或优美或壮观的真实生活图景,希望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摄取各种鲜活人物的镜头,而不满足于远离生活或脱离社会编造、虚构的作品。他们希望作品中的人物像你也像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丰满、可触可摸的形象,希望看到人们对种种现存事物的微妙心态,以更全面、完整、立体地满足日益扩张的现实知解与艺术鉴赏的多重需求。

因此,“真正的彻严㈣,即使从现场的这一点讲,也是应该以我们现在住着的社会环境为材料,而叙述与我们自身有关系的生活和社会机构的”。这也意味着,读者正力求参与一切社会事物,包括对作品的创造性解读,进而成为创造主体的一部分。在世界动荡、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加剧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已不情愿从虚幻的作品世界中去追寻田园牧歌般的情调,也很难有时间和心情去欣赏《简’爱》、《红楼梦》中那过于琐细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甚至没有耐心去咀嚼处心积虑杜撰出来的《基督山恩仇记》中看似惊心动魄的复仇情节。生活紧逼人生,文学必将更加贴近现实,读者寄予报告文学的期望也会更加殷切。根据一份对“报道形式在未来发展中重要程度”的问卷调査,认为未来最重要的报道形式为新闻)深度报道”(报告文学或近于报告文学的特写与调查一笔者注〉的占被调查者的舫.8%,高于消息报道。这一读者需求晴雨表正好显示了未来社会对详尽、深刻又深人内幕的报告文学体式的渴求。

假如文学真是一面镜子,在现时和今后的岁月里,人们更渴望从中看到我们这个星球上今天在发生什么,我们自身处于怎样的现实境况,以及同类人的生活百态,从而以更为务实的心态来需求文学。这样,报告文学的继续存在与不断繁荣便在读者方面找到了不竭的动力。

3国际信息交流为报告文学的畅通提供运行通道

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及信息与文学形式的结合,促使我们面对一个通过新闻文学交流的时代。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文学的驱动力不完全来自生活的撞击,也不单纯取决于作者和读者的游戏、自娱、消遣、审美的需要。文学的另一本质功能正日益显现一一这就是交流。这种交流是多向的,既有作家与自然、社会的交流,也有作家与文本、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品、作家与作家、读者与读者间的交流;既有不同时代文学之间的间接沟通与借鉴,也有同一时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文学间的影响与吸收。在虚构艺术无法同生活竞赛的今天,惟有国际报告文学保持着生动、形象、快速的最新信息的互传功能。这就是皮埃尔1梅林所说的,对于现实的真实,“要赋予一个艺术的形式,有许多的手段。但最轻便、最直接、最迅速的,要箅报告文学’的方法”。

在髙度信息化的世纪之交,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成为“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更是加快了信息交流的节奏与频率。在这种情景下,任何一种敏感的文学现象都不可能是某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孤立存在,它必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需求和集体财富,具有共享性。因此,国际交流为全球报告文学的畅通提供了运行通道以及更丰富的生成来源和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不仅如此,信息化的国际交流还带来报告文学创作、传播及接受方式的革命。显而易见,由于时代改变了既往文字传输的报告文学观念,出现了电影报告文学和电视报告文学,如美国的电影报告文学《战火屠城》和《女警察》,日本的电视报吿文学《小鸭子的故事》,中国的《九一八大案纪实》、《中华之剑》、《中国大案录》等等。尤其是电视报告文学的成功“登录”,加上超大屏幕的出现,其创作和传播速度之快使书面体报告文学自叹弗如,读者覆盖面及接受效果(视听合一,时空结合)更令其他艺术样式瞠目结舌。看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得不就艺术形态进行重新界定。如今,建立在电子传播基础上的互动传播已经走进生活和艺术领域,它是以电脑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以交谈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编辑、存储、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通过各种数据、文字、图表、动画、音乐、语言、图像、电影和视频信号组合在电脑上,并以此联网互动,从而带动国际化的网络报告文学。预计到2000年,电脑将在全世界各行各业及众多普通家庭中使用,那时,大众传播将普及全球,跨国或全球传播将会有想象不到的速度。到下世纪上半叶,人类传播将再掀起一次大革命。决非虚幻的预言,21世纪将为重大事件、全球热点题材的报告文学通过瞬间传播进入千家万户提供切实的物质条件和运行通道,就如同19世纪末报纸的普及给报告文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一样。

4市场体制为报告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激励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及全球市场一体化将成为宏伟的跨世纪超大经贸工程,这是全球经济不断高涨及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必然产物和重要标志。其结果,国家保护主义、民族封闭状态及“围墙经济”形态将被打破,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公共准则将以国际愤例的形式被规范下来,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交流将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纳入国际大循环。尤其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加人的必然趋势,可望大大加速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这样,呈全方位跃进态势的生活形态会进一步推动报告文学的勃兴,全球市场将为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化产品留下特有的使用价值的估量空间,并为其生产、流通和消费提供各种便利。尤为重要的是,市场体制的竞争性、效益性,将极大地刺激作家们的创作积极性,使之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受欢迎的方式创作出最具当下性的文学作品,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显然,在这些竞争者中,报告文学将以明显的优势战胜其他对手,最终取得优先发言权。不难预料,待到电视报告文学和互动传播大面积实现之时,锦上添花的国际报告文学将是江山妖娆,分外好看。

在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体制给报告文学以正面激励的同,也不应忽视来自市场机制的自私性、趋利性对报告文学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诸如为了占有市场,获得利润,某些作品以暴力、色情或其他不正当方式招徕读者,或者炮制虚伪的“广告文学”。这种负面“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报告文学的健康成长,尤其有害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真正关切报告文学命运的志士仁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它在市场体制条件下的正确机制和良性运作。除作家的道德自律之外,可能还需要必要的法律和规范的约束。

5艺术本体为报告文学的持续推进提供潜在可能

作为年轻并不断成熟起来的文学体式,报告文学一出现便明显拓宽了文学界域,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改善了文学品位,调节了艺术格局。本来,文学的革新与创造,既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也有着内在的艺术渊薮,这便是文学本体内容与形式的推陈出新。回视百年来的报告文学,由孕生走向成熟,由成熟步入多元,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为下世纪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应该感觉到,与人类进程相适应,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出现了更为积极、活跃的因素,科学的边缘化势必影响到文学的边缘化,各种文体的自在演变与相关体式的交叉融合,将导致新型文学样式的面世。在人类文化史上,文学形式的发展是一个多面多角的球体运动过程,其间,无数对角线的交叉贯通,使得文学样式日趋多样化,以至于我们难以详细区分某些文学样式间的边界。别林斯基说得好:“有人把艺术看做精神上的国家,把它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的东西清楚地隔开来。至少我们不能够用手指,家在地图上指点国界一样把它们指出来。艺术愈接近它的某一界线,就越会渐次地消失它的一些本质,而获得界线那边的东西的本质,因此,代替界线,却出现了一片融合双方面的本质。

事实确乎如此。报告文学在其短暂而艰辛的发展过程中,既合理吸收了现代科技及相关艺术的特长,又给相关艺术以有力的冲击。臂如,报告文学与小说几经融会,便出现了以“新新闻主义”手法创作的报告小说又称纪实小说。仅短短数年,报告小说就发展为重要的国际文学现象。“新新闻主义”产生于19世纪普利策时代的美国新闻界,这种“新式新闻事业”通过改进新闻写作和版面编排,使用大字标题和插图,内容上强调通俗化和平民性,以此迎合更为广大的读者兴趣。代表作家作品有: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诺曼”梅勒的《夜晚的军队》,约翰“艾荣的《戈普尔的世界》等。这些作品将新闻与小说嫁接起来,突破了传统报告文学的写作思路,出版后备受欢迎。我国作家徐迟的《牡丹》和蒋子龙的《燕赵悲歌》等,也对“报告小说”作了成功尝试。莫里斯1迪克斯坦称诺曼’梅勒“用一种在记者和社会观察家中无与伦比的分析能力对小说家的眼力进行补充”,认为“他构筑了一个自我和自我之间、自我和世间的小剧脘’,一个只有极少数记者和自传作者才能提供的包括情节、人物、紧张场面和结局的小说式社会缩影”。正是这种复合式创新,启发了世纪之交报告小说的跨越式发展,并“使作为现实主义主要工具的小说黯然失色”。

尽管人们对以“新新闻主义”理念创作的“报告小说”尚有争议,并且,由于民族文化与国情的区别,这种文体还会有相应的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但其业已存在并不断发展的事实终将使人们明白任何文学体式都不可能是绝对封闭、永恒不变的一元模式,艺术本体的开放结构正为国际报告文学衍生模式的深层推进提供种种潜在可能。

波涛汹涌的报告文学长河,一百年来迎着时代大变革的浪头,冲过无数急流险滩,以其慑人魂魄的气势、激越昂扬的旋律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谱写史诗。而今,它来到了世纪交接处,可以预期,它将以崭新的姿态再次激起全球对文学新的热情。

【附】

[苏]高尔基:(论文学》,参见(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第276页。[日]川浩:《报告文学论》,《北斗》,1932年第2卷第1期。参见周钢鸣:《怎样写报告文学》,生活书店19坤年版。茅盾:(关于编辑的经过》,参见(中国的一日》,生活书店1936年版。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国工人》,1959年第6期。[苏]门德松:(马克吐温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33页。作家出版社1988年4月版。

河北师大中文系写作教研室:(报告文学三十年》,《河北师大学报》,1979年第4期。

[美]约翰谢伟思:(斯诺是中美人民间的活桥梁》,(纪念埃德加斯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74页。

[捷]基希:《一种危险的文学样式》,参见(论报告文学》,泥土社1953年。

笾[法]皮埃尔梅林:《报告文学论》,(文学界》,1936年6月创刊号。引自(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下〉,第726页。

朱子南、秦兆基:(报告文学十家谈》,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页。邹贤敏、郁沅:(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长江文艺》,1978年第12期。引自《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上广第313-314页。[美]皮尔金顿语,参见《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第268页。黄钢:《我是怎样写作报告文学的》,(芙蓉:),1980年第3期。白润生、刘一沾:(报告文学简论》,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安德尔:《报告文学的必要》,《文学界》,1936年6月创刊号。[塞][巴克:(基希及其报告文学》,引自《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下〉,第1233、1221页。

蒋子龙:(燕赵悲歌“引子转引(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第246页。[美]斯诺:(红星照繙中国“1938年中译本作者序》,上海复社1938年版。邹8敏:《报告文学要站在干预生活的前列》,《长江文艺》,1979年第6期。刘白羽:《给人民做一个通讯员》,参见《作家谈创作经验》,中国靑年出版社1959年版。

吴高福等:(关于培养21世纪新闻人才问题的调査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第1期。

参见邵培仁:《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第7期。

参见《国际报告文学研究》,第247页。

[美]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34、149页。

(原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